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黑化”又灿烂辉煌的秦始皇的一生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每当我们翻开史书,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黑化”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税役繁重等等,罪行累累不可谓不残暴。

  纵观历史,秦始皇被众多的史学家描绘成一个专制独裁,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残暴君主。

  可他真的是那样残暴的君主吗?

  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早年间被派遣去赵国为质,在赵国邯郸结识了商人吕不韦,与其建立了政治合作关系,在吕不韦的撮合下临幸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

  公元前259年的正月里,在赵国邯郸的朱家巷一带,嬴政出生了。

  早年间的嬴政身为王室公子,在其父嬴异人的呵护及大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日子不说过的奢华富贵,至少是安稳的。

  可这样的日子仅仅在持续了两年多后,戛然而止。

  因着赵国和秦国交战中不断失利,赵国恼羞成怒打算将质子的嬴异人杀了泄愤。

  而提前得知此消息的嬴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谋划了一场逃跑的计划。

  二人买通了赵国邯郸的守城官吏,趁机逃走了,却留下当时不足三岁的嬴政与手无缚鸡之力的赵姬。

  嬴异人与吕不韦此举实实在在地羞辱了赵国,赵国一气之下将矛头转向了嬴政与其母赵姬。

  二人因此踏上了六年的逃亡路程,被捕,被囚禁,被凌辱更是家常便饭。

  嬴政九岁之时,终于结束了长达数年的屈辱的生活,踏上了去往秦国的归途。

  可惜当时的秦庄襄王英年早逝,在嬴政归国后的第四年便撒手人寰。

  公元前247年,少年嬴政即位秦王,时年十三岁。

  在那个云诡波谲的时代里,秦国宫廷中更是危机四伏,彼时的嬴政连自己的性命无法左右,更不用说主宰庞大的秦国。

  最初登基的嬴政不过是个傀儡人,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帝太后赵姬与她的“秘密情人”吕不韦的手中。

  随着嬴政年岁增长,吕不韦担忧自己与帝太后的关系被公之于众,便将一位名叫嫪毐的假宦官送入宫中替他维系与赵姬的“特殊亲密关系”。

  在帝太后的放纵下,嫪毐在秦国的权力愈来愈大,以至于想要取代少年的君主,嬴政。

  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觊觎王位,欲图谋反的事情被暴露,走投无路的嫪毐带选择兵攻打蕲年宫。

  可那时的嬴政经过了多年的隐忍,早已羽翼丰满,在与吕不韦的联手之下,平定了叛乱。

  嫪毐死后,帝太后被软禁,参与此事的所有人都被处死或流放,唯独一人除外,那人就是将嫪毐引荐给帝太后的吕不韦。

  公元前237年,嬴政着手处置吕不韦,将其放逐巴蜀,自知事情再无转圜之地的吕不韦含恨饮毒身亡。

  这一年,年仅22岁的嬴政凭借过人的胆识与魄力独揽秦国的大权,让所有人不敢轻视这一年轻的帝王。

  嬴政在正式亲政后,将统一六国作为当时秦国的首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他开始选拔各类人才。

  与其他的帝王不同,嬴政唯才是用,但凡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一概重用,这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李斯,郑国及王翦等。

  公元前246年,郑国奉嬴政之命修筑灵渠,致富秦国,可灵渠修筑之初便遭到了挫折。

  当时有人告发郑国实为韩国的奸细,修建灵渠乃是别有用心。

  嬴政错听一怒之下颁发了逐客令,将秦国境内的他国客卿一律驱逐出境。

  在这个危机的时刻,李斯冒着性命危险向秦王嬴政上书。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的《谏逐客书》最终打动了秦王,使其收回了成命,将郑国留在了秦国继续修建灵渠,

  而李斯亦凭借《谏逐客书》进入了秦王的视线,并得到了重用。

  因为灵渠的修建成功,关中平原愈发富庶,秦国的国立走向了极盛时期,与此同时,嬴政培养了一支拥有一百万兵力的精锐部队。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开始了兼并六国的计划,韩国便是他统一六国计划中迈出的第一步。

  在秦军攻打韩国之前,秦国通过卓越的外交手段,断绝了韩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随后派遣大军一举歼灭了韩国,在夺取韩国之后,秦国将赵国收为囊中之物。

  秦国的强盛使得周边列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这其中燕国的危机感尤为明显。

  燕国为保证本国的安定,派遣使臣荆轲去秦国以求达成和解,为达到和解的目的,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准备厚赠秦王嬴政。

  然而,荆轲得了燕国太子丹的命令,名为送礼,实则行刺,将匕首藏于燕国督亢地图中,寻机刺杀嬴政。

  奈何荆轲不仅行刺失败,更是进一步惹怒了嬴政,随后嬴政下令兼灭燕国,即便燕国以太子丹的头颅作为赔罪,也并未阻止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嬴政在灭楚的同时,不断地向东扩展,并攻取鲁地。同年,嬴政派遣王贲攻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秦国最终用了10年的时间,结束了自春秋战国起五百多年来分裂格局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秦朝。

  公元前210年,统一华夏十二年后,年过半百的嬴政最终在他第五次巡视全国的途中病逝了。

  纵观秦始皇嬴政的一生,他始终为了统一大业而殚精竭虑,终其一生在为这条路上而努力着,摸索着,虽有过错,却远不及他所做出的功劳。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如此丰功伟绩的秦始皇却会被后世的史学家套上了”暴君”的外衣。

  究其原因,便是他大兴土木,征收赋税与徭役,用于修建万里长城,建造郑国渠及陵墓等劳民伤财的举措。

  而焚书坑儒更是嬴政被后世喻为暴君的路上,所留下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世之人往往提及此事总能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地列举出一系列恶性的影响。

  可秦始皇真的做了焚书坑儒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吗?

  所谓的焚书,又焚的是哪些书籍呢?

  公元前214年,数万书籍被丢入了火海之中,使得嬴政被后人唾弃。

  当时嬴政推行郡县制时,遭到了部分官员的抵制,要求保留分封制,却遭到了丞相李斯的驳斥。

  为促进郡县制的推行,李斯向嬴政上书,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廷。

  这一建议被嬴政采纳了,他下令焚烧诗书典籍,可宫内馆藏的,供博士们研究的儒书,其他学派的著作,有关农耕,技术及天文类的书籍皆不在焚烧之列。

  由此可见,秦始皇嬴政焚烧的大都是与诽谤朝廷,阻碍郡县制推行的书籍。

  公元前213年,“活埋儒生”的事件再次将嬴政推向了暴君的位置。

  可万恶的坑儒事件,坑害的当真是儒生吗?

  根据汉朝《史书》记载,有460名儒生被秦始皇坑杀,然而,“坑儒”这一词是西汉晚期人才补到文献上的。在此之前的文献上记载的秦始皇杀害的皆是术士,并非杀儒生,可这记载到了西汉晚期却变成了杀儒生,秦始皇焚书坑杀儒生的事情也由此流传到如今。

  

  汉朝作为一个覆灭了秦朝的朝代,对于前朝史书并不会如实叙述,因此汉朝史书对于嬴政的描写具有一定的偏见性,导致秦始皇在后世之人的眼中逐渐“黑化”了。

  尽管后世的史学家对嬴政进行了一系列的口诛笔伐,却也无法湮灭其在政治上的功劳,更无法磨灭其对华夏做出的那些宏伟贡献。

  举报/反馈

上一篇:梦幻西游:耀眼的星辰碎片展示,生死决和催心浪开心逆袭!
下一篇:《魔域手游2》必将成为霸主!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