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还魂故事:阎王拘错了人的魂魄,只好放其回阳间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5
手机版

  《聊斋志异》中的还魂故事:阎王拘错了人的魂魄,只好放其回阳间

  从《聊斋志异》看还魂复生的现象

  还魂的传说在世界各地都有,但以中国的记载最为详细生动。在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中就有很多,尤其在《聊斋志异》中,还魂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例如其中有个故事就说:阎王因为疏忽而 拘错了人的魂魄,只好放那个人的魂魄回阳间补足自己的阳寿;如果他的躯体腐烂了,还需要复活,那就只好借助于别人的躯体,也就是所谓的借尸还魂。

  关于这样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八仙中的铁拐李,形象丑陋不堪,可据传说他曾经是一位英俊的青年书生。有一天,因为他的魂魄离体去参加仙人的谈佛论道,而自己的身体却被小书童给毁坏了,在他的魂魄回来时,找不到自己的肉身;如果在天亮之前找不到肉身,那他就只好成为孤魂野鬼。幸运的是,就在走投无路之时,他发现了一位冻死的乞丐,于是就只好借用他的肉身转世。这个故事虽然有些离奇,但同样充满了浪漫色彩。

  人们为什么会出现离魂的现象呢?在道教中有一种类似灵魂出窍的理论:道家相信,借由修炼可以练出元神,如果进入到较高的境界,就能做到元神出窍,可以自由分离组合自己的肉体灵魂。厉害一点的道仙甚至可以修炼出几个元神,只要不是所有的元神都被消灭,本身就死不了。在《封神演义》中,老子之所以能够一气化三清,就是因为他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同样不容忽视。蒲松龄不止一次说过自己“雅爱搜神”,所以他在生活中非常关注奇人奇事也就非常正常。但人总是要思考的,面对这么多奇怪的事情,他总是希望可以找出答案来。而且对蒲松龄来说,他还不是单纯地去思考,在思考之后还得将自己的思考、想象、直觉,乃至幻觉,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小说。

  《聊斋志异》中有很多作品就属于这一类型。其中对于生死的思考,集中体现在诸多的鬼故事中。这些故事如果细致划分,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还魂故事,如《卷一·长清僧》,写一老僧死后借尸还魂,记得前生所做过的事情,并能继续修行。第二种是鬼找替代的故事,如《卷二·水莽草》。第三种是恶鬼害人,如《卷一·尸变》、《卷一·荞中怪》、《卷.画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鬼情缘的浪漫故事,都表现人面对死亡这一现象时的迷惑心理及猜想。

  举报/反馈

上一篇:倪海厦经方与伤寒论完美结合新书异常火爆原因分析伤寒论白话注解
下一篇:中国版的“神盾局”是否真的存在?真的是在研究超能力吗?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