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大咖孙绍振的解读及一些逻辑谬误
文/李生宝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它最早发表在《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以荒诞的手法叙写了一个十八岁的小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生活经历。
王蒙先生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写出了“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单纯、困惑、挫折和随遇而安。”
在孙绍振先生的《踏上人生的旅途,寻找精神的“旅店”》一文中,作者把“荒诞”和“反常”设定为此文解读的两个关键。
其实,这两点只要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读者都能感受到,而孙先生在此文中把他惯用的“孙氏解读法”演绎得淋漓尽致。
据他自己曾经的追溯,此种学问的研究方法来自于来自于朱德熙先生,并且孙先生给它一个有趣的命名——朱德熙式剥笋法。
2
孙绍振先生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探索性小说,即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所突破。
这种突破首先表现在情节的反因果性。
当车上的苹果被人抢了,“我”本能地去和抢夺者搏斗,被打得头破血流,而司机的表情却“越来越高兴”,“我”被打得“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而司机却“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抢劫者开来拖拉机把卡车的零件都拿走了,而司机却“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这样的反常,在常理中是不存在的,除非司机是一个“神经病”,而“神经病”又如何能驾驶汽车呢?
孙先生解读的定位,从读者一般认识出发,但又不局限于此。他解读的目的就是把大家还没有搞明白、弄明白的“反常”解释的更加清楚和合理,而这个解释,显然并非是孙先生的首创。
所以,孙先生在开始就引用了夏中义先生的解读——小说中冲突的性质是童年经验与成人世界。
“何况在一个本质暴力的世界,唯一的存在方式只可能是暴力。抢劫者和被抢劫者在这样的世界面前可以是‘同谋’。受虐着同样也施暴着。以暴抗暴,以此取乐,暴力的循环获得了滋长的蔓延的土壤。”(夏中义主编《大学语文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P18-19)
孙先生认为这个解读还可以深入,以充分理解文章的荒诞性,即通过“反常”的梳理引向“荒诞”的解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反常”,除了情节的“荒诞”和“人们违反常识”外,作者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不是普通的惯常表现,而是在语言的趣味性上下足了功夫,如: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我格外珍重他们。”
“我”被打后的描写——“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
……
枚不胜举。
其实这些特别的语言用“趣味性”来概括仍然显得不足,这些语言也是“反常”的,但这种“反常”似乎未被孙绍振先生纳入“探索性”的行列。
而他对“荒诞性”探讨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入的问题——即“荒诞的聚焦点”在哪里?
3
我们知道,《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的荒诞是多层面的,而其中的集中点在什么地方?
或许很多读者都没有思考过。
文本的荒诞本来是一个阅读感觉,而对于多重“反常”的层次蕴含中去探讨“荒诞的焦点”,这就对读者来说是个深刻的解读能力考察题。
孙先生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荒诞的焦点“不在抢劫者的快乐,而在被劫者的快乐”。
显然,孙先生并不觉得“语言的荒诞”是本文“荒诞”的焦点,或者说是“本质”,孙先生的观点是聚焦于文本形象的“情感”之上的,非常具有创造性。
孙先生用三个层次的理由来阐释自己的认识:
“首先,被损害者对于强加于己的暴力侵犯,毫无受虐的感觉,相反却感到快乐;
其次,被损害者对为自己反抗抢劫付出代价的人,不但没有感恩,相反还加以侵害,并为之感到快乐;
再次,除了施虐和受虐,还有更多的荒谬渗透在文本的众多细节中。”
我们对此三个理由再进一步分析,第一个理由是从情感角度讲被损害者表现得荒谬,第二个理由是从行动角度讲被损害者的荒谬,第三个理由是许多有待挖掘的的荒谬。
这种认识是有创造性的。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
“被劫者”就是“受虐者”或“受损害者”吗?
在“抢苹果”事件中,“被劫者”本来是“司机”,后来“司机”也成了“抢劫者”,而“我”则成为“被劫者”,文中到底有没有写到“我”被抢劫后的快乐呢?
似乎没有。
整个事件中的“我”,从“愤怒”到“愤怒的力气都没有”到“遍体鳞伤”到“恐惧”,没有看到一丁点的快乐,反而是“绝望”。
所以在这里,孙先生文中的“被劫者”的概念内容(范围)是含糊的。
其实仔细梳理文本,我们发现,“被劫者”和“受损害者”应该指“司机”和“我”,而“受虐者”仅仅指“我”,而“司机”后来也变成了一个荒诞的“施虐者”。
从这个角度讲,孙先生在此部分的解读分析,就缺少一个合理的逻辑。
其实,孙绍振老师的很多文章,都是跳跃性过多,“他明白而读者不甚明了”的情形时有发生。有些人调侃地说,这就是“孙氏特色”。
“不明白这一点,就看不明白余华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种现象。”究竟要明白哪一点呢?
“余华之所以不写鼻子被打歪了的痛苦,那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一中特殊的状态——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呼天抢地,而在性命交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这是人生的荒谬,但,人们对之习以为常,不但没有痛苦,相反乐在其中。”
什么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感觉不到痛苦”那还有痛苦吗?“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呼天抢地”明明不是“痛苦不已”吗?怎么又说感觉不到?
这又是孙氏逻辑的误区。
所以,顺着孙先生的思路,避开他的逻辑谬误,准确地讲,应该最让我们诧异的是“司机的快乐”,他的这种“自虐式的快乐”是发展的,来源于文中他的角色发展变化。
从“受虐者”变成了“施虐者”,从“被劫者”变成了“抢劫者”,这种发展暗示的是“人的成长”,从“我”——一个孩子的眼中,体察“人的成长”,从“被虐”到“主动施暴”,这个发展当中有多少“麻木不仁”的“历练”啊!而此次经历才真正是“我”成长的开始!
4
孙绍振先生解读文章的结尾部分简单涉及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的“语言”。
我们通常以“诗意的语言”来赞赏文学作品语言的美丽和耐人寻味,而孙老师提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反诗意,就是用一种调侃、反讽、“丑化”的方式来塑造情境——“要造成一种煞风景的趣味”。《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中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
“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
本是一个美妙的黄昏,却被一个“高高翘起的屁股”煞了风景,但这种“丑化”中却又有“诗意的味道”。
显然,这种“反诗意”的语言行为,绝不是简单的“调侃”。
我们再回到文本,联系那个司机的所作所为,些许“悲伤”和“沉痛”就冒了出来。
另外,文中”迎风飘飘的黄色胡须”“挂在脸上”的鼻子等富有艺术特色的语言描写,在孙先生眼里,都有特定的、诗意的“象征”。
特别是文本中“旅店”的特殊意味,非常耐人寻味。
这个在文中重复了15次的“词语”,其作用和“搭车”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找“旅店”才“搭车”,然后才有了“我”后面一系列的行为,以及“我”看到的一系列“荒诞”的情景。
所以,孙先生认为,“汽车”象征着“人生的险要,人生的荒谬,精神无处安放。”
他的这个认识,涉及到对文本结尾部分的解读。
孙绍振先生甚至认为文本结尾的叙写是对“人生荒谬”的消解——“可到了这里,突然没有了荒谬感,没有了邪恶,相反有了诗意的、温暖的归宿。
而这个归宿恰恰就是象征着心灵没有归宿的汽车 。”这种看法非常有趣,而且新颖别致。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的结尾,“旅店”和“汽车”其实已经融为一体了。
旅店和汽车都有“藏身”“休憩”的作用,而到最后让“我”温暖的却是这个发生过“悲惨故事”的汽车,而这个汽车已经“遍体鳞伤”,“我”也遍体鳞伤,“汽车”只是“我”的一个外壳。
“汽车”对“我”而言,“成了我心灵的‘旅店’,成了我精神健全、心寓温暖的确证。”
所以,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我”来说,“遍体鳞伤”的身体和“遍体鳞伤”的心灵就是这次出门结果的最好证据。
而这个结果,就是“我”十八岁永远的印记。
欢迎公号:寳读诗书。
探讨更多的书和人生。
上一篇:赵今麦晒后台“未修照”,18岁涂红唇气质成熟,大眼睛神似赵薇
下一篇:北宋18岁的天才画家,20岁离世,一生只画一幅画,却火了一千年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