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星”说》非遗传承人群像:用匠人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今天的《武林“星”说》

  将带大家去认识下城的非遗传承人

  他们始终不忘匠人初心

  让民族文化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

  -----

  《武林“星”说》第四十六期

  非遗传承人群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下城区对于都锦生织锦、王星记扇子、十竹斋木版水印、杭绣等传统技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宣传。本期《武林“星”说》,就带大家去认识几位下城的非遗传承人,领略他们的绝技。

  

  ↑王笃清

  黄杨木雕历史悠久,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已传承九百多年。王笃清,现代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大师王凤祚第四子,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刀一凿刻出时代匠心

  他从父亲手中传承黄杨木雕技艺,如今成为了杭州黄杨木雕事业创新与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在王笃清的手中,杭州黄杨木雕不仅继承了传统圆雕、镂雕、拼雕、根雕等技法,同时更讲究造型艺术上的创新和时代性,尤其在人物和动物的结构准确性把握上,更是超过了学院派。在杭州这座现代与传统相融、山和水相处、古和今相合的美丽都市,黄杨木雕艺人们通过古老技艺和现代题材的融合,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对艺术生命的再创新。

  

  ↑徐天鹄

  居住在众安桥的徐天鹄老先生是杭州市文联曲杂协会评话艺术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评话”传承人。

  

  ↑杭州评话 表演现场

  杭州评话,俗称“大书儿”,已有八百年历史,是一种用杭州方言评说历史的曲艺形式。它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富有浓郁的杭州地方特色,是杭州世风民俗的最好摹本之一。徐天鹄从1962年开始,先后拜师于王永卿先生,蒋有霖先生,学习杭州评话《水浒》、《岳飞传》、《彭公案》等。从艺50多年来,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史料不断地丰富杭州评话的内容,精心整理出评话手稿近20册。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这位古稀之年的老艺人,还在为评话艺术的发展传承做着不懈的努力。

  

  ↑殷祖炎

  在侠小说中,“鹰爪功”是一门经常出现的武功。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杭州的武林江湖中,就有一位真实的“白眉鹰王”。殷祖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鹰爪功”继承人。

  

  ↑殷祖炎和李连杰在杭合影

  鹰爪功相传为岳飞所创的擒拿格斗手法,南宋后一直在民间传承。殷祖炎练习鹰爪功已有60余年,当年为了练功,他经常跑动物园去观察老鹰的动作。30多年前,李连杰刚成名时,还到杭州来向他请教鹰爪功招数。殷祖炎长年在晨练点上从事鹰爪功的教学推广,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鹰爪功在当今社会找到新的“用武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殷祖炎发现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的学生。于是便根据传统鹰爪功里专门的“练眼”训练,先后创编了“鹰爪益视操”和“鹰爪健耳操”,通过穴位的按摩,来提高视力和听力。多年来,不少学校和社区都邀请殷祖炎去讲课,传授益视操。

  -----

  -----

  除了以上三位,在下城,还居住着杭绣技艺传承人赵亦军、元老级盘扣手艺人宋月珍、中国泼染剪纸第一人吴素莲、赵氏正骨复衡疗法传承人赵平......这些身怀绝艺的非遗传承人们,始终不忘匠人初心,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让民族文化继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猜你想看:

  来源: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

  原标题:《《武林“星”说》非遗传承人群像:用匠人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上一篇:上仙的选择(短篇小说)
下一篇:血族禁域:梵洛伽和戈辰握手言和,为这两大帅哥疯狂打call!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