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何宁愿上吊也不愿迁都?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5
手机版

  说起崇祯皇帝,或许许多人并不熟悉,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却广为人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首诗就是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期间所作。

  朱由检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只可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国破人亡之际,宁愿上吊也不愿迁都保命,还想着明哲保身,把一切过错推到官臣身上。

  

  朱由检的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万历皇帝)所立的太子,但是父亲并没有得到皇祖父的宠爱和关注,而是十分厌恶,其母初入官为淑女,所以身份地位地下。

  朱由检在这样一个不得势的皇室家族里从小生活,自然学会了察言观色,但也导致他多疑的性格。

  五岁时,朱由检的母亲刘氏犯下罪行,被其父下令杖杀,此后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西李对待朱由检不薄。

  只是几年之后西李生下女儿,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亲女儿身上,无法对对朱由检“雨露均沾”,所以朱由检改由另一位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

  

  等待朱由检长大后,他多次暗中去西山祭拜母亲。为什么是私下秘密进行祭奠?原因很简单,朱由检不想引人注目,引起流言蜚语,被别有用心者抓住把柄,使得母亲死去多年后还被诋毁。

  可以说,失去母亲是朱由检人生的第一个悲剧,对他产生的影响伴随一生。

  童年孤独、惊恐的皇子生活,使得朱由检变得孤僻、多疑。复杂的宫廷纠葛、政场周旋,也是形成崇祯帝刚愎多变性格的重要原因。

  崇祯帝朱由检于天启二年被哥哥朱由校(天启皇帝)封为信王。没想到天启七年,年仅二十三的哥哥病逝,皇帝的宝座就这样落在自己身上。

  

  登基后,崇祯帝大兴改革,企图挽救大明江山,可就算他再怎么力挽狂澜也只是徒劳,因为大明早已经在他的祖父和长兄手中走向灭亡的边缘。

  当时流民四起,朝廷开销入不敷出,再加之冗官、冗兵,累积的隐患太多,改革也无力回天。

  另外大明朝当时还不断和后金打仗,死伤惨重,百姓民不聊生。就在某一天,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筹谋女真政权的复活。不久后,李自成又打入潼关,攻占西北;张献忠即将突击西蜀......明太祖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早已岌岌可危,祖宗的基业即将毁于一旦!

  当时的大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以当时的形势观察,崇祯皇帝本可以靠果断地决定南迁保存自己和皇室群臣的性命,只是可惜崇祯帝始终不肯改变“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将首都迁到南京。

  

  据史料记载,在此之前崇祯帝就已经有迁都南下的打算,只是碍于面子,迟迟不肯做出决定......

  崇祯是一个爱惜自己名节的人,他可以为了一代贤君的“身后美名”而选择自刎,甚至不惜以身边人的性命为代价。

  在崇祯看来,倘若当下放弃山海关弃城而逃,那自己必定在世世代代都背上“亡命之君”、“背弃社稷山河”这样的骂名;倘若坚守京城,任凭敌人破关而入,那自己又沦为俘虏,成为“无能之君”的代名词。

  于是思前想后,崇祯始终无法做出面面俱到的决策。突然,有个想法涌上心头:既然如此,要不找臣子当这个“背锅侠”?

  这一想法占据了崇祯帝的作战思想,他决定不再自己苦思冥想。于是乎崇祯帝多次召开朝廷议会,让群臣讨论迁都事宜,把选择权交到他们手上。

  

  显然,崇祯帝忘了朝廷命官都是些老狐狸,他们又怎么会不知道崇祯帝心里打的小算盘。所以每次上朝,大臣们都是大眼瞪小眼,你推辞我拱让,就这样迟迟没等来一个结果。

  最后,崇祯帝没有得出满意的答案,可谓是被大臣们捉弄了一番,此事便不了了之。

  到了甲申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大明、大清、大顺三角势力终于迎来决战的最后时刻,在这场历史之争的舞台上,崇祯皇帝失去所有。

  农民起义军顺利攻入京城,在李自成打进紫禁城之前,陪伴在崇祯身边的就剩下几个平日里服侍左右的小太监,其他妃嫔、朝廷大臣都已经落荒而逃,保命去了。

  只有崇祯无处可去,除了留在紫禁城安排好皇子皇孙的逃亡路线外,什么也做不了,什么都已经无法挽回。

  崇祯十七年(164年)三月十九日,天昧爽,内城陷。绝望的时局下,崇祯帝和一个太监来到万岁山,在一棵老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潦草的一生并且留下遗言。

  

  崇祯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刎而死,太监王承恩从死。

  崇祯帝御书衣襟日:““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致意思是:朕登基十七年来,虽然薄德匪躬,上干天怒,可是这都是群臣误导朕做出错误判断,使得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后也已经没有脸面再见列祖列宗,唯有亲自了结自己才能赎罪,任凭逆贼再怎么侮辱,也不想再有一个百姓受到伤害了。

  可见崇祯帝到死都不忘为自己留下美名,维持自己圣君的高大形象,真是令人感到讽刺至极!

  其实,倘若当时崇祯帝当机立断地迁都南下,就算不能光复基业,统一中原,也能保住朝廷的中干力量,留下性命家底。说不定还能像宋朝一样开创北宋、南宋的南北政局。

  只可惜这崇祯帝缺乏大局观,思想过于狭隘,终于还是葬送了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万里河山。

  举报/反馈

上一篇:国产SUV“新卷王”,星途瑶光预售16.78万起
下一篇:《庆余年》:爽文背后的悲剧内核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