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传奇女编辑称:四五岁恋爱,晚年才意识到自己最适合做第三者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读了两本老太太写的书,一本是82岁的中国老太太写的,杨本芬的《我本芬芳》,另外一本是89岁的国外老太太戴安娜·阿西尔写的《暮色将至》。

  从两本书的书名看,大致也能看出两位作者的心态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我本芬芳,给人的感觉是,我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落寞的、黯淡的,我本应该拥有绚烂的人生、五彩缤纷的生活,整个心境充满了不甘心和无奈。

  暮色将至,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哇,原来人生不知不觉已经快走到终点,回想这一生,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生活,频频闪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回想他们,就更加有勇气迎接暮色晚年,好像晚年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

  

  在看《我本芬芳》的时候,很佩服作者写作的毅力和勇气,但我觉得她这一生是有点悲凉的,不只是在婚姻中没有得到丝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因为孩子,她也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当然,这很符合传统对“好女人”的设定。

  真正看完《暮色将尽》,我觉得译者后记特别能代表喜欢这本书是大部分读者的心声:

  “啊,这就是我想活成的女人的样子,这就是我想跟周围不同年纪的女性朋友分享的,一个女人在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样子,历经了生活的磨砺,终于活出的通透和智慧。”

  

  《我本芬芳》是2022年发表的,那时杨本芬82岁。有一句话,放在这里可能不太合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为什么接近暮年的老太太反而能写出深刻的、引发人共鸣的作品,大概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该经历的也经历了,该想通的也想通了,没什么挂念和顾及,反而能坦然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即便很多时候是悲凉的一生。

  《我本芬芳》算是作者杨本芬的自传性小说,因为书中主人公慧才和吕的一生,就是以杨本芬的一生为原型。

  而最让读者感动的是,很多人在《我本芬芳》中,看到了父母辈、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中所有女人的一生,不被尊重、不被欣赏、孤独、失落、委屈……掀起了一股中国式婚姻的大讨论,就像读者所言“想到我的外婆和奶奶生命中大部分都是为他人活,没有自己,多希望她们也能够像杨奶奶这样表达出来呀,写出来就是一种呐喊和抗争”……

  但遗憾的是,上个世纪,像杨本芬这样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太少太少,而且,为了得到那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杨本芬也在婚姻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以这么说,教育和婚姻,两者就是夹在杨本芬身上的一对矛盾。

  杨本芬从小就爱读书,但家里贫穷,直到12岁才念小学,因为来之不易,便万分珍惜,除了上厕所,大部分时间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书做题,饥寒急迫的日子里,她还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1960年,体弱多病的父亲去世,母亲也丢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哥哥在外地读书,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家里家外就靠母女俩硬撑着,杨本芬为此还出去讨饭。

  母亲不想耽搁女儿,坚持让杨本芬考学,她也顺利考上外地的一所工业学校,在教室和图书馆流连忘返的日子仅仅持续三年,学校突然停办,学生全部打回原籍。

  每次都考第一的杨本芬不想回家种田,辗转来到了江西铜鼓县,在建筑工地当工人。没干多久,她就累倒了,手脚疼痛,双肩渗血。

  因为父亲原来的官吏身份,杨本芬被下放到乡下耕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县医院工作的章医生,没多久,章医生向她求婚,并答应有机会继续供她读书。

  几分忐忑,一丝期待,一点懵懂,杨本芬匆匆走进了婚姻,她也一直等待着继续读书的机会,然而,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彻底打破了杨本芬求学的幻想。

  接下来的大半生,作为母亲,她尽心尽职抚养三个子女,两度放弃做老师的机会,因为教子有方,三个孩子都读了大学,又相继结婚生子。成为外婆的杨本芬,有担当起照顾孙辈的重担。

  现实中的杨本芬,是中国上一代父母中很典型的女性。

  到了《我本芬芳》中,杨本芬化为惠才,更是将上一代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惠才的成长经历和杨本芬差不多,她将丈夫化为吕医生。吕幼年遭生父母遗弃,后了又遇养父母投河自尽,长大后的吕性格冷漠,不近人情。

  两人相识两个多月就匆匆结婚,婚后的惠才勤俭持家,希望和吕相伴一生。然而,婚前尚有温情的吕医生,在婚后完全变了个人。

  就在新婚期,吕一直住在医院单身宿舍,对新妻没有一丝关爱,还留下一句“自己的事自己处理,不要搞得娇生惯养”。

  吕不但对惠才不闻不问,有问题拒绝沟通,撂挑子走人成了家常便饭。

  对于三个孩子的教养,吕自始至终都很少插手,力不从心的惠才主动结扎后,吕极其不满,对刚做完手术的惠才,不管不问不照顾。

  这里,不得不提一件小事,惠才手术后,母亲过来照顾,炖了母鸡补身体,谁能料到,作为丈夫的吕竟然指责丈母娘偏心,没有主动让他吃鸡肉。

  自私、冷漠、多疑、处处逃避,吕真的是一天一天打击着惠才的热情,有苦难言的她,常常以泪洗面,自杀不是没想过,可一想到那么小的三个孩子,又委曲求全,压抑痛苦。

  在小说结尾,惠才问吕:“再过几个月,你88,我81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分道扬镳,再不相聚。假如真的有下辈子,我是说假如,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老伴摇头。惠才不信,连问三遍。老伴说:不愿意。”

  在杨本芬看来,人和人原本都应该相亲相爱,如今走过长长的人生和婚姻,才发现“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背上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我不否认《我本芬芳》的文笔描写很好,让人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她写的不仅是她自己,而是千千万万个有同样遭遇的女性,我真的一度想到我的婆婆,不幸的是,她不认识字,没办法把她的真实感受和遭遇写出来。

  但我不得不说,我不喜欢这样的人生,不喜欢这样的婚姻生活,我们女孩子们,是应该好好思考身为女性、妈妈、妻子各种身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听人讲述一位平凡女性的苦难。

  

  写《暮色将尽》的时候,戴安娜已经近九十岁,就好像一位老奶奶在你耳边叙述一些兴趣爱好、一些美好的阅读和写作体验,还有年轻时的风流趣事,也有面对家人的后悔和遗憾,等等,各种漫谈,各种有趣,就是没有说教,没有说:女孩们,你就应该这样,你不要结婚,你不要相信男人……我想,这就是一位好的作者,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而不是像某些大号大肆鼓吹得那样:四句话,教你做一个优雅的女子,等等这类的话,真看了就让人火大。

  首先,戴安娜,是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做过当代很多有名的作家的编辑,比如V.S.奈保尔、诺曼·梅勒、西蒙娜·德·波伏娃,所以,朋友圈真的很重要,你结识什么样的人,决定你的见识和格局。

  很杨本芬不同的是,戴安娜一生未婚,也没有孩子,一辈子围绕文字工作。“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虽未婚,但是戴安娜却潇洒享受着每一段恋爱关系,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到她。

  虽没有孩子,但她保持着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以至于,在她四多岁流产后,麻醉苏醒后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要是换到我们现在这个环境,恐怕不是保大人还是保小孩这么简单,很可能,产妇要抑郁甚至自杀了。

  我想,阅读和喜欢这本《暮色将至》的人,大多是女孩子们吧?假如这本书在更早之前能让更多的女孩们看到,也许,会帮助她们减少很多痛苦吧?

  因为,在所有人都告诉你:身为女孩,你就要理所当然地完成结婚生育的时候,有一位老奶奶用具体的行动告诉你:不,女孩们,你不需要这样,你就是你自己,这种和你站在一起的美妙感觉,真的很好,很好!

  “如果在五十、四十,甚至更早的年纪能了解并体会,也许,会帮助作为女性的我们少些困惑,多些和解。就像在接近终点的某地亮起的一盏灯,不管我们从哪个方向走向它,有这么一星感悟的陪伴,能让我们觉得不这么孤独和黑暗”。

  在催相亲、催婚、催育、催二胎已是日常的当下,和他人的每一次争论都让自己更像个跳梁小丑,情绪激动过后,剩下的只有疲倦和无奈。

  但翻过《暮色将至》,曾经有这么一位女性斩钉截铁地对你说:“我内心确实有一个顽固的自私的节点,让我小心翼翼地避开需要我奉献全部自我的任何事情。”

  同时,她还亲自践行,告诉我们独身不必做女强人,不必依附于男人,不必要结婚,普普通通也能无憾地过一生,什么“玛丽苏”“白富美”“大龄剩女”各种世俗标准,统统不care。

  

  还想引用一位读者的原话:“我们为什么需要《暮色将尽》这样的作品?

  因为我们需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什么样的人生才真正适合自己。人终有一死,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去爱,去摔打,去大笑,去流泪,去远行……婚姻、家庭、小孩,什么都没有比真正明白自己如何过好这一生更重要”。

  举报/反馈

上一篇:古代表哥娶表妹很多,近亲结婚为何很少有畸形儿,原因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口碑爆棚的科幻小说:《黎明之剑》依然是最好看的,不服来辩!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