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今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样便就丑恶啦!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样便就不善啦!
有和无的相互化生,难和易的相互成就,长和短的相互形容,高和下的相互盈虚,音和声的相互和谐,先和后的相互跟随,是永恒不变的啊!
所以圣人处于无为的境界而从事,实行不用语言的教化,万物发作了,而不去倡始;生养了,而不据为己有;施为了,而不恃为己能;成功了,而不居为己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才不会离去。
【校正】
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帛书甲本作“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不善矣”;乙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亞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傅、王本如此,从之,并据帛书改“已”为“矣”。已、矣音义相同。
⑵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帛书甲本作“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从之,并参照傅、王本去“也”字;乙本同,唯首四字损掩,高下“之”作“也”,显系笔误,“意聲”作“音聲”。王本作“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傅本作“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刑、形古通。王本作“较”,毕沅说:“古无‘较’字。”傅、王本“盈”作“倾”,盖避汉孝惠帝刘盈讳而改,盈义长。高亨说:“‘倾’、‘盈’二字古通用。”帛书甲本“意”显系“音”之误。帛书“先”,傅、王本作“前”。
蒋锡昌说:“《老子》本书‘先’‘后’连言,于此不应独异。如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七章‘舍后且先’,皆其证也。”
⑶恒也:帛书如此,从之。傅、王本均无。
郑良树说:“盖谓天下事物,无处不矛盾,无处不对待,此乃宇宙内恒常之现象也;自‘有无’至‘恒也’,自成小节,而‘恒也’二字,即此节之结语,最为可贵。后世传本皆夺此二字,卒失前后相应之脉络。”
高明说:“它是对前文诸现象的总概述,指明事物矛盾对立统一是永恒存在的。有‘恒也’二字则前后语意完整。”
⑷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帛书甲本“圣”作“聲”,“行”字以下损掩。乙本如此,从之。傅、王本“居”作“处”。
⑸万物作而不始: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萬物昔而弗始”。傅本作“万物作而不为始”。王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现从乙本并参照傅、王本改“昔”为“作”、“弗”改为“不”而写定。弗,《辞海》:“不也。《公羊传》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嶲,弗及。’注:‘弗者,不之深者也。’”本书中,凡“弗”均改用“不”字。
⑹生而不有:帛书无此句。据傅、王本补之。
⑺为而不恃:帛书甲本作“爲而弗志也”;乙本“志”作“侍”。傅、王本如此,从之。
⑻成功而不居:帛书作“成功而弗居也”,从之,并参照傅、王本去“也”字。傅本作“功成而不居”;王本“不”作“弗”。
【注释】
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天下,《辞海》:“《礼·曲礼》注:‘天下,谓外及四海也。’按古谓中国即世界,四境皆环以海。”
吴澄说:“美恶之名,相因而有。”
宋常星说:“只此皆知两字,其恶其不善,便从此处有之矣。大道之妙,美者贵乎藏,善者贵乎隐。不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惟独自然,惟独无为。以皆知之美而为美,则暴于外而未必有公物之实,焉得不谓之恶乎?”
陈柱说:“《庄子·秋水篇》云:‘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此鱼未知水之为美,是诚真美矣。《大宗师篇》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夫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则知水之美矣,然其不美也孰甚?”
⑵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宋常星说:“以皆知之善而为善,则炫于迹,而未必有真诚之念,焉得不谓之不善乎?”
肖天石说:“以至真至美至善者,不易知也。若为天下人皆知之,则反为世见俗见之‘真善美’矣。阳春白雪,和者必寡。故天下人皆曰善者,非善之善者也。”
⑶有无之相生:
肖天石说:“以有无之对待言,无‘有’则无以显无,无‘无’亦无以显有。有无相生相形,相对相成。”
⑷难易之相成:
宋常星说:“不知难者不可徒畏其难,妄生穿凿,多作安排,因物处物,随其自然,则难者自变而为易;易者不可徒忽为易,任意悠游,怠荒忽略,物来不顺应,事至不能通,则易者亦变为难。若能以道识妙,顺德识徼,虽至难之事,未尝不容易而成也。”
⑸长短之相形:
《诸子菁华录·老子注》:“天地生人物,受气成形,各有长短之分,两者相形而见。”
⑹音声之相和:
宋常星说:“凡天地之间,五行成物,而水火木金土无不有音声焉。……声因实而虚鸣,音因虚而空应,阴阳互合,生于自然,所以音声相和。”
高亨说:“《吕氏春秋·适音篇》:‘夫音亦有适,太钜则志荡,太小则志嫌,太清则志危,太浊则志下。’音声相和,谓音声之钜小清浊相和也。”
⑺先后之相随:
宋常星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阴阳之相随;一寒一暑,迭成四时者,气候之相随。由此而推,一反一正,一去一来,一清一浊,一消一长,莫不是此相随。”
⑻恒也:
尹振环说:“此二字乃总结性语句。”
张松如说:“在这一段文字中,就以这些相对的比较的关系,概括表述了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与本质,并总述说:‘恒也’,指明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⑼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圣人,《辞海》:“道德修养造乎极地者,谓之圣。圣人,谓品格能力迥出于常人者。《管子·内业》:‘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范应元说:“圣人者,纯于道者也。处无为之事者,体道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圣人则虚心而应物也。”
张默生说:“圣人,是老子理想中‘与道同化’的人物。道家的圣人,是无为而治的。”
钱钟书说:“老子所为‘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
⑽行不言之教:
“希言自然”,(二十三章)纯任自然,因任天下之自为,而化治于无形。
范应元说:“行不言之教者,配天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则循理而利物,无有不当,斯不言之教也。”
⑾万物作而不始:
万物,《辞海》:“统谓一切物也。”老子认为道之本体——虚无,是无物,从而化生万物,所以道统无物与有物(万物)。因此,万物概括宇宙之内天地万物,无所不包。作,《说文》段注:“起也,为也,始也,生也。”
劳健说:“不为始者,谓因其自然,而不先为之创也。”
⑿生而不有:
陈鼓应说:“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⒀为而不恃:
陈鼓应说:“作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⒁成功而不居:
王弼说:“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宋常星说:“圣人忘己无私,亦不自居其功矣。”
⒂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宋常星说:“因圣人不肯自处自任其事,以虚心应物,忘名忘相,无我无人,不见有为之迹,不立教化之名,故曰不居。圣人之心,虽然不居,其功终亦不可得而去者,盖以道德高于天下,天下后世未尝不归功于圣人者也。譬如大海之水,万派千流,不求归而自归矣。”
【解说】
美和善,都是自然存在的。
首先,大道之美与善,在于真,在于朴,在于素,在于无知、无欲、无为,在于“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在于玄德,在于愚,在于婴儿、赤子,在于自然。凡此种种,而为“天下皆知”,天下之人唯恐不美、不善,则私心自用,群起而趋之,竞相而效之,雕琢而求之,大违自然之道,尽失性命之情矣!于是乎!背道而驰,求美而“斯恶矣”!为善而“斯不善矣”!而大道遂隐而不可复见,此乃“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章)
此为异化了的社会,即失道失德的社会,俗人出于利己主义的强烈欲望而汲汲,而拘拘,乃身为物役,心为私役,是为世人之道,即老子所说“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的“人之道”也。其尤甚者,以其“生生之厚”,(五十章)反而速死,于是乎!动皆之死地矣。
其次,天下皆知之美与善,原本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具有相对性的,如西方与东方文明的审美标准、善恶规范是大异其趣的;不同肤色的民族也是如此;我国古今也是大不相同的;即在现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职业习惯等等,其间的差距,又何止是十万八千里。我们认识到美与恶相对性的一面,认识到人为的标准,固然已经脱离于自然本性的美、善,尤其不合于大道境界的美、善,就会从而知所归趋,而以大自然为宗师,以宇宙万物为朋友,以素朴为美为善,就不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来。东施原来生得丑,见到人们都赞美心痛而颦眉的西施,便去仿效她,非但没有增添其美,反而更显得丑陋不堪。因为她不懂得西施之美,本自天成,非由人工,而她自己之丑,亦是本自天成,非着意模仿所可希冀改变的。作为东施者,要安其性命之情,而不怨天尤人,且要进而修炼内心之美、道德之美,不必以外在之美感人,而以内心之美化人,人亦忘其丑矣!
再次,美之与善,在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有其相对的标准在。因此,亦不应走向模糊,甚或颠倒美、善,如有的为艺术而艺术,甚至认为杀人也是艺术。对此相对的标准,即使常人也要贵有自知之明,象古代邹忌和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那样,邹忌绝不因有求于他的妻妾朋友的阿谀奉承,称他为天下的至美者,而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
老子于此揭示了大道之美的本质所在。虽然,他是从反面来衬托的,美在于自然,美在于真朴,而非“天下皆知”所强求者,否则乃“斯恶矣”。证之世人诸多追求功名利禄,追求难得之货,追求高功异能,追求健康长寿,无尽的追求,皆属于“天下皆知”之美,未有不走向反面的。是以大道之美,非可为也,为者败之;非可执也,执者失之。大道之美,美在含德进道,时至机发,于是乎!美之至也,亦不得不美,乃“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的结果。
其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反而弄巧成拙,走向“斯恶矣”者,不正是违背此辅的根本原则,失去此自然的内在根据,而盲目地甚至利欲薫心地去疯狂的追求——迷于外在环境的驱动,却无视自我内在的先后天素质——根据,着意仿效,于是乎!画虎不成反类犬矣。甚或乔装打扮,以画皮示人,不仅贻笑大方,尤其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来!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反而弄巧成拙,走向“斯不善矣”,也正是由于同样的缘故。试观古今的乡愿,以及那些伪道学、伪善人,揭穿来看,其面目的狰狞,其心灵的丑恶,其手法的阴险,岂非正相反对的吗?
大道之善,其善出于自然,出于自我玄德本性的自然流露,不以善为善,亦不自知其善,不善而自善,亦不得而不善,善亦咸我之自然,而不得不然。
何美之有哉?不美,至美也。何善之有哉?不善,至善也。
老子于此教导人们超脱世俗之美、善,复归于大道的本真,而得人生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此正是大道的辩证法,知之乎此,思过半矣!
宇宙万物莫不遵道而行,“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这是永恒的自然辩证法。宇宙万物皆是相对待而存在,统一体之一分为二,此两方面又互为根据,相反相成,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老子于此揭示了宇宙自然中存在的六种基本矛盾: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是自然相反,而又自然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而且指出这种辩证关系是:“恒也。”永恒如此,恒久而不变的。
宇宙自然中普遍而永恒存在的六种规律是:
一、有无相生律。
一是大道本体阶段的有无,道含无有,有形与无形、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它们是始母关系,是相生关系,如环无端,不可或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则系明示朴散而为器之后的有无关系。有器之体,方可以之来利用,其用却在器中之无——虚空处。常人多单纯理解实有为体,虚无为用,实质体用不二,有既是体,亦是用,无既是用,亦是体。这是事物自身的有无相生,相资为用。前者,指事物之从无而有,即事物的发生、发展与消亡(转化)的过程而言;后者,指事物在其全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体用而言。“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于是有无相生,生生不已,周行不殆,如环无端,是为有无相生律。
一是宇宙万物阶段的有无,“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道散而生万物,于人也,则“出生,入死”,(五十章)正是有无相生律的显现。
一是体内阶段(层次)的有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十六章)当其化而欲作之际,“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正是反映此有无相生律的显现,即气机与心机的辩证关系,而为修真至要的根本规律。
从大体上来看,有无相生律显之于此三方面,其实,它是无所不在的,于每一事物、每一境界、每一层次、每一阶段,无不起主导作用于其间的。
二、难易相成律。
事物的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是,“图难于其易”,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尤其是“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六十三章)由此可知,难易本相反,善于对待,难化为易,即可相成;不善对待,易者反难,成就无机。
三、长短相形律。
长之与短,相形而见,相较而存。无短,无以形长;无长,无以形短。宇宙万物,受气成形,各有长短,相形而见;同时,也说明长短的相对性,与比己长者比较,己则为短;与比己短者比较,己则为长。
四、高下相盈律。
高之与下,相为盈虚,盈余则高,不盈则下。老子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七十七章)抑高举下,此“高下之相盈”,自然之道也。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六十四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故“高必以下为基”(三十九章)也。而“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新成”。(十五章)
五、音声相和律。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礼·乐记》)音之与声,相应相和,是和谐之乐,美在其中,至美也,至善也,亦至乐也。
宇宙自然,一体化为五位(五方),一气化为五行,于是五音、五色、五味交相运行,相与和谐,乃成宇宙自然之美矣!庄子指出:“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齐物论篇》)
此乃大道之音,即老子论乐——音声相和律也。
天下之美、之善、之乐(音声),皆应似天籁的发于自然,“怒者其谁耶”!唯其忘我,唯其忘机,时至自发,若有天宰者,非关人为啊!
六、先后相随律。
先之与后,相随而生。无先,无以显后;无后,无以明先。老子说:“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七章)“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六十六章)此圣人识乎“先后之相随”之理,而以“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为“三宝”之一,而“天下皆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也。同时,宇宙自然之道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先后相随,如环无端,“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啊!
“恒也”,老子以异常肯定而不容游移的语气下此定语,反映了自然辩证法的客观自在性、永恒不变性。
“这些无一不是相反的关系,也无一不是显出相成的作用。这些相反相成的关系,都是显示正反相互影响的作用,都在发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的道理。这道理教人们不仅看重正面,而且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面观察正面的深刻涵义。”(张松如)
这是老子对于自然辩证法的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他“把矛盾双方的演变、变易、互变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出来”。(许永璋)老子于事物的全过程来考察,揭示了相反相成律,即正反相倚伏,无反不成正,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根本规律,而不可以是否“天下皆知”作为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准则。那样,执皆知之美、善,群起而效之,而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无实事求是之意,逞哗众取宠之心,是没有不受辩证法的惩罚,而走向自我主观愿望的反面,自取其败,落得“斯恶矣”、“斯不善矣”的可悲结局。善为道者,宜于此三致意焉。
自然界如此,天之道如此,人之道亦概莫能外。老子认为,“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人们要把握其规律是很困难的,要从迷误中自拔,就要“知常曰明”,(十六章)握其一本,以统万殊,既知常达变,又守朴抱一,以应万变。
法此自然之道,因而老子教导我们,要象得道的圣人那样,“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的圣人,系指“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身化于道,而以道化天下为己任的得道真人。圣人的处事,符合自然,不违天道,非消极无所事事,乃是为无为之意。即司马迁说的:“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子列传》)
居事而无为,非不为也,乃不私自妄为,正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在尊重客观自在的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起一个辅的作用,正是最积极有效的大为啊!
日·福永光司说:“老子的无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以舍弃一己的一切心思计虑,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样的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的生命之开展;河边的柳树抽发绿色的芽,山中的茶花开放粉红的花蕊,鸟儿在高空上飞翔,鱼儿从深水中跃起。在这个世界,无任何作为性的意思,亦无任何价值意识,一切皆是自尔如是,自然而然,绝无任何造作。”
行教以不言,非无言也,乃言必有宗,自信于道,而戒绝不信的美言、不道的妄言,正是圣人具有大道的玄德。
徐梵澄说:“‘不言之教’,此日常所见者也。扬眉瞬目,举手投足,皆可示意,不待语言为教,则非言教而为身教。此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由此可见,“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
老子教导我们,既尊重相对,又超越相对,玄同一切,以“执大象”,(三十五章)坚守圣人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以此大经大法,垂范万世。
但不可误认为老子摒弃言教,反对教育。他只是“悠兮!其贵言也”。(十七章)老子提倡“行不言之教”,然而,非言又无以明道,所以,他要著《道德经》五千言,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要“言有宗,事有君”,要以“甚易知,甚易行”的“吾言”(七十章)来引导天下闻道、知道;而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之后,方是着重“行不言之教”之时。“道褒无名”,(四十一章)超然物外,“道可道,非恒道”,(一章)徒执语言、文字又不足以明道,正应渡河舍筏。对此等言不言、欲不欲、学不学、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等用词,均应如此理解,方得老子的本意。这是老子思维逻辑的特点和用词特异的习惯,“正言若反”,(七十八章)好象二律背反,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实乃反映了客观事物存在之矛盾的辩证过程。
试观宇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其作其生,其为其成,皆遵从天之道——宇宙的根本规律,道法自然,而不始、不有,而不恃、不居,不就是庄子所深深赞叹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篇》)吗?
因此,圣人效法天道自然,处于无为的境界而从事,实行不言之教,让天下万物、人民百姓遵道而行,化治于无形,皆得“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八十章)圣人因任万物的自然发生,而不去倡始;生养哺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为造就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业了,而不自居己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此时此际,不居的圣人,早已身退,隐居修道养寿去了。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圣人正因为其不居,忘我无私,所以道德永远不会离去。
庄子说:“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天下篇》)圣人者“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行“内圣外王之道”也。
此即是老子所寄厚望的得道的圣人。庄子所称之“内圣外王之道”,究竟言之,应称之为“内真外圣之道”为宜。内真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也;外圣者,“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也。内真与外圣,浑然一体,是为人生修炼的究竟,是为大道真善美的境界,是为老子的终极关怀啊!
善为道者,须明此相反相成律,在大道的本体本性上把握,从形形色色的世俗相中,超脱而出,弃绝一己之私,弃绝自我之妄,一以法其自然,辅其自然,为万法之宗,为万事之本,何囿于私?何滞于妄?复归于无名无相的大道本体,有无自如一,无中显妙有,相忘于道海,万事咸自然,修炼之能事尽矣!修真者自与道合其真矣!
——黄友敬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