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仅存的214个字,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史记》中记载的214个字,却影响着中华文明后续数千年的发展。看看这留下的214个字吧,就是他们奠定了沿用数千年的郡县制。

  

  《史记》中的214个字

  正所谓秦虽十数年而亡,秦制却绵延数千年,然而为了敲定郡县制,却让秦始皇犯了难。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功勋派以及以李斯为首的法治派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对决。

  

  秦始皇

  功勋如何安置、政令如何辐射全国、 改革如何彻底,这都是郡县制给秦始皇带来的问题。那么秦始皇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并让此制度延续数千年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皆白丁,白丁带您一起深入了解这214字背后的艰难选择。

  

  千古一帝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将王贲传来齐国投降的消息,大秦统一六国独享天下。然而如此庞大的国家,未来沿用何种制度治国,成为眼下最重要的问题。

  当时秦国丞相王绾如是说: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大秦丞相王绾

  言外之意在于老哥啊,现在咱地盘大了,不好管理了,让你的孩子们去镇守边疆吧,这样的话政权才能安稳嘛。

  至于秦国的核心地带关中,还是继续郡县制即可。此话一出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汉初时期刘邦奉行的郡国制嘛。至于王绾为何要这么说呢?

  

  王绾提出分封制

  首先,六国灭亡,功臣扎堆,王绾的话代表着整个功勋派的利益,且我们从秦国历史往前看就会发现,最科学的治国制度也就是分封制,因此王绾的话似乎并没什么毛病。

  毕竟这就是实情嘛,秦始皇在猛然间就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帝国,由于彼时的交通不便利,边远地区不好管辖,这样的分封加郡县的管理模式的确是个好办法,但为何秦始皇不想这么做呢?

  

  秦朝地图

  如果想知道秦始皇不想这么干的原因,其实从李斯当时的回复中就能窥探一二,重点在这句: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

  大家发现没有,从王绾提出的请立诸子,到李斯口中的诸子功臣,冥冥之中就多了功臣二字,这说明这场辩论的真正目的是王绾提出的治国思路的核心在于功勋安置的问题。

  

  李斯

  其实也能理解,一帮人跟着你秦始皇抛头颅洒热血的,终于完成使命了,还不能享受享受了?而且在两周时期的分封制度上又加上了郡县制,也算是制度创新。

  但秦始皇明白这些功勋派的小九九啊,不就是想要地,要权,想要跑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舒舒服服的当个王嘛,这在从小熏陶法家思想的秦始皇看来是无法容忍的。

  

  秦始皇的执着

  但如果采纳李斯郡县制的建议,这些功勋又如何安置呢?

  如若安置不好,国家根基就不稳,于是秦国有了三公九卿制度。毕竟大家伙为了大秦的统一忙活半天,也不能啥也不给啊。

  于是秦始皇将中央的权力分散,三公加九卿的职位将功勋派妥善安置,有地位有官职有脸面,但前提是都得在皇帝身边,这样的话功勋既得到了封赏又能老老实实的待在中央。

  

  秦朝功勋派

  但接下来问题又来了,王绾在提出分封郡县并行的时候除了功臣的安置问题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帝国庞大,交通不便,中央政令如何辐射全国。

  这问题在现如今不存在,可在当时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秦始皇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秦始皇的难处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六国被灭,秦国统一,留给秦始皇的是一片未曾拥有过的庞大帝国。

  秦始皇拒绝了丞相王绾行分封加郡县的制度,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中央的政令能辐射全国。

  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利,要想将东南西北的情况反映到秦国中枢关中地区需要数月时间,因此驰道通天下开始实施。

  

  大秦驰道

  要想让庞大的秦帝国实行全面的郡县制度,那么政令如何辐射全国就是秦始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知道,秦朝统一后国土面积空前巨大,按照当时的交通情况,就会存在时间差的问题。

  试想一下,无论是从楚国故地还是从齐国故地有一个消息要传到秦国的中枢关中地区,动辄就需要数个月的时间,如果是战报这样具有时效性的消息,等传到秦始皇的手里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驰道通天下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如果中央想有什么政令传达到全国,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的情况如何治理国家呢?看到这儿,很多看官一定会有疑惑,那就是秦国之前的帝国怎么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这就要说到分封制的好处,既然国土面积太大,消息传入中央有延迟,那就将领土分封到各个诸侯国,让诸侯自行处理。

  除非重大事情上报中央,事急从权的事情都可以让诸侯国自己处理。这的确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时代,让周朝这个庞大帝国能掌握更大的土地。

  

  两周时期的分封制

  然而好处虽有但坏处也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混战就是最大的坏处,中央形同虚设,诸侯国为了利益互相争斗,这也是为何秦始皇不愿意再行分封的重要原因。

  但政令无法辐射全国的问题确实真实存在,秦始皇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修驰道

  当秦始皇刚统一全国后就开始了广修驰道的工程,从秦国中枢咸阳向全国辐射,知名的就有九条之多。驰道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来看也可以称之为高速公路,不是说各个地方向中央传递消息太慢嘛,那就多修高速公路,这样就能减少消息传递的时间。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虽然有些损耗民力,但确确实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仅仅是修驰道还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驰道加速了办公效率

  那么第二个方法就要开始实施了,这就是所谓的移动办公。了解秦国历史的看官们都应该知道,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最爱干的事儿是啥,毫无疑问就是迅游。似乎在秦始皇统治后期,他酷爱巡游,时不时地就要带着大臣侍卫们出巡,以威慑六国故土。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震慑六国残余的贵族势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方便办公。你们不是说政令无法辐射全国嘛?

  那秦始皇就通过出巡来巡视各个郡县,通过秦始皇的巡游,将政令快速传达到各个郡县。因此,秦始皇连死都是死在巡游的路途当中的,您当这位皇帝是绕着全国玩儿呢?实则就是在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的。

  

  始皇帝出巡

  眼看着,秦始皇解决了功勋安置问题以及政令辐射全国的问题,那么他又是如何将郡县制的改革贯彻到底的呢?

  周王室分封,得两周八百年基业。然而到了东周时期,邦国林立王室衰微,华夏大地也出现了如欧洲一般的城邦制的影子。

  可偏偏在历史的进程中,出了一位秦始皇,他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并坚决贯彻地实行郡县制,让华夏大地重归一统。可面对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分封制度,秦始皇又是如何做到彻底用郡县制代替的呢?

  

  秦始皇出巡楚国故地

  毫不夸张地说,郡县制的创立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如若当时的秦始皇听从了丞相王绾的建议,那么如今的华夏大地又是怎样一番光景,我们应该也能想象得到。

  但面临改革,就会有强大的阻力,尤其是面对一个已经运作了八百余年的制度,想要彻底行郡县而废分封,就需要有雷霆手段。

  

  秦始皇和李斯

  当秦始皇看到朝堂上的列位臣工时,就知道阻力不会太小。

  这些人中有功臣,有各个学派的代表人,还有残留的贵族。他们之所以殚精竭虑地为大秦统一事业而奋斗,不就是想裂土封王嘛。

  如果此时告诉他们,土地不能给你们了,唯一能给的就是些官职,他们的情绪可想而知。

  

  秦始皇统御群臣

  于是秦始皇看到了李斯,这是他唯一的希望。而恰恰李斯也看懂了秦始皇的所想,因此当咸阳宫内在议论治国制度的时候,面对着功臣贵族们的咄咄逼人,李斯作为法家的代言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十分坚持郡县制,并说出了: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本也。置诸侯不便”这样的话。

  

  李斯

  虽然李斯的话人微言轻,但背后加一个秦始皇,这样的组合足以与功勋贵族们相抗衡,这才彻底敲定了郡县制。

  但敲定是敲定了,不过还不够稳。因此终秦始皇的余下的一生都在为郡县制的改革努力着。那么我们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秦始皇和李斯坚持的郡县制到底算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如果单以秦国来看,或许有些失败,毕竟秦二世而亡,农民旧贵族揭竿而起,更何况继任者刘邦上台后就重启郡国制度。

  

  赵高和秦二世

  但放在整个中华文明的长河来看,郡县制无疑是成功的。秦朝虽十数年亡国,但秦制却绵延数千年,这样的成就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郡县制的成功嘛?

  更何况,秦制最大的利好之处在于为整个中华文明注入了大一统的基因,虽秦之后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不论是哪一个统治者都将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而大一统也成为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秦始皇的贡献

  总的来说,《史记》中这214个字所记载的秦制之争,实则影响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如果当时秦始皇采纳的是丞相王绾的建议,那么此时的华夏大地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当然也正是秦始皇对于郡县制的坚定,才让后世对于大一统思想有着极大的执念,从而成就今天伟大的中华文明。不知诸君看完有何感触,不妨和白丁一起探讨。

  举报/反馈

上一篇:剑道第一仙:赘婿被丈母娘欺负,悔得肠子都青了
下一篇:《超神机械师》:克鲁苏风格+超神机械的设定,让书迷眼前一亮!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