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却因一双筷子丢了性命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周亚夫,汉景帝时名将,因平定“七国之乱”而位极人臣,成为汉景帝时最有权势的任务,但却因为一双筷子丢掉了性命,让后世嘘唏不已,认为他死得极其窝囊。

  今天我们就通过他充满传奇的一生,看看是怎样的一双筷子要了他的性命,看看死得到底是不是极其窝囊。

  要说周亚夫,咱必须要先说说他的父亲周勃。

  周勃是跟随高祖刘邦草创大汉王朝的功臣之一,虽然和张良、韩信、萧何相比,功业和地位不够显赫。但他因性格沉稳、有勇有谋,而颇受刘邦赏识,因而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勃厚重少文,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的托孤遗言。

  事实证明,刘邦没有看错人。在吕后去世后,周勃联合陈平等人果断出手,诛灭吕禄、吕产,诸吕、迎立汉文帝刘恒继位,成为安定刘氏社稷的首功之臣,因此官拜右丞相,成为文帝朝中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人物。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因大哥周胜被褫夺爵位,才继承了父亲周勃的爵位,被汉文帝封为条侯。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时任河内太守的周亚夫被派往细柳驻军,与驻守棘门和灞上的其它两支大军一起防备匈奴。

  

  有一天,汉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前线慰问。在棘门和灞上,慰问进行得十分顺利,但到了周亚夫为将的细柳,守门兵士以“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为由拒绝放行,让汉文帝吃了一个闭门羹。后来,汉文帝拿出调兵符节,周亚夫才下令放行,但还是禁止车驾在营中驱驰,且以“介胄之士不拜”为由,只向汉文帝行军礼而不跪拜。周亚夫由此声名大噪,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而官拜中尉。

  对这样一位耿直而不近人情的将军,汉文帝由衷感叹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昔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也向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一样,汉文帝在驾崩前也留下了“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的政治遗言。因此,汉景帝即位后,即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以中尉行太尉事,领兵出征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经此一役,周亚夫威名如日中天,朝廷为其重新设置了太尉官职,成了大汉朝最高军事长官。五年后,他出将入相、升任丞相,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用在周勃、周亚夫父子身上再贴切不过,父子二人不仅脾气秉性别无二致,而且人生之路也极为相似,简直就是复制粘贴一样,只不过最后的结局有点不大一样。

  咱先来说说周勃,当他和丞相陈平联手铲除诸吕后,自认为有大功于刘氏而有点自我膨胀,接连给赶来继位的汉文帝上了点眼药,想借此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地位。

  当汉文帝从代国赶到长安城外渭桥的时候,周勃就迫不及待地要私下“汇报”,以彰显其有别于其它朝臣的特殊地位。结果却让代国中尉宋昌一句“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给怼了回去,结结实实地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当汉文帝接收了天子玺符,从代国官邸前往未央宫的时候,却让宫廷守卫给拦了下来,发生了堂堂天子进不了自己宫殿的尴尬。还是周勃一声令喝,这些兵士才乖乖放下武器,让汉文帝进了未央宫,正式就任了大汉天子之位。

  对于这两件事,汉文帝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对周勃有了提防。所以,进宫当晚就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两军,张武为殿中监,负责未央宫的安全保卫工作,把长安卫戍部队和未央宫的安全保卫工作牢牢控制在自己人手中。

  当然,对于立下迎立之功的周勃,汉文帝还是投桃报李、优赏厚封。继位后封其为右丞相,食邑万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当自己的地位稳固后,汉文帝也对周勃进行了必要的敲打提醒,防止他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有一次,汉文帝就故意问一些不在丞相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刁难周勃,逼他辞去丞相之位。后来又以谋反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最好还是薄太后出面说情才予释放,但周勃也从此淡出了权力中心。

  至于周亚夫,因细柳劳军获得汉文帝赏识而加官进爵,但也同时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汉王朝最具战斗力的这支军队到底姓刘还是姓周?

  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不可能不引起汉文帝的深思。但当时的情况是,大汉王朝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诸侯蠢蠢欲动,作为天子的汉文帝需要这样的悍将,因此必须对他加以重用。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周亚夫和其父周勃一样,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喜怒哀乐全在脸上,作为政治手腕极高的大汉天子,完全可以掌控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城府的武将。

  因此,汉文帝对周亚夫的重用是有策略的。这个策略就是控制下使用。汉景帝也继承了这一策略,始终对其保有戒心。只要周亚夫始终忠诚,则保其高官厚禄、位极人臣,一旦发现有脱轨失控迹象,则绝对不会对其手软!

  公元前143年,感到自己来日不多的汉景帝开始着手安排身后之事,其中最大的就是为太子刘彻继位做好准备。

  这个时候的刘彻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几乎没有任何政治经验,汉景帝必须要为其提前搭建一个绝对可靠的政治班底。为此,汉景帝开始对朝廷重臣进行政治测试,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军政两界均有重大影响的周亚夫。

  有一天,汉景帝专门在宫中宴请群臣,刚辞去丞相不久的周亚夫自然在赐宴之列。

  群臣按照位次坐定以后,宴会正式开始。但极其诡异的是在周亚夫面前的案几上,虽然有酒有肉、有碟有碗,但肉是未切开的大块,而且也没有摆放筷子。

  请人吃饭上了一整块肉,而且却不给筷子,周亚夫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陷入了极度尴尬的境地。高高在上的汉景帝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脸的风轻云淡、谈笑风生。

  百般无奈的周亚夫只能示意侧立一边的侍者给自己拿一双筷子,而这一切都被汉景帝全部看在眼里。

  实际上,这一场貌似正常的宫廷宴会一点也不简单,而是汉景帝精心为周亚夫准备的一道政治测试,目的就是对其进行忠诚度的终极测试,说是一道暗藏杀机的“鸿门宴”一点也不为过,周亚夫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过汉景帝的法眼。

  

  所以,当汉景帝看到周亚夫向侍者索要筷子的时候,就面带微笑地问了一句:“此非不足君所乎?”意思就是摆在面前的这一切,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很显然,这句话并非指案几上的酒肉。即便周亚夫再憨厚耿直,也知道这句话中的真实含义。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向汉景帝磕头谢罪。

  汉景帝见周亚夫已经谢罪了,就顺势说了一句“起”,也没有要进一步责罚的意思。

  按理说,这个测试也就算过了,只要周亚夫从此以后谨慎小心,不再恋栈权力、妄自尊大,也许还能像他的父亲周勃一样,虽然不会再受到重用,但至少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但周亚夫接下来的反应却把自己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当他听到汉景帝一声“起”后,直接起身向后转,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大殿,直接把汉景帝晾在了大殿之上。

  周亚夫这一走,就真的把自己的路走到头了。目送他离去的汉景帝长叹一声:“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这句话等于提前宣判了周亚夫的死刑。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周亚夫经年累月一系列“不识时务”的做法,让汉景帝逐渐失去了对他的倚重,而周亚夫还依然躺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簿上,沉醉于百官之首的志得意满之中,对步步逼近的危险丝毫没有察觉。

  其实,周亚夫的悲剧肇始于他受命平定“七国之乱”。因为其选择的战争策略维护了国家、成就了自己,但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窦太后和梁王刘武。

  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周亚夫的策略是让梁王刘武先顶在前面,抵挡叛军的正面进攻,自己统率绕道洛阳,截断叛军粮道,然后伺机消灭。

  这确实是一个高招,而且也经过了汉景帝的批准,但是却让梁王刘武遭受叛军长达两三个月的猛烈进攻,差点以身殉国。

  

  在危机时刻,他多次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就是置之不理。无奈之下,他又向汉景帝上书求助,汉景帝也下诏让周亚夫出兵相救,但周亚夫出于总体战略部署,还是拒绝出兵救援。

  虽然战争的结果证明周亚夫是正确的,他也因此建功扬名,并于五年后升任丞相,但也招致了窦太后和梁王的记恨。从此以后,窦太后和梁王就开始抓住一切机会,想方设法在汉景帝面前诋毁周亚夫。

  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母亲窦太后和亲弟弟梁王刘武不断地诋毁声中,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慢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周亚夫对此一点也不自知,接下来又接连办了几件蠢事,把自己推到了极其孤立的境地。

  一是坚决反对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改立刘彻的决定,触犯了天子逆鳞,使汉景帝进一步疏远了自己。

  二是抬出刘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的祖训(即“白马之盟”),否决了窦太后提议封王皇后(刘彻母亲)之兄王信为侯的提议,一下得罪了窦太后和王皇后两个宫中最有权势的女人。

  

  三是当汉景帝准备封降汉的匈奴王徐卢等五人为侯的时候,他又一次抬出了“白马之盟”坚决反对,结果让汉景帝以“丞相之议不足取”直接否决。

  特别是最后这一次,周亚夫还使起了小性子,借口生病要辞去丞相职务,想以此来要挟景帝,没想到汉景帝没有任何挽留,立马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结结实实地闪了周亚夫一把。

  实际上,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汉景帝还没有对周亚夫失去最后的希望,所以才刻意安排了那场政治测试,可惜周亚夫交出了最糟糕的答卷,让汉景帝对其彻底失望,下定了除掉他的决心。

  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告发周亚夫的儿子私买了500个陪葬用的甲楯,汉景帝以此为由下诏逮捕了他。

  在狱中,负责审讯的廷尉责问周亚夫:“君侯欲反邪?”周亚夫回答:“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虽然陪葬用的甲楯和作战用的甲楯有着本质区别,但这个时候根本没人理你这一套。

  接下来,廷尉的又一句话则彻底断了周亚夫的希望。他说:“君侯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就是说,即便你活着的时候不想谋反,但死后到地下你还是要谋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周亚夫的罪名恐怕比岳飞“莫须有”的罪名更加不靠谱,但所有人都希望他死,因此他就没有了任何活着的理由。

  周亚夫至此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面对廷尉连续不断地逼供,他以绝食予以抗议,五天后吐血而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聪明如张良、陈平者,功成而身退;无法抽身如王翦、萧何者,自污以保身。糊涂如文种者,虽忠心耿耿却难逃被诛杀的命运,周亚夫就是如此。

  

  要说周亚夫谋反,无论是在汉朝还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但要说他死的冤枉还是不冤枉,恐怕就是见仁见智了。

  在笔者来看,周亚夫死得虽然冤枉,但也是咎由自取。

  首先,他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家天下时代,丞相虽为百官之首,但相权却只能从属于君权,丞相可以向天子提出意见建议,但绝不能挑战皇权,否则会死得很惨。周亚夫显然不懂得这一点,动不动就拿“白马之盟”硬怼汉景帝,这是典型的摆不正位置。

  其次,他不具备基本的情商。一个人能不能成事,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特别是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没有一个是低情商的,而周亚夫却几乎没有情商。比如,在汉文帝视察细柳营时“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做法,拒不出兵救援梁王、硬怼王信封侯等做法,虽然都是为了大汉,但却把所有人得罪个尽光,这是典型的情商过低。

  再次,他放不下权力地位。张良、陈平、萧何这班人都是功勋显赫、位高权重的开国重臣,但他们都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在人生的最高峰急流勇退,从而得以善终。可周亚夫却偏偏放不下权力地位,还想手中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却最终被权力反噬,这是典型的不知进退。

  最后,他的个性过于刚直。不可否认,周亚夫是一个有个性、能担当、能成事的良将干臣,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但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刚直,一生都是率性而为、心高气傲,根本不懂得变通。即便是在皇权面前,都不会轻易低下高昂的头颅,哪怕丢掉身家性命都在所不惜,这是典型的“过刚易折”。

  这就是周亚夫,因为一双筷子而丢掉性命,让后世唏嘘不已,认为他死得特别冤枉,也特别窝囊。然而,他的死并不是一双筷子那么简单,而是汉景帝维护大汉皇权的必然结果。

  就连哪位号称最仁慈的汉文帝,都能为了皇权以“哭活丧”的方式逼死自己的亲舅舅,更何况汉景帝要杀死一个周亚夫呢!

  但周亚夫的可贵在于,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没有以屈辱换取生存,而是以绝食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失为顶天立地的真汉子!

  因此,周亚夫之死虽然冤枉但不窝囊!

  你认为呢?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三百部网文将动漫化,这些著名小说,将会变成漫画
下一篇:《踏星》人类第一次登上海王星,看到了一柄战刀和一具站立的尸体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