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者具备怎样的合道心态?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所言,醍醐灌顶!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3
手机版

  帛书版《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解读

  本专栏共81节 每周更新1-2节 作者:樵夫侃文化

  禅宗六祖有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这是觉悟后的境界,心佛众生圆融一体,本性无别。

  这就是道家讲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万物,原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海中的水,土中的沙,空气中的云与雾,在本源性智上,不存在任何差别……

  能达到如此觉悟境界的人,古时谓之大成者!所谓大成,即是获得了本源性智的意思,与道合一,与佛无别,亦称圣人。

  今天咱们继续认真解读帛书版《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看看古时大成者圣人,是用怎样的合道心态,来圆成自己的根本性智的?先读一遍整体经文:

  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图片来自网络

  沨feng,象声词,帛书甲本的原文,指宏大的声音,形容水声或风声,可延伸为婉转悠扬的乐声,在这个特殊语境下,当作无形无相的“功德”来解;河本和王本改为“汜”字,指不流通的水沟,虽便于左右,然胸怀、格局差之远矣,故当以甲乙本原字为准。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同样是甲乙本的原文,河本王本改为“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用一“恃”字,真不知乃何用意?而生而不辞,又好像是有意而为之场面话,不如甲本原文通透……

  道,这种无形无相的功德能量,它是可以由个人心境左右决定的。就是说可以通过内在心性上的修炼,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修为境界,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妙用于日常生活了,即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有这么一种能量加持在身,它能够让你心无旁骛的专心做事,事半功倍的达成目标和愿景,成功遂事之后而又发觉不了它的踪迹(弗名有也),故名“如有神助”一般……

  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就是说心与道开始相应了,心与道开始相合了:说话不卑不亢却非常在理,能够赢得他人的信赖和认可;做事不慌不忙却有条不紊,能够获得他人的称赞和支持……

  故道的功德能量,是由心境来左右决定的,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达到这样的地步,谓之“得道”,又实无所得也!

  图片来自网络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是甲乙本的原文,河本改为“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有化客观作用为主观条件之嫌,先校准原文,才能正确理解其内在具体含义……

  《清静经》云:人若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此处“天地”,是指天地自然万物也,天地自然万物都在某个静极瞬间与你融为一体,就是说心身空掉了,与虚空融为一体了,这是入定后的修行境界,专注做事达到忘我境界的时候,也是如此这般道理……

  就是说当万物与你融为一体的时候,你不能执着于这步功夫境界,有所执即染着妄境,透不过去,仍当顺其自然心无挂碍的去用功,不为任何境界所沾染,不暗自窃喜,不要不随不理不睬,以“恒无欲”之心,则可慢慢进入极其微细的功夫境界(可名于小),也可以慢慢进入虚无缥缈的辽阔空间(可名于大)……

  这句话说的是无为法的修炼功夫境界,用日常生活很难去具象化的理解,总之“恒无欲”就对路了,也就是《心经》所云“以无所得故”,用日常语来说只有“心无旁骛”四字接近这个理解,用六祖慧能的境界来说就是“一尘不染”,功夫只有做到这步天地,方可小可大,万般来去自如……

  有生于无,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以无为法为基础,来源于无为法的妙用……

  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圣人,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修炼,洞察觉悟到了无为法的妙用真谛,故行住坐卧,都能够“恒无欲”也,都能够顺其自然而为,任运随缘,不增不减,一切来去都应合得刚刚好……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6%举报/反馈

上一篇:《雪中悍刀行》不再霸屏,乱世狂刀携巨作来袭,9.8分强势逆袭!
下一篇:五本清新种田文推荐,不争不斗不虐,只有温馨平淡的田园生活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