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时,凯丰不同意解除博古指挥权,后来怎么样了?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引言:在决定红军长征胜利与否的遵义会议上,期间围绕领导问题,曾展开激烈的争夺。持正确观点的有之,但也有维持原来的领导权状态。就是继续由原来李德一派领导革命,进行下一步的正常路线方针。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才转危为安,赢得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只是当时会议的问题,是我党第一次自己认真对待自己国内的革命问题。这其中有着很多的尝试性与挑战问题,不是单一的会议本身问题,而是内部实质性的国情自主权问题。

  

  那么必然要面临着反对派的冲击,其中凯丰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力挺博古的军事指挥权,不同意解除他的权力。其后来的结果如何,为何会如此果断地支持博古。这也是有着两人之间的私交有关,还有自身的能力问题,才有这样的反差。

  

  一、遵义会议因私交而力挺

  遵义会议召开是一次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性步骤,因为红军确实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仅根基之地丢失,红军力量减损严重。最重要的是红军该何去何从,如何寻找新的立足点。这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而最关键的是现有的指导思想已经证明行不通,必须要有正确的人来重新领导红军,杀出一条出路。否则离败亡只是时间问题,这也就决定李德、博古等人要面临失权的问题。但这又有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得不慎重考虑。

  那就是本土派与留苏派之间的问题,争议的核心就是尊重国情的军事路线方针,还是沿用苏联经验的军事正面对抗问题。但事实残酷的表明中国与苏联的革命形势,经过现实残酷的打击,红军只能以长征宣告苏联经验的失败。

  

  但是李德毕竟是共产国际的派遣员,还是要慎重对待的。为此开始全面深刻的检讨前期失利的问题,最终决定通过投票的民主方式进行公开表决。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对苏联方面有个交代,彼此都能够保全体面。

  最终通过有关人员的投票,毛主席最终赢得胜利。开始中国革命真正的新生,这不是单纯会议的领导权胜利。其背后的意义更为重要,那就是我党开始学会独立自主的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前期以苏联的指示为第一目标。

  

  这也是成熟政党的标志,不再向以前一样盲从于苏联的经验。只是在表决的投票中,凯丰却坚决选择站在博古一面,否定解除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这也能看出在这个权力过渡的交接点上,事情的阻力并不少。

  凯丰之所以支持博古,是因为他们的私交和深厚,彼此都是留苏派,有共同的目标点。但同样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博古不适合军事指挥的位置。这点却不是他所知道的,只是认为不应该轻易撤换领导层。

  

  二、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醒悟

  只是没有想到,在红军更换领导层后,红军的长征形势迅速转危为安。终于彻底跳出包围圈,在陕北站稳脚跟,三大方面军顺利进行大会师。看到这一成就之后,凯丰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经过深刻反省之后,也被组织重要。其实凯丰也是有能力的,只是这一能力是文化领域方面的。只要用到正确的位置,就能发挥自己的能量。正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其之后的工作重心就开始转移到这一方面,也取得不少的成绩。

  

  三、再次复出之后的贡献

  尤其是在文字与宣传这一块,取得不少的成就。在抗战时期担任《新华日报》编辑,开始展开我党的宣传攻势。积极宣传我党的主张,并坚定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与信心。其后又参与中央编译局的工作,专注于马列著作的翻译与整理。

  通过他的整理,使得我党对于马列等思想原理有了明确清晰的认知。而不是在外语的难度下,难以真正的明白内涵。可见他的文字翻译对当时的我党同志有多重要,解决不少同志学习马列精神的大难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凯丰还担任过马列学院的院长,从这也能看出他的才华是大家认可的。也正是放到正确的位置,他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一般人所难以胜任的。即使已经功成名就,却还是没有什么架子,始终是严于律己,坚守本职工作,于1955年,因病去世,终年49岁。

  结语:凯丰同志虽然在遵义会议的立场有一定的错误,但也不能完全的苛责。毕竟每个人的能力重心是不一样的,何况当时的环境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节点。不是每个人都能认清当时的情况,何况那些并不是他擅长的。

  之后的悔悟与付出,就能看出他的态度与立场,并一直坚持工作到最后,为我党作出的成绩与贡献不少。只是操劳过度,而因病去世。这也看出其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举报/反馈

上一篇:4本更新龟速的网络小说:《修罗武神》第二,第一书名只有两个字
下一篇:种草一款扩展坞:实用又好看,让你“如虎添翼”!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