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妥协的后印象派大师梵高:在色彩和笔触的狂欢中追求永恒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5
手机版

  1853年,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父亲为一名牧师。

  梵高在语言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他一共会六种语言,但是对于学校里的课业学习,他一直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1869年,16岁的梵高在叔叔的介绍下,来到巴黎古比尔公司的海牙分店工作,当时的古比尔公司为欧洲最大的画廊,他的叔叔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后来梵高又辗转到伦敦分店工作。

  这段时间他接触了很多名画复制品,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了解了很多的艺术文化知识,但当时的他也没有把绘画这条道路与自己联系起来。他依然以传教士为目标,宗教的狂热一直在他的血液里沸腾。

  20岁左右他考取神学院失败,当时的牧师地位很高,神学院的考试非常严格,为了心中的传教士之梦,他选择进行短期的牧师培训然后被派到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担任牧师。博里纳日的生活水平低下,矿工的生活毫无保障。

  梵高开始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看到一张张削瘦脸庞上的无神眼睛,觉得自己的传道改变不了任何东西,无法把这个地区的人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为了感受他人的痛苦,他开始跟矿工同吃同住,他甚至把整个博里纳日地区最好的房子(牧师住的房子)送给残弱的矿工居住。

  大概一年之后,梵高被教会解聘,他们认为他的行为太过狂热,不适宜担任牧师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梵高已经隐隐显现出一种与世俗不同的狂热心灵,但同时他又很沮丧,觉得自己为什么跟其他人不同?为什么连一个牧师都做不好?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拿起以前做画廊员工时留下的碳素画笔,开始画一些素描。他的母亲介绍他去海牙的堂哥安东·莫夫身边学习绘画。梵高来到海牙,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他看时,他从古典技法上判断梵高的人物素描比例不对,建议他去学习解剖学。

  梵高一面自卑,一面怀疑,在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里提到堂哥莫夫说他不了解解剖学,可他在矿区看到过那些做工的女人,因为长期的过度劳动,使他们的四肢变得粗大。

  可是当时的他没有勇气去反驳,这源于他的自卑,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他愿意跟随他人去学习。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梵高在大街上碰到妓女西恩,或许是同情,或许是心心相惜,梵高开始与她同居。他也因为此事被整个家族和朋友排挤。

  在世俗的规则里,梵高的行为是不被认同的,甚至是被唾弃的,不论是在博里纳日矿区担任神父,还是收留西恩,他的反抗与不同注定让他被当做另类和精神病患者。梵高此时也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并且企图自杀,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中都有提到。

  此时提奥正在巴黎经营着画廊,前期印象派画作的展出使他小有成就,提奥在信中要梵高离开荷兰到巴黎来。

  1882年,梵高来到巴黎,这段时间是梵高最幸福的时候,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提奥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环境,他也碰到了一群印象派画家。

  印象派画家秀拉觉得印象派过于追求光的质感,于是开始用点画的方法描绘画作,点画技法对梵高的影响很大,但他在后期已经不满足印象派近乎平静的点画技巧,他在后期画作的许多点画和线条都是选择而扭曲的,仿佛在诉说一种焦虑。

  1886年,前期印象主义已经结束,后期印象主义开始发展起来。

  梵高画作亮度开始提高,色彩全部鲜明,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梵高的色彩不同于前期的灰暗色调,他用饱和的色彩表现一个人内心的狂热,这也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有原因。

  梵高来到巴黎这个时期画作色彩变亮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当时的巴黎以收集东方艺术品和商品作为时尚,梵高还在写给提奥的信中提到想去日本,并且还做了计划。日本对于梵高来说是一块净土,也成为他诸多画作中的原型。

  1887年,梵高开始厌倦巴黎的生活,他受够了资产阶级的虚伪,他是不妥协的性格,这也成为他后来患上精神病的契因。这个时候的他也放弃了前往日本的计划。

  他便坐火车南下前往地中海沿岸的阿勒斯,那时候他建议高更到阿勒斯来,两个月后,高更也来到了阿勒斯。

  梵高很高兴,打算画一系列向日葵画作来装饰高更的房间。这些向日葵的颜色十分饱和,那么耀眼的黄,那么热烈的姿态,仿佛要把人吸进画布。可是高更跟他的关系十分复杂,他很尊重高更,可是他们两人艺术和性格上的分歧使他们经常争吵。

  1888年圣诞夜,梵高拿着剃刀追杀高更,随后把自己的一个耳朵割下来,用水洗干净包好后送给了高更时常造访的当地的一个妓女。

  可是这个事件在各个资料中的记叙都有不同,他们是艺术上的同伴,也是艺术上的对手。

  经过了割耳朵事件后,梵高的邻居联名写了一封信给警察局,要求警察将他带去精神病院治疗。

  在圣雷米圣保罗精神病院的那一段时期也是梵高创作的高产时期,他每隔几个月病就发作一次,但他却坚持到户外去写生,他的画作更像是一本病历本,上面记录着一种热烈的情感,现实于他却是难以承受的,他在绘画里企图找到自己的救赎。

  他画大片大片的麦田,色彩强烈,仿佛倾泻自己最浓烈的情感,而观者在这样的画作面前,也会被这样强烈的色彩冲击,被其中所蕴含的感情而感动。

  《星月夜》也是在那段时期,梵高创作出了《星月夜》,紫蓝色的夜空里星空流转,这个时候的他由于病情加重已经被囚禁,他只能在一个小小的窗户里看到星空,看到山脉,看到万物流转。

  画作中的长线与短线交叠运用,营造出一种流转的晕眩之感,这是梵高在画布上的诉诸自我,真实的世界不会有这样的奇幻景象。而这幅画作中又处处接近对比,不是马蒂斯野兽派的各处为主题的对比,而是大处的对比,流动的星空与寂静的村落对比、横直的山脉与纵向的植物对比。它使视觉达到一种平衡,使观者把自己的注意力能够长久地停留在这幅画作上。

  梵高用短促而跳跃的笔触表现了心目中的星空,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他在生命中最不自由的时期看到了最自由的景象,画作里的星空已经成为他的救赎。

  也是在那段时期,梵高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画作。

  1890年,梵高再次回到巴黎与提奥见面,只是为了见与自己同名的小侄子一眼,提奥带他到巴黎近郊小镇奥维尔一名叫做加歇医生的身边治疗。

  上图为梵高画的加歇医生像,加歇医生本身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的人,在为梵高治疗的同时,也为他提供颜料和环境作画,还时常跟梵高谈论他的画。

  梵高在那段时间跟加歇医生说了很多话,也在那段时间画了二十多张自画像,他在画自画像的时候仿佛是对自我的倾诉,在他的画作里,我们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生命冲击力。

  在大部分的艺术家身上,观者是作为观看的主体,可是在梵高的画作面前,观者融入了客体,梵高的美学开始跟自我世界连接,人与画作不再是脱离关系,它展示了人精神层面的辽阔。

  他的画作里带着寓言性,在他最后一张画作里他画了一群在麦田里飞翔的乌鸦。这幅画作于1890年7月,是在他自杀之前,而并非自杀当时所作。现在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画作上方的三分之一部分用蓝黑的色调描绘天空的阴沉,此时我们可以想到,梵高正经受着心理疾病的折磨,这样昏暗而凌冽的天空昭示着一种残酷的现实。

  乌鸦腾空而飞,在许多神话故事中,乌鸦是噩耗的象征,可是梵高却描绘了这么多的乌鸦,仿佛宿命般的揭示。

  1890年7月27日晚上,梵高在麦田散步的时候用一把左轮手枪朝自己开枪,两天后死在弟弟提奥的身边。

  梵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热烈与执着、反抗与狂热。他没有受到过正统的美术训练,对所谓的透视法、解剖学以及色彩学不算精通,可是他的画作却让一个又一个人感动,仿佛从中找到某种关于自我的诠释,它是那么热烈、那么无所顾忌。

  他的作画的原因皆因自我的驱使,是他对生命的思考。他在生命里感受到的振动远远大于技巧。

  现在有不少研究梵高画作的研究者,他们发现梵高的画作里有着很高的地平线,而人物皆处于这根地平线之下,从而产生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但梵高是从情感出发,他的情感在无形之中赋予了画作技巧感。

  其实梵高最在意的都是生命,现在的市场把他渲染地无比离奇,犹如一场电视连续剧。绘画于梵高,只不过是描画他人抑或描画自己。

  梵高自始至终都是不妥协的,他在画作中寻找生命的救赎、在热烈中寻找自我的救赎。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不容错过的5款网红多肉,曾经可都是贵货,最后一款让人眼花缭乱
下一篇:许仙救白蛇,得了一段姻缘,孙思邈救白蛇,你猜得到了什么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