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好比悲惨世界:富贵病,穷病,是我们退无可退的宿命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活着》讲述了在不平凡的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福贵跌宕起伏,充满苦难的一生。

  人生的上半场,福贵衣食无忧、好色爱赌,家产都被他输光了,他从地主家的儿子变成了一无所有的贫民。

  人生下半场,福贵的苦难一个接一个地奔涌而来。

  得知福贵输光了家产,福贵的爹、娘相继死去,媳妇家珍被老丈人接走了。

  好好一个家,被福贵弄得妻离子散。

  福贵去城里,却不料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战场上,福贵好几次差点死在炮火里。看着战友死去,忍饥挨饿,福贵几次濒临死亡。

  好在最后,福贵被解放军俘虏,才得以回到家乡。

  家珍也带着孩子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可没过几天好日子,病魔就找上门了,先是家珍被查出得了软骨病,再也不能下地负重行走了。

  接着是女儿凤霞,因为发烧成了聋哑,再也不能说话。

  再接着,儿子有庆因为献血,抽血过多死了,年幼的孩子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夺去了生命。

  好不容易,苦命的凤霞找了个好人家出嫁了,却因为生完孩子后产后大出血死了。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搬运货物时出了意外,也死了,只留下命苦的孩子苦根。

  接二连三地经历丧子之痛,苦难并没有放过福贵,没多久他的枕边人家珍也被带走了。

  可还不够,就连唯一剩下的外孙子苦根,也被老天残忍地给夺走了。

  苦难一次又一次地降临,福贵不断地送走身边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死别之痛。到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和一头老牛孤苦过活。

  老天对福贵太过残忍了,把他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给夺走了,可福贵没有放弃活着,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苦难后,他又倔强地生活了很久。

  当所有的苦难都叠加到一个人身上,死,似乎是最容易的选择,但福贵却选择了好好活着。

  经历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福贵依然能淡然地讲述他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好好活着呢?

  选择活下去

  余华为什么会把书名叫做《活着》,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书名叫《悲惨世界》可能更为适合。

  因为这个世界,对他太凉薄,给了一切,又剥夺走一切,而众所周知,人们在拥有了一些东西之后,如果失去了,是要花很久才能回到过去的。

  在这种背景下,福贵最后的结局如果是自杀,我们是一点都不会感觉惊讶的,失而复得毕竟只是极少数,更何况是这种不断失去呢?

  但他依然活了下来,是他选择活着。

  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的教育里说,活着是为了追求意义,是为了功成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有很多理由让我们要活着,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的财富一夜败光,万贯家财不再,锦衣玉食不在,只有家徒四壁;邻里友好不在,别人尊敬不在,只剩下冷眼与嘲笑;到后来,执子之手不再,瓜瓞绵长不再,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他走过人生的暮年。

  难产死的凤霞

  一切都在消失,一切窗边的风景都在倒退,人们说仇恨往往比爱更有生命力,结果时代风云变化,连仇恨都没有了,人生难道只能遗憾离场了吗?

  《活着》有过这样的句子“被命运碾压过,才懂得时间的慈悲,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活着》里很多人好像都不是不得不走,第一次看的时候,好像都是因为偶然。

  因为某些偶然的原因,离开了。

  我们常常会想,要是福贵没有染上赌博的恶习,小时候背他去私塾的老雇工是可以不必走的,他的父亲原本也是个体面人,也不会把生命结束在村口的粪缸上;要是抽血的医生多注意注意,有庆也根本不会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去;要是苦根没有拿到那一碗豆子,那么······

  他们都有机会不离开,但是最后无一例外的离开了,中国古人把这叫做“天命”,老百姓也多次说,“这就是命”,这也是余华说“不得不走”的原因。

  富贵在亲人坟前

  他们走得很偶然,但是正如没有赌博恶习,也会有其他恶习,抽血的医生要是小心小心,在那个年代,倒霉的是他自己,而那碗豆子为什么就能让苦根垂涎三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定都能理解那种感觉。

  《我不是药神》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而生活比电影更精彩,这个世界上,富贵病有,穷病也有,这些病,不是催促我们离开,只是会在猝然之间降临到我们头上,然后我们直到很多年之后,才会发现,这不是偶尔的降临,而是退无可退的宿命。

  所以活下去,是一种尊重。追求意义太功利,追求名利不好听,追求理想那就得燃烧自己,而活下去,在余华那里,我想其实仅仅是尊重,对退无可退之前所有拖延的时间的尊重。

  命运没有让你死,你凭什么放弃你自己?

  蝼蚁尚有三分命,敢向天公争半壁!

  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世界上的意义太多,得名利之人太少,大多数人只是了此残生,我来人间一趟,享受每天的阳光。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慈悲的时间,孤独的作者

  拖延着宿命的,是时间。

  有的人觉得时间流逝,命运压得人喘不过气,因而觉得人间不值得。自然是公平的,在每个人走向自己的宿命之前,它给予了他们能够改变自己宿命的最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时间。

  一个人的时间,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也曾经有过许多狂飙的时代,只因为一个传奇人物而沸腾。

  福贵的时间,也许不能改变那个时代,但是改变自己其实总是不难的,但是他却一直把时间,用来了自我沉沦。沉沦到一无所有,他不敢去争,在乱世不敢拼杀出一条功勋,在困难年代,他也不敢去讨要那些自己应得东西。

  旧时代破船,在新时代的波涛前面,依旧沉沦。他品味苦难,刚开始是锥心的疼,后来感官慢慢粗糙,到了最后,他甚至主动咀嚼苦难。

  而时间在流逝。

  年轻的余华

  回到《活着》的作者余华身上,其实余华说“时间的慈悲”是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

  余华在中国,读者很喜欢,在国外,大奖的评委很喜欢,说他是中国海明威,中国乔伊斯,但是很奇怪,他在中国文坛,其实一开始还是很尴尬的。

  他的写作手法在三十年前,太过怪诞,很多评委都很难接受,甚至隐隐约约有些嫉妒。无论是茅盾奖,鲁迅奖都和他没有关系,当然了,没有鲁迅奖也不排除他那时候不喜欢鲁迅的缘故。

  他是南方人,学历不高,在那些学院派的评委看来,文学的大雅之堂,怎么能如此轻易的放一个没什么学历的毛头小子进来。

  在世界,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寄托之地,那是他们藏着金羊毛的地方。马尔克斯有他的拉美之地,莫言基本上每篇小说离不开他的高密乡,陈忠实有白鹿原,雨果有他的巴黎,茨维塔耶娃和普希金有他们心里的那个博大的俄罗斯。

  余华并不选择这样的“金羊毛”,他喜欢利用规模宏大的叙事,却又不失细腻,语言有时可以很精巧,有时候的语言甚至可以称得上粗俗,而这也被许多当年所谓正统作家所诟病和鄙视,毕竟贾平凹的《废都》当年也有过这种待遇。

  余华

  所以他是余华,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初那个坚持自己的青年作家,自己也有朝一日成为了著名作家,甚至有很多新一代的读者,暗暗的比较他和诺贝尔之间的距离,而当年的那些龃龉,也成为了时间的慈悲了。

  每当故事结束,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只能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是他,也是福贵,但好像又不像。

  如果你现在也处于人生的低谷,请你想想:

  世界上,有多少人过的比你还艰难,但都在勇敢的活下去,寻找出路。

  这就是人生啊——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不沉湎于过去,也不追问未来,踏踏实实,活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人生。

  经典好书,给人心灵的安慰,给人精神的升华。

  和这本书一起,重新品味活着的意义。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原著!

  举报/反馈

上一篇:《倚天屠龙记》里四大阴寒神功,寒冰绵掌垫底,第一惊艳了武林!
下一篇:易烊千玺的笑容:从小奶狗到小狼狗的蜕变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