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一桩历史疑案:王子朝奔楚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这是发生在东周时期的一桩历史疑案。

  事件起因于周景王(前520年)去世后,其庶长子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一度赶跑周王,后晋国强势介入,王子朝失败(前516年),流亡到了楚国,

  据《左传》记载,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带走了周王室的典籍,

  十余年后,周敬王趁着吴国攻陷楚都之际,派人潜入楚国暗杀了王子朝(前505年),

  其后王子朝的亲信儋翩率余党在周叛乱(前504年),

  周敬王出逃,后在晋国帮助下回都(前503年),至此“王子朝之乱”才彻底平定。

  周景王,为何执意要将王位传给王子朝?

  

  周景王姬贵,是周灵王之子,东周第十二任君主。

  说起周景王,他在整个周朝的历史上是个默默无闻的角色,身为周王,他是不幸的。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个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或者“烂船还有三斤铁”,

  常用来比喻一个大户人家,哪怕再落魄靠着“骨架子”也好过一般人家,

  其实这还真不一定,有些“大户人家”衰落后,那真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此话用来形容东周的王室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落魄,土地、人口尽丧,钱袋空空如也,

  本来想摆出“天下共主”的架子从诸侯那捞点油水,哪知诸侯们到了朝见的年限纷纷找理由“玩失踪”,有的甚至数年不进京朝贡一次,

  这种情况下,周王室的财源一再枯竭,时不时就发生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出走各自去谋生事件。

  到了周景王在位时,周王室已经非常困难了,王室的体面也快维持不住了,连器皿都要向各国公开讨要,

  大多数诸侯倒也“慷慨”,不过也有那么一两个诸侯死死捂住钱袋子,不肯接济王室。

  晋国便是如此,

  周景王的太子和王后先后去世(前527年),按例各诸侯国应当带着贡品吊唁,晋国是只见使臣不见贡品,副史籍谈声称晋国受封时本也未被赐以礼器,现在忙着对付戎狄,自然拿不出贡品,

  气得周景王当场就列数了昔日王室赐给晋国的土地器物,

  嘲讽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数典而忘其祖”忘记了祖宗的职守!

  晋国为何如此嚣张?

  其实周景王与晋国的关系早就已经陷入崩塌的边缘了,这还要从周景王的兄长太子晋说起。

  太子晋,德才兼备

  

  虽说周灵王本人资质平庸,没什么作为,偏偏生出了个口碑俱佳、聪明博学的儿子——太子晋,

  起初周灵王对这个儿子十分钟爱,在太子晋年少时期就已让他参与政务了,

  但是随着一场灾难的降临,父子二人的亲密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据《国语》讲,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的时候,谷、洛二水争流水位暴涨,危及王宫,周灵王欲修葺加固王宫,却遭到太子晋的指责,

  说他加固王宫的做法,对天来说是不祥,对地是不义,对百姓是不仁,对时令是不顺,对古训是不正,简直的亡国之君才会做出的事!(《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周灵王很生气,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

  这一年陈国贵族庆氏强征“役人”筑城,谁知筑城时夹板脱落,庆氏就以残杀庶民来惩罚,“役人”怒而暴动,杀死了以庆虎、庆寅为首的大小监工.......

  可见太子晋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此事也让太子晋名声大噪,周王室竟出现了如此才德兼备的太子,诸侯们在震惊之余也产生了一丝不安,

  尤其是晋国国君的晋平公,他一心图谋恢复晋国的霸业,生怕王室复苏晋国梦碎,于是在暗中谋划如何对付太子晋,

  不过没等他付诸行动,太子晋在被废黜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抑郁而终了,去世时年仅十七岁。

  周景王这才在周灵王去世后,得以继承王位(前545年)。

  不过让晋国没想到的是,周景王深受其兄影响,一心想要重振王纲。

  周景王的苦心

  

  周景王十年的时候(前536年),郑国就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子产铸刑书。

  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之子,名公孙侨。

  郑简公三十年的时候,子产将法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刑律公布于众的人。

  要知道在当时,民众是无权知道刑法条文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生怕百姓们了解条文后,就会“监督”高高在上的上位者们,甚至与他们争论是非,

  对此,几乎所有的贵族对此颇为愤怒,

  不过谁都没想到,此事会在周景王的心里掀起惊涛骇浪来.......

  多年后,在“诸侯不朝”的刺激下,周景王做了两件事: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周景王打算用币值高的大钱,回收民间使用的小钱;且铸造了一组巨型编钟,名曰“无射(读yì)”。

  若说“铸大钱”是为了拯救经济危机,

  那么“无射钟”之事就有得可聊了——看似是他一意孤行,实则像是在效仿子产进行改革。

  所谓“无射”,是当时音律的一种,

  周朝用六种不同的钟来表达六种不同的律令,第六律便是“无射”,用王宫乐师伶州鸠的话说种,无射的意律是:为了“弘扬前贤的美德,为民众树立榜样”,

  由此可知,周景王顶着压力打造体积更大、声音更响亮的大钟,用意就是想要加强王室的权威,恢复统治秩序,

  可想而知,周景王此举对霸主国晋国来说意味着什么,王道都衰微了,实际上诸侯们都自身难保了,羽翼渐丰的各国卿大夫怎能容忍周王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强调礼法秩序呢?

  因此,周景王重建秩序的决心虽然很强,但实行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一个无权无势的周王,仅凭一套大钟是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的,

  不过,周景王的一片苦心,还是得到了儿子王子朝和大夫宾起的支持。

  周景王暴死,是巧合,还是阴谋?

  

  据《左传》讲,周景王很宠信庶长子王子朝,一度想把太子猛废掉,而立王子朝为太子。

  要知道王子朝是庶子,按宗法制来说根本轮不到他当太子,

  像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也是在先将褒姒立为王后的基础上,废掉太子宜臼(周平王)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实际上,周王这个角色想要做出改立庶子的决定是十分困难的,

  那么周景王为何不顾礼制,想要册立王子朝呢?

  还好,尽管《左传》没有说明原因,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

  据史料记载,周景王图谋变法的举动引起了周室大夫单旗(单穆公)、刘挚(刘献公)等人的强烈反对,

  他们不仅反对周景王,而且对“宾起的为人”、“王子朝的话”也恨之入骨,想寻找机会除掉他们,

  ——由此得知,周景王喜爱王子朝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个儿子与自己志同道合,他把未能实现的理想也寄托在了王子朝身上。

  不过,周景公深知想要进行改革,是困难重重,单旗等人就像一块巨石一样,挡在道路的中央,

  为了能给王子朝减轻压力,周景王决定先下手除掉单、刘等人,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周景王召集公卿们一起去北山打猎,计划趁着这个时机将单旗、刘挚杀掉,

  可没等周景王实施计划,意外就发生了——周景王有心疾,突然就死在了途中,

  他临死前,嘱咐大夫孟宾,要他扶立王子朝接班。

  奇怪的是,周景王去世四天后,刘挚竟也去世了,这究竟是巧合还是隐藏着什么内幕?

  我认为,应当是单旗等人利用周景王的旧疾,先发制人除掉了他,而众目睽睽下,“罪魁祸首”难逃罪责,刘挚因此赔掉了性命,

  当然这些并没有根据史料,只是巧合太多了,不免深思。

  王子猛与王子朝之争

  

  因刘挚无嫡子,其职务由其庶长子刘蚠继承,这个刘蚠简直是与单旗“狼狈为奸”,

  二人得知王子朝或奉遗命即位后,先一步发动宫廷政变,杀掉了王子朝的帮手辅政大臣宾起,随后拥立太子猛为周王,即周悼王。

  王子朝一度很平静,平静到单旗等人以为他认输了,

  谁知周景王葬礼之后,王子朝依仗着旧官、失业的百工,以及灵王、景王的族人发动了声势浩大“叛乱”!

  从这些史料来看,周悼王即位后,单旗等人应当是在王室内部进行了一次清洗运动,

  不少人失去了官职,不少人被排挤出了朝堂,单旗等人的暴行受到上至王室大臣,下至庶民百公的强烈反对,

  想来,王子朝在周民心中应当具有一定的政治威望,

  总之,刘蚠、单旗纷纷出逃.........傀儡周悼王已吓得六神无主了。

  王子还见单旗跑掉了,找到召庄公商议,假意与单旗结盟再趁机杀掉,

  于是,王子还带着周悼王追赶单旗,在崿岭大张旗鼓地与他假意结盟,后一起往回走,等他们到达平畤(周邑,疑为郊祭场所)时,事先埋伏在里的诸王子们冲了出来,

  单旗见中了埋伏,拔腿就跑,可他毕竟是政治老手,常年盘踞朝堂,手里必然是有资本的,也断然不会单桥匹马出走,

  在诸多王子追杀下,单旗一方还是游刃有余的,并且很快扭转了形势,

  几经交手后王子们不敌,还、姑、发、弱、鬷、延、定、稠八名王子战死,其余王子见大事不妙,急忙奔着都城逃窜,

  单旗也杀红了眼,带着人马追到了都城洛邑,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这时晋国听闻周王室大乱,也慌忙派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赶了过来,

  晋国当然不希望主张改革、深得民心的王子朝坐上王位,所以急急忙忙派兵,护送周悼王回都城镇压,

  岂料周悼王一见打打杀杀的场面吓破了胆,一日三惊,当年冬天就忧惧而死了,

  晋国没料到这一情况,仓促下协同单旗等人将周悼王的胞弟王子匄立为了国君,是为周敬王。

  王子朝见晋师威猛,巩简公、甘平公等人先后战败.......就带着百官迁居于尹地,随后在尹地的贵族尹氏主持下,

  王子朝也被拥立为王,因尹地位于洛邑西南,王子朝亦被称为“西王”;

  晋师撤走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不敌,带着人马逃到了狄泉,因狄泉位于洛邑东,人称周敬王为“东王”;

  洛邑王城落入了王子朝的手中。(前519年)

  此后,东、西二王是你来我往,互相攻杀,各有胜负。

  期间晋国曾派士景伯到王城乾祭门询问周室内乱的是非曲直,后“晋人乃辞王子朝,不纳其使”,疑似走了个过场,

  实则明显站队周敬王,晋国还在会盟诸侯时主张“同恤王室”向敬王输送粮食,有意思的是宋国断然拒绝了,

  疑似晋国资助周敬王的同时,楚国一方的势力却在暗中支持王子朝........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

  

  三年后,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周敬王听说后就命人散布谣言,说王子朝惹怒了上天,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的!

  一时之间,王城内部谣言四起,不少人信以为真,人心悚惧,周敬王见时机成熟,便向晋国求助。

  晋国当然乐得除掉王子朝,遂派大夫荀跞率兵入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本是王子朝支持者的召伯盈(召简公)临阵倒戈,投靠了周敬王,

  尹氏亦转变了阵营,

  王子朝瞬间失去两个重要帮手,实力大减,被迫带着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人携周之典籍奔楚!(前516年)

  随后派使者遍“告诸侯”,数说“单刘立少,以间先王”、“行乱于王室”的罪行,似向天下为自己喊冤.......

  周敬王在晋国帮助下终于回到了洛邑,但是王城民众在王子朝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压根不愿意承认周敬王,

  迫于无奈,周敬王只得避居到了洛邑成周城,并以成周为新都,王城便成了旧都。

  召伯盈、尹氏固的下场也颇为凄凉,

  不过三年的时间,周敬王就算起了旧账,召伯盈、尹氏固双双殒命.......

  王子朝之所以选择楚国,显然是因为楚国强盛,与晋国势均力敌,

  不过王子朝的运气却不怎么好,他奔到楚国时,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内乱,一行人被迫滞留在楚边境地区坐等时机,

  这一等就等了十余个年头,

  不幸的是,楚国内乱后没过多少年,就被吴、蔡等国攻破了都城,

  周敬王得到消息,立刻派出杀手,趁着混乱之际将王子朝暗杀了(公元前505年),也有人认为幕后凶手是刘文公(刘蚠),

  其后王子朝的亲信儋翩率余党在周叛乱(前504年),

  周敬王再次出逃到了姑蕕,后再一次在晋国帮助下回都(前503年),至此“王子朝之乱”才彻底平定。

  “王子朝奔楚”事件,真相是什么?

  

  尽管史书上说王子朝“作乱”,但是后世却存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根本不是王子朝在叛乱,就大夫单旗搞政变,而且王子猛(周悼王)是“篡”位,王子朝才是正统继承人......

  这种看法也不是空穴来风,

  据《左传》记载,王子朝在《告诸侯书》已明确指出: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也就是说,其实周景王并无嫡子,王子猛也是庶子,压根没被立为太子,

  另据《国语》载,“景王既杀下门子”,

  三国时期韦昭作注说:下门子,周大夫,王子猛之傅也。景王无适子,既立子猛,又欲立王子朝,故先杀子猛傅下门子。

  是说,周景王为了阻止单旗等人将王子猛这个傀儡推上太子之位,就先下手除掉了王子猛的老师下门子........

  而且,《春秋·昭公二十二年》记载王子猛死时,用的是“卒”字,

  可据《礼记·曲礼下》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为什么王子猛(周悼王)之死,用的是大夫级别的“卒”?

  无可厚非的是,周室“百官”同时失业了,并且他们拥护的都是王子朝,

  结合王子朝派使臣四处散发《告诸侯书》来说,想来诸侯们应当是清楚内幕的,毕竟谁才是合法继位者可瞒不了世人,

  这也是为何只有晋国一头忙乎,别的诸侯国不愿卷入其中的原因,

  他们明知道王子朝才是周王继承人,可当时各诸侯国把持大权的,也都是“僭越”礼制的卿大夫们,

  他们既做不出为王子朝讨公道打自己脸的事,也不愿意违背事实,

  只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不过周王室内讧这个事儿,在历史上也算不得是多么特殊的事件,

  说来说去,也只当是一场王室内乱而已,

  但是这么一梳理后,好像是其中还藏着许多“秘密”:

  比如,王子朝为何要带走周室典籍?可见应当是相当珍贵的,他死后这批典籍在哪?

  除了这些疑团,

  还有一连串的异常令人起疑,如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聃,似乎也是在这一时期颇为仓促地“辞周退隐”,自此之后了无踪迹.......

  这场王室内乱,或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还隐藏着一连串的惊天疑案待解........

上一篇:读者翘首以盼,《荒古武神》被疯狂催更,老书虫强推!
下一篇:逆水寒老兵服:说英雄探索大师之云樱岛!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