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不是真正的历史?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3
手机版

  史书类的图书,它的特性是:客观、全面、如实的记录历史。但是人毕竟是有血有肉有体温有感情的动物,即便是心冷如铁的史官,作为一个人,一定有自己的好恶。所以,自古至今,但凡是史书,它的历史的真实性都会受到后人的怀疑。这部史书是不是真正的历史?那部史书是不是真实的记录?

  所以,《史记》作为这类史学图书,也受到了很多学者和史学爱好者的质疑,这种质疑可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

  那么咱们就来聊聊,《史记》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历史。

  咱们在第一篇的时候就说过,一部著作,无论是什么著作,只要是人为创作的,作者的脾气秉性,眼界学识,思维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说直白点,正派的人写出来的书,你能感觉到就是正,比如老叟当年看南怀瑾的《老子他说》,第一页就被折服了,这就是学术正派。淫邪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都比较猥琐,三观伪正。

  然后咱们来看司马迁,前面很长的篇幅讲了司马迁的一生,(在这打个停顿,我也不能保证那是真正的司马迁的人生,我也是查了很多资料,来写的)我们总体上可以知道,司马迁为人聪慧正直,是一个写实派,考究派,对于历史的态度是非常严谨公正的。他作为一名史官,有条件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很多皇家秘史,但是对于这些资料,他在创作《史记》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认同,而是有选择性的收录。

  而且他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是很多史官所不具备的。他从20岁开始就开始全国各地的游历,无论是他个人游,还是大汉公司组织集体出游,可以说,他一生,一半的时间在路上,一半的时间在构思和创作《史记》。

  我们得出一个小结论:司马迁为人正派,又是写实派,又有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那么这就能证明《史记》就是真实的历史了吗?

  如果说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历史。那么《史记》不是。

  因为历史本身是没有任何的感情性可言的。时间是历史的载体,它承载并记录了人类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无论是人类的相互杀戮,还是相互融合。这本身是需要通过一个上帝视角去看的。透过时间,冷漠的看着世界一点一滴的变化。

  司马迁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一个寿命只有几十年的生命体,一个有好恶,有三观,有思想的个体,他会受到了极大的局限性,他只能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无限接近和还原他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而无法去描述出真正存在的,客观发生的历史世界。那这是大的一方面。

  小的一方面,《史记》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历史人物去脸谱化,《史记》创造的很多人物都生动形象,还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台词和人物心理活动,以至于成为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创作蓝本。(比如,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而且《史记》增加了大量的个人感情和评判,这在中国众多史书当中是极少的存在。

  谁知道陈胜吴广当年起义的时候有没有呼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司马迁借陈吴二人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诸如此类,不再赘举。

  还有一点,咱们聊到的,司马迁年少时候环游大汉,做了很多史官都不曾做过的实地考察。可是像三皇五帝这种事情,司马迁也只能根据民间口口相传的信息,来描述历史。可是,这种口口相传,又有多少的谬误和人类自我感情的掩饰和喜恶。司马迁是如实记录,可是“如实”这个“实”,有很大部分是历史发生后,那些后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如果说客观,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了。他只是如实记录了代代相传的传说。

  所以,老叟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原貌,弥补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空白,但和真正的历史一定是有差距,甚至有黑白颠倒的地方。这当然不是司马迁有意为之,而是个人局限性造成的。

  《史记》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已经足够优秀和详尽,无愧于“史学第一书”受到后世的顶礼膜拜。

  举报/反馈

上一篇:解放军四大军种新增16名中将、53名少将
下一篇:细数12道秀色可餐的月子餐,美味看得见,营养又全面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