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这么勤政爱民,结果却做了亡国之君?看看他有多昏就知道了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结果却做了亡国之君。他天心仁爱,礼贤下士,最终却离心离德,自缢而死。他就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崇祯。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崇祯又作何解释?倘若翻开他的过往,我们不难发现,崇祯的昏招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结合史实看看崇祯到底有多昏,以至于他能把自己活活玩死。

  

  崇祯的第一个昏招叫“假仁义,真残忍”。为什么这么说呢,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和农民军周旋了十年之后,崇祯启用了新一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深知农民军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十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应者云集,导致农民军是越剿越多。于是杨嗣昌上任以后,立马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战略。这个战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就像一张大网一样,限制了农民军的流动性。可以把农民各个击破,最终歼灭。果不其然,战略一经准备完毕,在当年秋天的时候就取得了积极效果。当时以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在南阳活动,结果被明军大败,他本人也身负重伤。无奈只好退到湖北麻城和当地农民军刘国能合兵一处。由于刘国能和张献忠貌合神离,加上张建忠的势力太大,刘国能害怕自己被兼并。于是,他于1638年正月率军投降,刘国能投降之后,张献忠独木难支,也于当年四月在湖北的谷城受抚。而张献忠的受抚,更是导致了一连串的农民军跟着受抚。这样一来,全国的农民军中,除了李自成还在坚持抵抗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已经偃旗息鼓。

  

  这样的情况下,勋阳巡抚戴东旻就上疏崇祯说。趁张献忠等大股农民军全部聚集在勋阳一代的有利时机。应该调集各镇大军协同扫荡,以绝后患。这封奏疏无疑是正确之极,哪知崇祯却“仁义”之至。他竟然认为这样做是言而无信,很不地道,拒绝了戴东旻的请求。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次年五月。抚局在维持了一年之后,张献忠举兵复叛,彻底消灭农民军的大好时机就此消失。俗话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如果崇祯只是对敌人仁慈,也就忍了,他居然对自己的部下十分残忍。比如之前的崇祯三年,一手缔造了宁锦防线的爱国名将袁崇焕就被他凌迟处死。往近的说,在剿灭农民军的过程中,孙传庭曾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在崇祯九年与洪承畴一起绞杀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后来又在张献忠受抚期间,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几人马,躲到了商洛山中。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临,因为和杨嗣昌不和,担心被报复。于是在崇祯任他做保定总督的时候,就谎称耳聋辞官不做。按理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哪知崇祯查明真相以后,竟然大发雷霆,把他逮入狱中。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崇祯把孙传庭这一关就是三年。

  

  直到崇祯15年,张献忠复叛,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已经发展到了百万之众的时候。崇祯才急急忙忙把他从狱中放出。刚开始孙传庭确实打了几次胜仗,他也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哪知到了崇祯十六年五月。崇祯求胜心切,竟然连发数道命令,催促孙传庭出关追缴李自成。迫于崇祯淫威,也害怕再次坐牢,孙传庭没有办法,只有冒然出击。结果在汝州之战中溃败,不久后战死潼关。由于孙传庭几乎是当时明王朝唯一可以倚重的王牌官军。这样一来,明王朝的灭亡也就注定。

  

  可以说崇祯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挽救危局,无奈他总是昏招频出,而且所做之事往往是伤了人心。以至于最后只有缢死的结局。诚然,崇祯是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但他确实难称英主,他不爱人才,伤了下属的心。遇事推脱仅仅以求自保,这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崇祯是自己把自己作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快穿文:《快穿女配冷静点》也认输,裸奔的馒头这文巨惊艳,苏炸
下一篇:国漫《吞噬星空》第五集男主罗风无罪释放,徐新愿意为他守护一切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