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两副面孔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5
手机版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大家一定去过故宫吧。故宫后面的景山公园里,有一棵歪脖子树,据说是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当起义军攻破北京城的大门,崇祯皇帝选择了保全声誉、以身殉国。这也是孟子笔下的“舍生取义”吧。

  作为亡国之君,大家对崇祯的印象并不好:生活奢侈,实施暴政以致民不聊生;或者有人还会觉得崇祯很傻,不熟悉政务,想改革但不会,虽勤于政务又喜欢蛮干......然而,真实的崇祯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崇祯皇帝的两副面孔。

  一.孤身铲除阉党

  魏忠贤,明末太监,奸臣,因巴结大太监王安,魏朝,得与皇帝及其宠信的客氏对食,后又杀死王安,赶走魏朝。天启元年他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由此掌握了最大的特务机构及26监中权利最大的司礼监,其党羽遍布朝廷,史称阉党。阉党于天启年间迫害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正直大臣,贪污受贿致朝政瘫痪,民不聊生,是导致明朝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启七年,明思宗即位。此时崇祯皇帝孤身一人,他要除掉魏忠贤,如果崇祯智商不够,那么他连保命都很难!天启七年,崇祯皇帝请宫中大小太监及护卫吃饭,并经常拿走护卫的剑说“好剑”(野史记载)以保命。崇祯元年,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心腹王体乾叛变,同年魏忠贤为试探崇祯,指使阉党成员多次弹劾心腹崔呈秀,后又弹劾“五虎五彪”。崇祯则时而下令追究以借机消除魏忠贤的党羽,又时而大骂弹劾他们的人,后又下诏表扬魏忠贤,令魏忠贤摸不着头脑。崇祯二年,孙承宗率军讨伐魏忠贤,魏忠贤想抛弃崔呈秀以自保,然而面对如此的好机会崇祯却没有用,因为他要放长线钓大鱼,因此他命令孙承宗回到边关,魏忠贤从此彻底放松了警惕。同年,东林党突然与崇祯皇帝一起攻击魏忠贤,弹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在王体乾的帮助下“九千九百岁”魏忠贤被罚守陵。半路,崇祯下令逮捕魏忠贤。据说当地一书生在魏忠贤得知自己被捕的消息后为其唱《断魂曲》。唱罢,魏忠贤自缢而死,后又被挖出来与客氏一起被凌迟处死。其党羽255人被分为7等分别处罚,阉党覆灭。纵观此事的来龙去脉,如果崇祯皇帝不是一个工于心计,熟悉政务的成熟政治家,怎能只身一人消灭阉党呢?

  二.智削东林党

  阉党被消灭后,东林党变得尤为强大,崇祯皇帝也很头疼。一天,礼部、吏部尚书温体仁为了进入内阁,上书弹劾东林党领袖钱谦益考试作弊,不应进入内阁,并要求严查此事。崇祯下令开会辩论,辩论双方为温体仁及六位东林党成员。会上,温体仁故意让众人攻击自己,以显示他们结党争权,而崇祯最痛恨的就是结党争权的人。果然,钱谦益被革职回家。表面上温体仁胜了,但其实真正的胜利者是崇祯,他既打击了东林党,又选了一个少数派作为内阁首辅,他不会对崇祯产生威胁。由此可见,崇祯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蛮干的人,他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三.误杀袁崇焕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任邵武知县,熟读兵书,又常与退伍老兵谈论边塞之事,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面帝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天启三年,清军大举进攻,边关人人自危,袁崇焕自告奋勇前往边关,为朝廷招兵买马,后取得宁锦大捷,后魏忠贤党羽高第为保命下令撤军,放弃了辽东及十万百姓及袁崇焕与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关宁防线。袁崇焕独守孤城宁远,炮击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后又因看不惯魏忠贤而辞官。崇祯二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国防部部长兼当时最大的地方官)。他向崇祯保证5年平辽,同年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后己巳之变爆发,袁崇焕奔袭千里于京城外退敌,但依然被凌迟处死。

  崇祯杀袁崇焕其实是一个误会,当然这与袁崇焕自身脱不了干系,也与那些文官有关系。

  袁崇焕其实就是党争的牺牲品,他之所以成为党争的牺牲品是因为他专横跋扈的性格以及他不懂政治和他那个五年平辽的约定。五年平辽,纯粹是袁欺负崇祯不懂军事在那里吹牛!别说光复辽东,能守住山海关阻止清军入关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可是崇祯信了,还对袁崇焕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两年来袁崇焕半寸土地都没收复,还杀了对清军起牵制作用的皮岛总兵毛文龙。再加上朝中文官,宫内宦官,足足骂了袁八个月,加上崇祯原本就疑心重重,便错杀了他。但后世把崇祯杀袁崇焕与宋高宗杀岳飞相提并论,这是不对的。因为宋高宗杀岳飞是因为宋高宗不够聪明,崇祯杀袁是因为崇祯太过“聪明”。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崇祯是个疑心很重的人,这也是他后来再次信任太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安抚镇压起义军

  首先明朝中晚期为什么有起义军?其实问题出在万历皇帝身上。张居正改革失败后自万历15年起,万历不理朝政,后长达26年不上朝,期间先是爆发东林党争,然后是国本之争,因此又引起了妖书,梃击,红丸案,万历年间还有万历三大征,国库被消耗一空。于是万历增派矿监,税监,木监去各地残害百姓。从那时起,小股的起义不断,一直延续至崇祯年间。

  再说说崇祯对待突然规模加大的起义军的态度。崇祯并不是一个暴君,他只是性格急躁,但并没有失去理智,他对起义军宽严并施:先派杨鹤实行安抚政策,发放十几万两银子招安起义军。但半年后,投降的起义军再次反叛,他又派洪承畴前去进行武力镇压......

  虽然这次镇压最终失败,但由此可见,崇祯是没有失去理智

  五.重蹈覆辙终成错

  魏忠贤被铲除之后,袁崇焕事件和强大的东林党,让崇祯再次把目光转向阉党,想以此制衡东林党。于是他再次信任起太监来,把之前对阉党的痛恨忘得一干二净。

  崇祯信任太监后便派他们去监军,但是他们贪心不足且胡乱指挥,和武将之间矛盾日益加剧,为起义军攻入北京提供了便利条件

  崇祯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如假包换的政治家。他曾孤身一人,铲除强大的阉党,又任用袁崇焕镇守辽东,意气风发;但他又因为多疑的性格,杀死袁崇焕,自毁前程;他对起义军宽严并施,说明他是清醒的;他任用太监,制衡东林党,却因此帮助了起义军。

  崇祯,一个成熟,聪明,多疑,暴躁,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崇祯生不逢时,生在一个有“天时(旱灾)”,“地利(清军)”,“人和(起义军)”的年代,他不甘堕落,有上进心;他舍生取义,宁死不降。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位可敬的亡国之君。

  

  (图片源于网络,侵必删)

  举报/反馈

上一篇:最离谱国漫动画,情节叙事全靠男主一张嘴,比推销员还能说
下一篇:身上无缘无故有淤青,可大可小!若伴有两种情况,或暗示大问题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