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 如何养成最高层次的“德”?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章主要讲:老子认为达到最高“德”的方法和步骤。

  

  译文:把精神收回身体中,能不能不离开?感受身体里柔和的精气,能不能像婴儿一样?阻挡认知的障碍全部清除,看世界是如此透彻,能不能没有瑕疵?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不能做到心止如水?站在天地的源头上,与天地一体,能不能成为万物之母?明白了一切,精神通达四方,能不能全部知晓?生出万物,畜养万物,生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养万物却不横加干涉,万物长成后也不剥夺,这才是最高明的德。

  

  思考:老子在本章中描述的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有的人说本章是老子在讲修炼的方法。而我认为,老子本章讲的是他自己以心合道的过程。

  本章内容有两个难点:第一理解难,第二实践难。

  第一、理解难

  由于谁也没有达到老子的心理高度,谁也没有达到老子所谓的最高“德”,即“玄德”。所以,只能从字面意思上去揣摩当时老子的心理状态。而什么“涤除玄览”,什么“天门开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也没有办法确切的进行描述。我感觉的“涤除玄览”,“天门开阖”,同老子感觉的,究竟是不是一样?谁都不知道。这就导致,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对字面的理解和自己的感觉去对本章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准确,是不确定的。

  

  第二、实践难

  老子在这章,对自己感觉的描述,实际上非常的诱人。谁不想“天门开阖”,谁不想“明白四达”,能够做到,岂不是成了“神”了。能够达到这两种状态,岂不是可以在世界上横着走了。因此,许多人读了这章以后,就开始实践了。有修心的,有练气的。不管怎样实践,这些人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现在网络社会这么发达,如果有人通过阅读《道德经》达到“明白四达”状态,网络上面早就火了。而我至今没有见到有谁,通过跟随老子的描述进行修炼,而变得特别厉害的,所以说,这些人都没有实践成功。不但这些人没有实践成功,老子有没有实践成功呢?

  我认为,老子在认知上实践成功了,但是在做事上没有实践成功。

  

  为什么说老子在认知上实践成功了?因为,通过近几日《道德经》的学习,我试图通过《道德经》中的话去解释社会现象。发现许多我们正在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用《道德经》中的话去解释。比如“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些话语,都深刻的揭示出了社会中的规律。老子那个时代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而这些规律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可以说,老子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高度,可以说达到了他自己说的“明白四达”。

  

  为什么说老子在实践上没有成功?按道理说,我们的“认知”是服务于“行动”的。认知层次很高的人,却没做成什么事。这样的人,我们称为理论派。根据史料,老子似乎没有做成什么事情,所以说他是理论派。

  

  即使这样,如果能够达到老子认知的高度,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下面我就把我对于本章的感悟与大家做个交流。

  本章第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说的其实是“神形不离”。我们现在社会,外部的诱惑非常多,人的精神,会经常性的脱离身体,跑到外面的诱惑中去。比如男人看到一个美女,上下打量,边打量边想“长的真好看,身材真好,我想加她微信,我想约她”。这样,这个男人的“神”,就离开身体,跑到美女身上去了。这只是一种情况,生活中,有无数种情况,让我们的“神”离开身体。老子第一句,就是让我们的“神”收回来。

  

  第二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认为,在“神”收回来以后,身体就像一个储存器,能够储存收回的精神能量。长时间的保持神在体内,应该就能感觉到身体内部“气”的运动。由于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神”是没有离开身体的,所以我们感觉到的“气”,应该和婴儿时期感觉到的“气”是一样的。

  

  第三句“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我认为,老子在这里说的状态就是庄子说的“通天下一气尔”的道理。当你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自身“气”的变化,你自然能够感受到外部“气”的变化。“气”的变化,实际上比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所传递信息的效率,高出无数倍。比如,一个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说,你突然感觉到他好像生气了。这就是他身上的“气”,影响到你身上的“气”了。这种感觉,这种交流形式,效率是不是很高。老子在这章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深入感受“气”的时候,他看世界上万物似乎都是透明的。万物身上的“气”一有细微变化,马上就能感觉到了。而不用等到那种像生气的剧烈变化,现在的人才能感受到。

  

  第四句“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当你看世界万物如同透明,你以这种能力去爱护人民,去治理国家,又有什么难的呢?注意,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说内心的“无为”。内心没有私心,去治理国家,是可以治理好的。

  

  第五句“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这句,我的理解是当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自身“气”的时候,他也能够感受到地球的“气”。地球的“气”其实是变化的,比如一年四季,比如白天黑夜。地球上面的“气”都是不一样的。而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地球之气”的时候,就能够理解地球这个万物之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感受地球的感受。到时候,就可以站在地球的视角,去审视世间万物。就如同开了天门,成为了万物之母。

  

  第六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都成为万物之母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最后一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地球不就是这样吗?生万物,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却不干涉万物生长,却不剥夺万物,这种方式,从认知层面,不就是“道”对待万物的方式吗?放在人身上,不就是最接近于“道”的“德”吗?

  举报/反馈

上一篇:崇祯
下一篇:因萌妖元阳,《百妖谱》京师篇,桃夭一把抱住喂马的灰姑娘丁三四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