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还乡,朱元璋是如何报恩的?几道命令空前绝后,刘邦都比不了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3
手机版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拓者,被称作是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这一点确实所言非虚。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朱元璋堪称是逆袭的典范,自力更生的榜样。其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最终在众多豪杰中脱颖而出,成功登上皇帝宝座,开创了统治华夏276年的明王朝,实乃一大奇迹。人们在羡慕其成就的同时,亦在思考其成功的原因。

  

  不过,有一点无法否认,即朱元璋的为人处世对其胜利有着重要作用。阅读后世史书发现,朱元璋被赋予了更多的“暴力”色彩,似乎其是可以匹敌秦始皇的残暴之君。实际上,朱元璋后期确实发生了“洪武四大案”,并导致了很多人死亡。但这是特殊背景下发生的特殊事件,不可借以评判朱元璋的全貌。平心而论,朱元璋是一位颇念旧情的帝王。在此,通过感悟朱元璋对故乡、对恩人、对“仇人”的行为态度来重新认识一下他。

  

  不回避出身寒微,树榜样

  热爱历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朱元璋在发达之前有一个名字叫“朱重八”,其实,这是他的本名。在古时,人们对名字的看重程度远超今天,然而,朱重八这个名字实在是难以上的了台面。此外,结合“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的规定以及朱元璋全家众人的姓名分析,朱元璋的家族在元朝时是货真价值的最底层之家。

  以历史经验和人性角度分析,这种底层出身的统治者通常会在发达后极力粉饰自己的出身,有时甚至连李渊这种出身豪门显贵家族之人都会选择给自己出身镀上一层金。但是,朱元璋却选择坦诚对待自己寒微之出身,这一点足以见朱元璋的魄力与眼界。

  尽管朱元璋发达后也选择了更改名字,也忌讳他人提起和尚等触其心弦的字眼,但有一点足以说明其并未嫌弃自己的出身,那就是回乡祭祖。

  

  登基前重返故乡,奠父母

  朱元璋没有选择在登基为帝后荣归故里,而是决定在登基前回乡告慰父母,看望乡亲。此举大有深意,亦颇动人心。我们都知道,根据中华传统文化思维,人们通常会在功成名就后选择返回故乡祭奠父母或看望亲人,此谓之“衣锦还乡”。

  朱元璋虽然也是衣锦还乡,然而却与传统习俗不同,其选择在尚未名正言顺为帝之时回乡。此举重在突出其对故乡的感情,弱化了其衣锦还乡的炫耀感。此外,还凸显了其对父母的敬畏之心与对乡亲们的诚挚之意。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此次返乡是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行进,在当时的传统社会,这个速度可谓相当之快。由此可以说,朱元璋对故乡思念之情足以令其“归心似箭”。这份情,不是作秀,而是真心想念。

  

  知恩情厚待恩人,不忘本

  若说朱元璋思念故乡和父母乃是人之常情,那么,其对待恩人的态度就足以证明其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朱元璋在创业之前的那段艰难岁月里主要受恩于两个人:刘继祖、汪大娘。刘继祖给了朱元璋父母以安身之地,让朱元璋尽到了孝道;汪大娘则是倾尽全力帮助朱元璋进入皇觉寺,令其得以在兵荒马乱之时有栖身之所。

  对于当年贫困无助的朱元璋而言,这是厚恩,也是其日后飞黄腾达的前提和基础。朱元璋在发达后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就人性而论,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会极力回避和否定过往落魄时的境遇。不过,朱元璋并未以此而否定刘继祖、汪大娘的恩情,这对于一位皇帝而言实属不易。

  

  朱元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出身,坦荡的承认自己受过的恩惠。其在飞黄腾达后的整个余生中都厚待刘继祖、汪大娘的后人,不仅加官进爵,还对其子孙进行衣食住行方面的悉心问候和照顾,这于宵衣旰食的皇帝而言不可谓不诚心。

  此外,与刘继祖、汪大娘后人刘英、汪文交往时,朱元璋都完全展现一副乡亲间的来往姿态,甚至刘英都胆敢跟其“耍脾气”,可见朱元璋自始至终对待恩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展大度厚赐“仇人”,化心结

  朱元璋的另外一大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待“仇人”的态度。昔日,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其曾向地主刘德求一块土地安葬二老,被刘的无情拒绝,这对素有孝心的朱元璋来讲是莫大的耻辱。

  然而,就在刘德惴惴不安时,朱元璋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但对其和颜悦色,还赏赐其三十公顷田地。朱元璋解释说愿意以德报怨,化解心结,此乃帝王风范。

  

  朱元璋,一个传奇人物,有着传奇经历和不凡智慧,其在微末之时备受苦难,发达之后并未忘本,对父母、对家乡始终有着一份真诚的感情。

  而且,其具有与其他帝王截然不同的胸襟,敢于去直面自己的过去,敢于正视自己曾经受人恩惠的事实。当然,更是以一份坦荡来报答恩情。此言此行不仅是君王中的不凡,更是大丈夫的行为典范!

  举报/反馈

上一篇:《重生七零年代小媳妇》临死才知他情深,重生当晚便落实军嫂名分
下一篇:“从来没吃过肉”,“一天喝八杯奶茶”这四位撒谎精,彻底演不下去了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