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原来这才是《道德经》“反动”内涵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5
手机版

  “反动”这个词,大概来源于国民党反动派,“反”这个字,大概来自于造反。

  近日读《道德经》(帛书版),有些想法,写出来就教于方家。

  帛书版: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反也者:反,竹簡本作"返",通"返"。返歸,返回。)

  通行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排除辅字语气词的差异,这两句大概是帛书版和通行版最接近的一章。

  但是理解却是最多最难解的一章,大概就是“字愈少,其解愈繁”的道理。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反者:循环往复——这个“循环往复”的概念,个人理解为周而复始,是一个首尾衔接或者螺旋式的“圆”。

  例如人的一生,从生到死,茫茫中来茫茫中去,是为“轮回”。

  这个“轮回”,不是佛教意义的轮回转世,一个灵魂的周而复始,而是从物质不灭的角度来说的。

  而“弱者道之用”,说“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则是类似于“道可道,非恒道”的虚无缥缈。

  “道”的作用绝不是立竿见影,而是蕴藉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

  结合“反者道之动”,用现代的词语穿凿,大概就是“增熵”,一个从生到死的不可逆过程。

  其作用“微妙柔弱”,却无可抵御,类似于“上善若水”中老子对于柔的阐述,意在阐述“道”的功用。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则是第一章中“无,名万物始;有,名万物母”的逆向解读。

  “反”另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如此“反者道之动”可理解为“事物的反面(对立面),是道运动作用的体现”。

  而“弱者道之用”也有一种说法,类似“反者道之动”:就是慕强寻强而最终走向“弱”,也是道运动作用的体现。

  从事物的运动规律来看,他总是要不断走向对立面的(也就是熵增)。

  所以对立面,也就是“反”,是规律在起作用,在提示。

  联系生活实际(或有穿凿,仅供参考),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到最后遭遇失败,遭遇叛逆,实际上都是教育的内在规律在起作用。

  就像我们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也是如此,某些学校强化的模式,完全压缩学生的时间,采用榨干的模式,这样在高考分数上获得了一个提升。

  从表面看,孩子强大了,但是其创造力创新能力却被扼杀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我们强化某一端方向的时候,必然要遵循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

  运动是能够增强体质的,但是运动走到了极致,就会带来各种运动伤害,进而导致身体废弃。

  这也就是道在起作用。

  从这一点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是一个意思。

  就是说,适当的运动是最有利于身体的。

  所谓道的动与用,实际上是在指导我们这种运行的规律与方式,也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

  这种中庸,不是中和,不是庸俗,而在于适度。

  古人讲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是这样的规律。

  故知其“反”,识其“道”。

  一家之言,愿与诸君共同探讨。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世独尊最新章片段
下一篇:为什么明朝经历了几代昏君都没亡国,遇上勤政爱民的崇祯反而亡了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