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崇祯宁愿自杀,也不迁都?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亡国之君往往是被人看低,谴责的对象。

  或残暴不仁,或愚昧无知,或懦弱无能,或德不配位,种种负面信息,不知凡几。

  然而,大明王朝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的遭遇,甚至得到了后人的同情。李自成更是在《登极诏》里面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君非亡国君,臣为亡国臣。

  崇祯虽非亡国之君,但他这位皇帝,也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他在位期间,一直很想有所作为,然而他始终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前行。

  《明史》曾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对于帝王,这样的评价极其严厉。

  

  《易经》有言:“智小而谋大,德薄而位尊,鲜不及矣。”才智不足而滥用心计,德行浅薄却位居高位者,这样的人往往会被现实打败。

  唯有德行与智谋相匹配,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

  原本这个皇位是轮不到朱由检(崇祯)来坐的。

  他本是泰昌帝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他哥哥朱由校继位天启帝后,便封他作了信王。而朱由校也并不是一位好皇帝,他生性孤独,只喜欢在后宫做各种木工活。

  朱由校最依赖的人,便是东厂太监魏忠贤。朱由校几乎将所有权力都给了魏忠贤,而魏忠贤又与朱由校乳母客氏勾结在一起,将大明上下,搞得乌烟瘴气,一片混乱。

  甚至有传言,朱由校一个孩子都未成年,也与二人有关。所幸,朱由校还有弟弟朱由检,他曾不止一次说过:“吾弟当为尧舜。”

  一次意外,朱由校染病不起,在驾崩之前把皇位传给了朱由检,朱由检改国号为“崇祯”。

  那时的崇祯只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面对魏氏阉党的嚣张气焰,他敢怒不敢言。

  登基第一晚,崇祯皇帝甚至不敢轻易入睡,他借口把玩侍卫的佩剑,直至天明。为了摆脱阉党的钳制,保住自己尚不稳定的地位,崇祯放下姿态、对阉党们恩宠俱加。

  而魏忠贤为了试探崇祯的虚实,数次请求辞位。

  崇祯不许,又借宣川之捷,对魏忠贤加官进赏,封他为锦衣卫指挥同知。

  崇祯安抚阉党之时,却将客氏迁出宫,客氏一走,便断了魏忠贤在内宫最重要的耳目。之后,他又露出一些倒魏的风向,朝中大臣便闻风而动。无数倒魏奏折纷至沓来,可崇祯却始终隐而不发。

  崇祯的反应给了魏忠贤一个假象,他觉得崇祯跟之前的天启帝一样,终是要依靠自己。于是,魏忠贤假模假样地前来请辞,想以此堵住悠悠之口。

  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崇祯批准了,魏忠贤被贬至安徽凤阳祖陵。

  同时,加紧对阉党大规模的清除,撤职,免官,下狱, 阉党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在去凤阳的路上,魏忠贤得知了崇祯的谕令,自知败局已定,无奈之下,他上吊自杀。

  魏忠贤一死,余党终尽数灭亡。

  崇祯以严厉的手段,结束了明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宦官执政的时代。那时的他年少年天子,意气风发,平定阉党,勤政节俭,誓要中兴大明。

  而全国各地也是大唱赞歌,崇祯政治声望瞬间攀升,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空前自信。可这份自信,却为后来埋下了不可预计的隐患。

  2.

  崇祯继位后,阉党虽然覆灭,但党争并未结束。

  朋党间的对立与争斗仍在继续,文官们都想趁机扩大势力,排斥异己。

  崇祯一方面觉得自己能把控局势,一方面又对众臣心存猜忌。而那时的大明朝,内忧外患不断,不允许崇祯进行大幅度改革。

  瘟疫、旱灾、蝗灾接踵而至,让崇祯难有作为;女真人在辽东虎视眈眈,让他如坐针毡。

  对内,崇祯尚有信心,觉得自己可以想法掌控局势,可对外,崇祯却并没有好的办法。

  这时,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荐袁崇焕,说这个人可堪大用。天启年间,袁崇焕参加过数次辽东战役,有过大胜,只因得罪魏忠贤,愤而辞官。而推荐之人对袁崇焕的评价只有十个字:“不怕死、不爱钱、曾经赢过。”

  崇祯皇帝心有好奇,便召见袁崇焕,想跟他聊一聊辽东之事。

  当时的皇太极、多尔衮经常会进犯关内,已成尾大不掉之局。崇祯皇帝常为此担忧,可袁崇焕却道:“你给我五年时间,辽东外患可以平定。”

  崇祯大喜,特赐尚方宝剑,命六部全力支持袁崇焕。这是明朝最有希望翻盘的一年,可是这一希望,又被崇祯亲手埋葬。

  崇祯三年,后金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想速攻京都。永平四城很快失守,畿辅震动,崇祯诏天下勤王,可各方王侯自顾不暇。

  袁崇焕听闻后,立即率军回援,崇祯得知后非常高兴,让袁崇焕全权统领指挥。袁崇焕率军驻扎京都之外,经过数次激战,用计击退了金军,京都之围遂解。

  然而,后金军退兵之后,却谣言四起,说清军能顺利入关,皆是袁崇焕之功。

  崇仁原本就对众臣不信任,如今又三人成虎,于是便将袁崇焕下狱。而后金也开始设计离间,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要平分大明天下。

  崇祯大怒,判袁崇焕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在整个明末,能与女真作战而获胜者,除了袁崇焕,再无第二人。

  崇祯之后虽知中计,可为时已晚,辽东战事再无可用之人。彼时外患日趋,而内忧不减。

  灾祸不断,民乱四起,看着千疮百孔的大明天下,崇祯也变得越来越心急,短短时日,内阁大学士便更换多个,轻的撤职,重的入狱,朝野之上人心惶惶。

  在这种压力下,文臣武将都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崇祯长叹无人可用,只能重起宦官,然而却又让明朝之前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难以控制局势。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大事难事中,可以看出责任心;逆境顺境,可以看出胸怀和气度;从喜怒哀乐,可以看出个人涵养深浅;从令行静止,可以看出见识的高低。

  常人如此,帝王更要如此,心中要有取舍,要有大局,如此才不会急功近利,盲目自信。

  崇祯自以为智慧,自以为掌握了帝王心术,可实际上,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3.

  袁崇焕死后,朝中再无人能抵御辽东,再加上大明灾祸不断,百姓开始揭竿而起,反叛朝廷。

  大学士杨嗣昌建议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和满清议和,便可最大程度缓解国内局势。

  满清当时也有议和的趋势,那时的皇太极并不想和大明拼个你死我活。可崇祯却有自己的顾虑,他怕自己失了先祖遗训,背上骂名。

  最后,时间拖得太久,议和消息被传扬开来,杨嗣昌变成那个“卖国贼”,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下,议和计划只能宣布作废。

  其实,如能与满清议和,那么天下局势尚有回转余地。

  可崇祯并没有抓住机会,他瞻前顾后,既想改变局势,又不选承担责任,直到机会错过,才又悔不当初。

  

  崇祯十五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又一次提出与满清议和。

  崇祯对此表示同意,并令陈新甲秘密进行,不能泄露消息。然而,这一次,陈新甲束下不严,家童误将满清回信,交给了地方官员传抄。

  这一下,天下皆知陈新甲为“叛徒”,群起而攻之,崇祯也为了名誉,斩杀了陈新甲,了结了此事。接二连三的失误,让崇祯不知所措,常常深夜感叹,天亡大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马上兵临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崇祯,劝其南迁至南京再做打算。

  只要崇祯到了南京,大明还尚有喘息余地,可崇祯当时的反应却是:“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其实,崇祯年少的经历和满腔的抱负,构成了他性格的矛盾。

  在面对问题时,崇祯总想逃避问题,可现实又要人必须面对,所以每次他都犹犹豫豫、摇摆不定,他希望成事,却又不愿承担责任,总想将问题抛给别人。

  就在这犹豫之间,李自成已攻破北京。

  崇祯最终还是来到煤山,留下一句“勿伤百姓一人”后,自缢于此。

  

  崇祯之死,也意味着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就此灭亡。

  很多后世之人不解,为什么他不迁往南京,借此反攻。

  崇祯当然也知道活着比死了好,只是哀莫大于心死,他觉得自己已无力回天,无法面对地下的列祖列宗。“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祖训,也是大明帝王最后的尊严。

  4.

  有人说:“明亡于天启、明亡于万历、明亡于嘉靖,甚至明亡于正统。”

  在太多人眼中,大明早就该亡了。到崇祯登基之时,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在内,土地兼并已经到了官逼民反的程度,再加上连年天灾,民不聊生;在外,辽东战场上屡战屡败,满清已有稳压大明之势。

  崇祯在位十七年,天灾人祸不断,朱由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烂到骨子里的大明王朝!所以人们才说,崇祯非亡国之君,却担亡国之运。

  然而,他虽勤勉用功,虽励精图治,可却在大事上屡出昏招,最终加速了大明王朝走向灭亡。

  天下之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没有什么可辩解的。但人生在世,遇事三思,莫刚愎自用;人谁无过,当知错而改。

  

  《明朝那些事》中讲到:“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无论是谁,都会有弱点,但在一些原则性的事情面前,我们必须要深思熟虑,当断则断,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准则了。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痛苦和幸福往往就在一念间。

  愿我们余生,所经之地尽是繁华,所托之人都不辜负,所愿之事皆能圆满,所向之地终能抵达。

  文/琳小柒

  举报/反馈

上一篇:《黎明之剑》动画放出预告,角色和作品都改了名,评论区表示担忧
下一篇:姐弟恋甜文:霸道小狼狗学弟VS高冷闷骚学姐,学姐,对你一见钟情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