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孤篇压倒全唐”的他 为何800多年寂寂无名?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5
手机版

  有这样一个诗人,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他的诗,他就是唐朝诗人张若虚。他笔下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

  这样一首有名的诗却在800多年的时空里寂寂无名,几乎横跨唐、宋、元三个朝代,直到明朝才被人发现它的光芒,是什么原因让这首诗备受冷遇?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被冷落800多年的诗作

  张若虚平生只留下两首诗,与其诗作数量相同的是,他本人的故事也流传甚少。我们只知道,他是个扬州人,曾担任兖州兵曹一职。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旧唐书·贺知章传》中提到了他,说他在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看来他的文采受到大家的认可,本人也是个名人。但为何他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没有被收录在集齐唐诗精华的《唐诗三百首》中,甚至在唐朝其他的著作也没有提到过。

  据考究,《春江花月夜》最早被北宋郭茂倩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中学生必修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皆被收录于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春江花月夜》一起被收录的还有其他六首《春江花月夜》,其中有两首是隋炀帝的诗。这说明了,因为《春江花月夜》的文学价值得到认可才被收录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春江花月夜》刚好是乐府诗才得以被收录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了800多年,《春江花月夜》才等到它的伯乐。明朝有一个叫李攀龙的文学家,他编著了一本《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春江花月夜》被他收录于此。至此,《春江花月夜》才结束他的冷遇,开始逐渐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它应有的地位。

  随着初唐四杰流派的命运而浮沉

  著名文史学家程千帆在他的文章——“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中从诗歌风会变迁的角度,对《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受冷遇多年进行了深入探讨。

  程千帆(图片来源于网络)按他的理解,《春江花月夜》的风格属于初唐四杰流派,其命运也随着初唐四杰的浮沉而浮沉。初唐四杰这一流派在一个时代文学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春江花月夜》的命运。初唐四杰这一流派地位在明清提高了,因此《春江花月夜》也在那个时候开始发光发热。

  还有一种说法是,将《春江花月夜》归为宫体诗一类。因为《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没有流传下来。陈后主是宫体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宫体诗常令人有“谈虎色变之感”,因为其用词常见于艳丽、妖艳,内容多为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宫体诗发展到唐朝已经是由盛转衰的状态,《春江花月夜》也因此没有扬名。

  关于《春江花月夜》属不属于宫体诗,存在诸多争议,最为认可的说法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脱胎于宫体诗,但又超越和突破了宫体诗,不能完全把它归为宫体诗范畴。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再到黄药师的“碧海潮生曲”,都有这首诗的影子,《春江花月夜》的优秀也体现在此。

  小评:是金子总会发光,要想发光得先是金子。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说推荐 小寡妇VS铁匠 苦尽甘来 古言种田文《铁匠家的小娘子》
下一篇:《醉缠欢》也认输,闲听落花又一部古言甜文爆红,9.7分惊艳四座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