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粟裕认为毛主席误判了战局,谭震林:你在军事上缺乏远见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3
手机版

  老覃在昨天写了《连战连败,粟裕伤心写总结,陈毅读后直瞪眼,谭震林读后气得不轻》一文,讲的是粟裕在遭遇了南麻、临朐两场战斗的失利后,心情沉郁,于1947年8月4日这天起草了一份总结报告。但是,陈毅和谭震林读了他这份总结,都不满意,要求他重写。

  陈毅和谭震林为什么要求他重写呢?

  因为粟裕把两场战斗失败的原因着重归咎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军委所制定下的战略方针上,说中央军委要华野分兵作战,使得华野的兵力没有集中使用,形成不了重拳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从粟裕的角度看,他觉得很直接,很到位。

  本来嘛,蒋介石从1947年2月开始,就改变了上一年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策略,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虽说国民党军在孟良崮战役过后有一个月的时间停止了在山东战场上的攻略,但在6月下旬,不就出动了11个整编师共25个旅到莱芜、蒙阴地区嘛。也就是说,蒋介石仍然维持其重点进攻的策略,但毛主席却在6月29日发来电报,要求华野分兵,配合刘邓在中原战场上的作战。

  这不就是中央军委“对当前战局过分乐观,对蒋维持其重点进攻判断错误”吗?

  粟裕性格直率,有一说一,他是这么想的,就这么说了。

  老覃在上个月写了《1946年,陈毅向毛主席状告粟裕,说:道理反复讲过多次,但讲不通》一文,文中讲到,蒋介石于1946年6 月26日撕毁《国共两党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后,指挥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毛主席命令我军跳出根据地,向国民党占领地区实施外线出击,争占战场上的主动,当时,粟裕被要求率华中野战军由苏中西出淮南,进击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但是,粟裕认为外线作战困难太大,我军应该依托解放区百姓的支持,在内线破敌,一度和陈毅闹得不可开交。

  毛主席作为一个超一流的伟大军事家,何尝不知道外线作战的困难?内线作战,既不能就粮于敌,以战养战,又会让解放区历经战火,民生饱受摧残,而我们的解放区都是抗战期间在敌后建立起来的,已经是民穷财尽,万物凋敝了。

  不过,相对于东北、华北、陕北,苏中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而粟裕又在接下来的苏中七战中给毛主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毛主席最终同意了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内线作战,等时机成熟了再跳出外线作战。

  粟裕因为那一次的“斗胆直陈”改变了中央军委的决策于变得更加自信、大胆。

  这一次,他是明显感觉到中央军委“对当前战局过分乐观,对蒋维持其重点进攻判断错误”了,因此再次“斗胆直陈”。

  但中央军委真的是“对当前战局过分乐观,对蒋维持其重点进攻判断错误”了吗?

  并不是。

  老覃在多年前写过《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付出巨大代价仍站不住脚?蒋介石的评价亮了》一文,文中讲到,解放战争打了一年,到了1947年6月,我们的解放区遭到了大面积的压缩。尤其是陕甘宁解放区,我们连延安等城市都保不住了,毛主席只带领了一支小分队在陕北的山沟沟里与敌人打游击,险象环生,还一度在天赐湾与刘戡擦肩而过。

  华北,华东等解放区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张家口、临沂等城市也同样落入敌人之手。

  如果再任由这种态势继续发展,那么我们的解放区将会彻底丧失。

  为了破局,我军必须跳到外线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到了1947年三四月,毛主席看到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的“哑铃的战略体系”愈发突出,其两翼进攻迅猛、中间防御薄弱,便在5月4日提出了由刘邓军出大别山、独立经营中原的建议。

  毛主席是在总揽全局和蒋介石博弈,粟裕如果单单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则其不清楚棋手的整体思路,那也不奇怪。

  但粟裕是一个大战区军事大权的方面大将,还看不出这一点,就说不过去了。

  陈毅、粟裕、谭震林这华野三巨头中,军事能力最强的无疑是粟裕,但论政治和战略眼光,粟裕就远远不及陈、谭二人了。

  陈毅因为在上一年7月和粟裕有过内、外线作战之争,这个时候不方便向粟裕多说什么。谭震林是井冈山时期就跟随毛主席的老人,党性极强,而且,老覃在多年前写的《后来官至副国级的谭老板,曾亲手砍下凶徒的脑袋,只为给好友报仇》中说了,谭震林虽然身材矮小,文质彬彬,本质上却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好汉。

  陈毅和谭震林都认为,中央军委并无“对蒋维持其重点进攻判断错误”,刘邓挺进大别山进而开辟中原战场是必须之举,山东战场虽然仍有在内线歼敌的空间和时机,但也必须分兵以策应刘邓的行动,至于南麻、临朐之败,完全是战役决策者的决策和部署所造成的。

  谭震林毫无顾忌地指出了粟裕的错误。

  在华野分兵之前的6月22日,毛主席也专门发了一份致“陈粟谭并告刘邓”电,电文中还强调“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要求华野的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

  也就是说,华野“七月分兵”是毛主席命令执行的,但南麻、临朐之战,却不是毛主席下令去打的。你粟裕怎么可以把南麻、临朐之战败因归咎到“对蒋维持其重点进攻判断错误”和“七月分兵”上?

  由于陈、粟、谭三人先前已经研究确定,由谭震林组织一个指挥机构率领第2、第7纵队在8月4日前去胶东休整。

  谭震林在出发前,还担心粟裕想不通,挤出时间给粟裕写了一封信,让陈毅先看,然后转交。

  谭震林在信中毫不客气地写:“(你)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

  粟裕当时的心情很糟糕,打了败仗,本来就很难受,又被指责“缺乏远见”,一时半会接受不了,就以个人名义起草了一份短电,向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引咎自责,请求处分,在电文中赌气地说“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我应负全责,为请给与应得之处分”。

  其实,同样在8月4日,毛主席就决定要粟裕到鲁西南指挥陈、唐、叶、陶所率领的5个纵队作战,即毛主席对粟裕还是非常器重的。

  毛主席收到了粟裕的自请处分电后,于8月6日复电,依然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他说“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毛主席说的“整个形势仍是好的”并不是安慰话,因为,即使南麻、临朐之战没打好,但华野在鲁南、鲁西、鲁中三个方向的作战,已经充分调动和分散了国民党军,打乱了国民党军的进攻部署,有力地策应了刘邓大军的战略进攻,从战略上说是非常成功的。

  也同在8月6日,毛主席致电谭震林,要其与许世友组成东兵团留在山东内线作战。

  对于粟裕和谭震林之间的争论,毛主席偏向于哪一边,一目了然。

  华东局的饶漱石对粟裕也非常关爱,他在8月6日复电粟裕,除了肯定粟裕在“二十年革命战争中”“对党和人民贡献极大”之外,还关心体贴地说:“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陈毅于是在8月6日写了份“指人译”的电稿,报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

  陈毅这份电稿非常著名,老覃在以前写的《我军谁打仗水平超一流?陈毅列举五人,与民间评选的五虎将有出入》一文,就是依据这份电稿罗列出我军的“五虎将”。因为陈毅在这份电稿中把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粟裕、陈赓这五个人并称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

  毛主席对陈毅份“指人译”的电报的答复是:“所见甚是,完全同意”,“七月几仗虽减员较大,并未妨碍战略任务,目前整个形势是有利的。”

  毛主席还一再来电催促粟裕速去鲁西南就任西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指挥陈、唐、叶、陶作战。

  老实说,如果粟裕就此与陈毅分开,估计陈毅以后取得的战功就没那么大了,而粟裕的威名将会被更多国民党高级将领所震慑。

  

  不过,粟裕考虑到方方面面原因,还是请求陈毅一起同去,真正做到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举报/反馈

上一篇:我们想错了,俄军大规模进攻不会有什么效果
下一篇:三国时第一魔术师左慈,把曹操耍得团团转,还从百万军中全身而退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