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之战:鏖战六年,飞鸟路绝,南宋王朝与蒙古帝国的终极对决!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3-14
手机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元宋最后一战——襄阳之战,始于1267年,止于1273年,历时近六年,以宋军失败而告终。此战也标志着南宋王朝的终结,蒙元王朝的正式建立。襄阳之战,充分暴露了南宋重文轻武,将帅无能的弊端。

  

  (忽必烈灭南宋之战要图)

  虽然襄、樊二地的军民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并没有表现出畏战避难的消极情绪,而是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但终因战略战术的棋输一着,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先有吕文德面对蒙古大军狼子野心的疏忽失察,后有朝廷面对襄阳被围的束手无策,救援乏力。内忧外患之下,南宋王朝终于走到了历史终点。

  

  (06版《神雕侠侣》中的吕文德)

  六年抗争终成空,历史虽然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所有的不屈和反抗并不徒劳,所有的牺牲和热血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重新梳理一番,看看南宋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丢掉这锦绣河山。蒙元王朝又是依靠何种手段统一中原,开创历史的新纪元。

  

  (蒙古和南宋统治地域图)

  回望过去,也是为了今天。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公元1265年,经过五年残酷的斗争,在与弟弟阿里不哥的争夺中胜出,登上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

  

  (元世祖忽必烈)

  在他治下,蒙古渐渐强盛起来,于是将目光瞄向偏居一隅的南宋。

  当时,蒙古与南宋已经鏖战近三十年,尽管蒙古铁骑通过多条战线攻打南宋,但南宋却始终坚挺不倒。

  

  (蒙古士兵)

  本来忽必烈还想和从前一样,兵分四路攻打南宋,但这时一个南宋叛将的出现改变了战局,也最终断送了南宋的江山。

  忽必烈一直觊觎南宋,灭宋是他长久以来的夙愿。由于此前的攻打战略收效甚微,忽必烈采纳了南宋叛将刘整“欲灭宋先取襄阳”的战略。

  

  (刘整画像)

  刘整何许人也?为什么叛逃蒙古?他曾是南宋颇有建树的将领,由于才能卓著,招致顶头上司吕文德的嫉妒和排挤,甚至还打算向朝廷诬告他,刘整只得远走蒙古,他的叛逃也为南宋带来巨大的损失。

  或许他的行为会招来汉奸的非议,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有性命之忧的情况下,他的选择或许更多是无奈吧。

  他为何向蒙军建议先取襄阳呢?这是因为襄阳与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对抗蒙古军队的重镇。

  

  (襄阳与樊城地理位置图)

  由于襄、樊城池坚固,储备丰厚,蒙军深知强攻不易,于是决定采取长期围困,阻断水陆救援,待时机成熟之时再破城的战术。

  围城战略需要在陆路建立据点作为根据地,于是蒙军向南宋荆湖制置使吕文德行贿,提出要在襄阳鹿门山设置榷场。

  

  (襄阳鹿门山地理位置图)

  蒙军的如意算盘是:和平时期可以在此进行商贸往来,战时又能变成蒙军的军事据点。

  可惜目光短浅又自负的吕文德未能参破此中玄机,甚至还觉得占了便宜,不加思索就答应了蒙军的要求,隐患自此埋下。

  吕文德虽然在3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抗击蒙古战绩骄人,但他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也让他犯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就是逼走刘整和允许蒙军建榷场。这两个错误也最终断送了他的性命。

  

  (榷场,宋辽金元时期的交易市场)

  榷场历时一年修建完成,蒙军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到1268年,蒙古军队在襄樊外围修筑的城堡已经遍地开花,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

  

  (蒙古军队包围襄樊)

  为了建立战术优势,蒙军还建立了水军。并打造战船5000艘,日夜操练水军,弥补了之前水路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做准备。

  

  (忽必烈的水师)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蒙古军队已占据战略上的优势。此时的南宋才如梦初醒,吕文德更是懊悔不已。

  为了挽救危局,宋军进行了一系列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

  当时的南宋,皇帝赵昺年纪尚小,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

  

  (贾似道 影视剧形象)

  他昏庸无能,胆怯畏惧,相传他与忽必烈私下有割地称臣的秘约,所以并未派得力将领增援襄樊。只能哀叹一声:奸佞误国。

  此时镇守襄阳城的将领是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为了突破蒙军的围困,他命令襄阳守军主动向蒙军发起进攻,却大败而归,损失惨重。

  

  (吕文焕画像)

  1269年三月,宋京湖都统张世杰率领骑兵、步兵、水军增援襄、樊,与蒙军激战于赤滩圃(今襄阳东南汉江上),终因实力不济落败。

  

  (南宋民族英雄 张世杰)

  七月,宋沿江制置使夏贵乘着水位暴涨的机会,为襄阳运送钱粮补给,被蒙古军队识破计谋,遭到水陆夹攻,损失2000多人,战舰50艘。

  1270年春,吕文焕再度出兵,攻打万山堡。蒙军先是按兵不动,待宋军深入腹地,再突然袭击,这招诱敌深入,令宋军毫无防备,措手不及,突围没有成功。

  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却遭到蒙军水陆夹击,大败而归。

  

  (宋军对战蒙古军队)

  1271年,范文虎卷土重来,再次率兵援襄。这次蒙军大将阿术率军迎击。这一战宋军损失战舰100余艘,援襄再次失败。

  六月,范文虎第三次援襄,这次他率领的水军有10万之众,战舰超千余,当行至鹿门山时,汉江水位暴涨,阿术率蒙古大军迎击,大败宋军,宋军两名大将朱日新、郑皋被俘。

  

  (电影中的范文虎)

  同年十一月,发生了一件影响后世的大事,那就是忽必烈仿效汉制,将蒙古改国号为大元。

  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争夺战,但蒙军包围之势已经形成,无论是南宋的数次援襄,还是襄阳城中的突围都无法成功,宋军只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而这一结果的形成,皆因当年吕文德的失策,让蒙军在鹿门山建立据点。吕文德对此心知肚明,在懊悔自责中一病不起,不久离世。然而大错已铸成,悔之晚矣。

  1272年春,蒙军对樊城发动总攻,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大军攻破外城,并俘获宋军16名将领,斩杀2000多名士兵。蒙古军队随即将包围圈缩小至内城。

  

  (影视剧中的金兀术)

  而彼时的襄阳城,由于物资匮乏,导致人心浮动。接替吕文德担任京湖制置大使的李庭芝本想派遣范文虎前去支援,然而范文虎拥兵自重,根本不听他的调遣。

  无奈之下,李庭芝只得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西北)招募民兵3000余人,由张顺、张贵二人率领。乘着汉江涨水,载急需物资前去援襄。

  

  (抗元名将 李庭芝)

  二人将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配备枪炮与强弓劲弩,深夜突入蒙军重围,张顺奋战而死,张贵却突出重围,将物资送入襄阳。

  襄阳被困已达五年之久,这次援助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士气和斗志,暂时缓解了城中的困境,但形势依然很严峻。

  随后张贵偷偷联络郢州殿帅范文虎,准备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的补给钱,但这次配合并不成功,张贵也以身殉国。

  此后,襄阳和樊城再无外援,仅靠汉水上的浮桥互通消息。

  

  (襄阳和樊城地形图)

  元军对于久围不下也渐渐失去了耐心,为了尽快攻下襄樊,采取了分割战术。为切断对襄阳的援助,对樊城发起猛攻,并将樊城连接襄阳的江上浮桥烧毁。

  至此,襄阳彻底被孤立,再无法取得救援。在蒙军的连番炮击下,樊城守将牛富虽率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甚至和蒙军展开巷战,但终因寡不敌众,牛富与偏将王福殉职,樊城失守。

  随着樊城的陷落,襄阳的形势更加危急。守将吕文焕多次上表朝廷请求救援,却迟迟等不到援兵,在愁云惨雾中度日如年,城中军民甚至需要拆房屋当柴烧。

  当蒙古大军开始攻打襄阳,在隆隆炮声中,城中军民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再也无心抵抗。吕文焕眼见大势已去,遂举城投降。

  历时六年的襄阳之战,终以蒙元的胜利告终。

  

  (襄樊作战经过示意图)

  这场历时六年的拉据战,蒙古大军依靠周密的战略布署,卓越的临场指挥,水陆相结合的灵活战术,一举拿下襄阳、樊城两座战略重地,为深入南宋腹地打开通道,并最终一统中原。

  虽然襄、樊二地的军民进行了顽强不屈地抗争,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英勇善战的张顺、张贵兄弟;投火殉职的樊城守将牛富,偏将王福。然而六年坚守,血流成河,换来的却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如果当初吕文德不同意蒙军建榷场,或许襄阳就不会被围。如果南宋有得力的将领,或许会形成更有效的救援。然而历史不容假设,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忽必烈雕像)

  襄阳之战是宋朝灭亡,蒙元建立的关键之役,历时六年的抗争却难逃一败,可悲可叹。南宋终为自己不重视边备付出了亡国的代价,也让后世从他们的灭亡中得到警醒。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念永恒白小纯进入试炼,又得到了上品灵气,还能够单挑元婴魔兽
下一篇:第883章 看酒《剑来》——小道消息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