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婆罗门对业和轮回的理解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古印度人是如何来理解业,如何致力于消除业,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超越轮回。

  首先,印度的思想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第一是称为印度正统的思想。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游牧部落带来的古代信仰逐渐演变,产生了吠陀教;大概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就是2500多年前,吠陀教已经发展成为婆罗门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婆罗门教发展成印度教,从吠陀教到婆罗门教再到印度教,这是一脉相承的。

  印度教后来分为六大正统的哲学,这六大正统的哲学包括胜论派、数论派、吠檀多派、瑜伽派、弥曼差派和正理派,这六派是属于正统的,而其它包括佛教、耆那教等,当时在印度的思想中是属于非正统的。

  在婆罗门教里,轮回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里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称为《吠陀》,吠陀法集veda,veda是知识的意思。后来婆罗门教又产生了《森林书》、《梵书》和《奥义书》,这些都是婆罗门教的正统的经典。但是最根本的本集,是四部吠陀经典。在《梵书》里就已经提及到轮回的思想了。

  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梵——Brahman (梵),与个体——个人的本体之我或者称为个我——叫做atman (梵),是不二的——advaita (梵)的。依宇宙的本体,一切万法随本体而生,人类乃至一切生物的灵魂依其业力而有各种形式的轮回。

  由于无明,梵语叫做avidyà,灵魂(就是个我)迷于物欲,导致轮回。人死了之后呢,灵魂可以在另外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方式有“二道”,梵语叫做dviyàna,祖道pit?yàna(梵)跟天道devayàna(梵)。

  也就是说,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有个最高存在,或者说根本的原理,这种原理叫做Brahman,或者叫婆罗门。Brahman有两种,一种是超人格的,一种是人格的。超人格的就是宇宙一切的最高存在,它是一切处的,不可以言状,而人格就是简化成为叫做梵天、大梵天。一切的万物万法都是由Brahman——就是最高的梵我或者称为真我,或者称大我——所来的,一切都是大我、梵我的显现,每一个人都是大我的一种体现,乃至到山河大地,乃至一切的万事万物,无不都是由梵而生的。所以,祂是属于最高的生命、真理,是最根本的宇宙的原理。然而,根据Vedanta吠檀多的学说,他们认为最高的梵和个人的我是不二的,就象宇宙的虚空跟瓶子里面的虚空其实根本是不二的。

  然而人之所以会轮回、会受苦,是由于他执着于物欲,会追求物质,他产生欲乐,由于有了欲乐就会造业,因此就会有轮回。

  婆罗门教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它有时候可以称为心,也可以称为我,它是不灭的。人死了之后,它依照自己的业又在另外一个躯壳里面轮回。然后,这个躯壳里死了后,它又在另一个躯壳里面轮回。因此,婆罗门教认为灵魂或者称为个我是永恒的,就像人一样,人穿破了衣服,可以换衣服。或者说像人一样住了这个屋子,这个屋子破了,可以再搬到另一个屋子里面去住。这里的人就可以比喻为灵魂,屋子、破屋子就比喻为躯壳,比喻这一个身体。正是因为人是由本体的梵我、大我所显现的,因此才有可能解脱。但是要解脱必须得依照一定的方法去实行,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这种方法实行的话,他就继续随着他造的业去轮回,这称为祖道,就是pit?yàna,他死了之后将会继续投生为人。如果造了恶业,他会投生为猪啊,狗啊,动物啊等等。假如他通过修行的话,他死了将会投生到天界,成为devayāna——就是天道。

  婆罗门教认为,通过读诵吠陀,完成祭祀能够消除诸业,死后上升到天界。也就是说,如果要达到天道,我们要实行天道,要走天道的那条路。deva是上升到天道,yāna就是车辇或者称为天乘。应当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符合吠陀所教导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符合婆罗门教里所教导的知识,学习、掌握吠陀。因为他们认为吠陀是天的启示,叫吠陀天启。因为他们认为祭祀是万能的,所以还要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通过祭祀慢慢消除各种各样的业,死了之后才能够投生为梵天界。

  读诵吠陀完成祭祀,这也是属于婆罗门教徒一生必须致力的义务。一个正统的婆罗门教徒,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当学习,学习吠陀经典,这是他的学习期。第二个阶段,可以成家立业。第三个阶段,一定要出家。第四个阶段,属于遁形,他们在森林里面度过余生。这就是婆罗门教徒人生四期的学说,婆罗门教徒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灵魂,死后他们认为能够投生到梵天界去,和最高的生主,最高的梵我和而为一,这叫做梵我合一。

  由于必须得要进行一定的祭祀和修行,所以在种种的祭祀中,火供,梵语叫做Homa(梵),古代翻译成护摩,是祭祀的主要方式。婆罗门教相信通过火,就是Agni(梵),能够将祭品上贡给诸神,从而达到消业灭罪、祈求福祉的目的。印度教,特别是正统的印度教徒,一般在家里,都会生有火盆,称为圣火。这圣火是不能够息灭的,他们每天都要加很多的食物去祭祀。他们的祭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家庭祭,第二种是供养祭,第三种是苏摩祭,这些祭的主要仪式就是供火。他们把各种各样的供品投到火里去烧,他们的祈求与希望就是通过火供去达成,也包括灭罪。

  读了以上,你就会明白在世俗宗教行为与价值追求上,印度人与中国人的追求的异同,即中国人更关注今世的果报,尽管也害怕来世的不好。鉴于中国有不少人宣称自己是“真正的佛教”,信仰最正确的奥义与真理,我会陆续普及一下几种与原始佛教同时代的宗教的教义,以便大家理解业力、轮回、解脱这样一些古印度文化的共同背景。

上一篇:当你准备结婚时,必须看!“婚后能否幸福?从筹备婚礼开始”
下一篇:强推6本男主又奶又欲文,做得了小奶狗,霸气起来小狼狗!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