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教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文·段宏刚

  民间俗语由于是老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人经验和智慧总结而来,因此,具有言简意赅的特性,往往用通俗的话语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智慧。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父子不同席,叔姪不对饮”,实际上跟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它的出处来自《论语·曲礼》中的一句话: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大意是说:男女分工有别,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出门在外做事情如果遇到困难,轻易不要给家中女人诉苦,家中妇女打理家中大小事务时如果遇到麻烦,也不要说出口去烦扰男人。女子出嫁的时候,要在脖子上系上彩色带子,象征她今后要跟另外一个家庭捆绑在一起了,如果没有重大变故,就不要轻易再踏进出嫁女子的屋门。家族中的姑姑、姐妹、女儿出嫁后,如果回娘家来做客,兄弟们不能与她们同席而坐,也不能跟她们共同使用餐具。父子之间也不能坐在同一个席面上用餐,因为父亲是长辈,长者为尊。

  在后来,人们对“父子不同席”的认识逐渐加深,把父亲同辈的兄弟,叔伯等人也纳入了这个长幼卑尊、尊卑有伦的考量关系,以此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因为在儒家思想观念里,存在着相当森严的纲常关系,把纲常关系分为三纲五常,其中,“君为臣纲”是指臣民必须从属于君王,“父为子纲”是指子女必须从属于父亲,“夫为妻纲”是指妻子必须从属于丈夫。

  把每一个人的身份,按照辈分大小和尊卑关系划分了严格的等级,等级低的人绝不能越过等级高的人,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违反了伦理法则。即使一个家庭,也必须遵守基本的纲常关系,不得犯上。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这句俗语实质是教导人们做任何事情要认清和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当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在聚会时,人们对辈分很重视,父亲或者其他年长男性,因为是家里的顶梁柱,给家里做出的贡献最大,也更有权威,因此,在坐席时,往往会把他们安排在上席,这是体现尊卑有序的基本常识。

  现代社会虽然没有那么多讲究,但人们在聚会、坐席时,还是习惯性把上席让给年长者,这个传统体现着基本的礼仪规矩,因此,到现代也没有改变,依然被人们传承。

  父亲和叔叔都是长辈,儿子是晚辈,如果儿子跟父亲、叔叔坐在同一个席面上用餐,会体现出种种不妥,乱了规矩。

  第一个原因,这种做法多多少少会表现出对父辈的不尊重,跟尊老爱幼的传统是违背的。

  第二个原因,会降低父辈的威严,让父辈觉得没面子。

  第三个原因,毕竟父子都在场,旁人想高谈阔论时,有些话不方便说,会拘谨感。

  第四个原因,在酒桌上,喝酒、猜拳是少不了的,一方面,不同辈分的人不能行酒令,这是传统规矩。另一方面,家丑不可外扬,酒过三巡后,一些人脑子变得混沌,说话会口无遮拦,容易酒后失态,不管是长辈还是晚辈,如果失态或失言,都会令对方难堪,甚至会被酒桌上的其他人当作笑话来看。

  第五个原因,父辈和儿子辈的人,毕竟是两代人,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相差很大,想聊天不容易找到共同话题,长辈喜欢的话题晚辈不一定喜欢,晚辈爱说的话长辈可能觉得没意思,会导致大家都不能畅所欲言,让酒桌上的气氛变得沉闷。

  许多家族里兄弟众多,老大和老幺年龄相差较大,老大由于结婚早,儿子早早出生,在年龄上可能跟自己的叔叔差不多,甚至可能比叔叔的年龄大一些。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坐在一个酒桌上,就相当尴尬了,按年龄来讲,侄子比叔叔大,按照辈分来看,却又是叔叔大,若是侄子给叔叔敬酒后,叔叔给侄子要不要回敬都很难为情,在传统的伦理规矩上,从没有叔叔给侄子敬酒的说法,如果用礼节来衡量,不敬酒就显得比较失礼。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里,从古至今,历来重视礼仪,谁也不愿意因为没礼貌而背上粗人的臭名。

  举报/反馈

上一篇:《魔域手游2》必将成为霸主!
下一篇:原创可怜的末代皇帝:一生三次称“帝”,却保不住生母,还被妃子抛弃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