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贫病而死 200年后得到世人认可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他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此后世人尊称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父亲陶安逸做过安城太守。不幸的是,他八岁就死了父亲,12岁又死了母亲,家庭从此便开始破落了,以至连生活都十分艰难。

  家境衰落,生活贫寒,这对陶渊明的成长是不利的。但困难也能使人发奋,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博览群书,努力学习。

  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39岁,这时才由别人推荐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因为难以忍受仕途的污浊而辞官归去。从那以后,他迫于生计,又任过参军之类的官职。由于抱负无法施展,仍不免常有失意之感。直到41岁时,他在亲友的劝告下,担任了彭泽令,那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有一天,忽然得到通知,说郡里要派督邮到彭泽来。县衙门里有一个小吏劝陶渊明要认真准备,束带恭迎,以示敬意。小吏满以为陶渊明一定会这样做,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并且当天就脱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门回老家去了。回家以后,还写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了他对仕宦生活的鄙视,对重获自由的喜悦,对农村景物和劳动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只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就辞官归隐了,他干了一件很有骨气的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多半是在归隐田园后写的。他的不少诗批判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抒发了他的理想和抱负。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林壑优美陶渊明在文学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然而他晚年的生活却十分贫困,尽管如此,他人穷志不穷。

  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63岁。这时他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贫病交加,他面临着巨大的险境。这年九月,他写下了挽歌诗三首,其中有一首的最末两句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矢志不渝的可贵品格。两个月后,他就逝世了。

  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很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只是在生前,他的作品因为与贵族文坛的普遍倾向不和,所以他才不被重视。从艺术风格来说,他纯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不符合贵族世家们的欣赏口味。

  直到唐代,陶渊明作品的价值才真正被人们所认识。他的诗文得到传抄,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研究。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写下热情赞颂陶渊明的诗句,对他做了很高的评价。

  在宋代,文学家苏轼、诗人陆游都酷爱陶渊明,并直接受到他的影响。元代以后,陶渊明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他作品的影响也更广泛。

  晋陶渊明独爱菊这位伟大的诗人逝世200年后,终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如果你喜欢本篇文章 请关注江郎世家

  举报/反馈

上一篇:当你在大城市生活不下去的时候,有没有勇气回家?
下一篇:白眉大侠徐良的辉煌战绩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