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国之前,一人之死令崇祯悲痛不已,斩杀36个大臣为其陪葬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3
手机版

  明朝的朱元璋无疑是一个十分传奇的皇帝,他家境贫寒,从小连饭都吃不饱,为了活命更是做过和尚,凭借着他个人的努力和顽强的决心,最终当年卑微低贱的朱重八成为九五至尊朱元璋。

  朱元璋与在他之前,或之后的很多皇帝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是真真正正地出身草根,平民血统。就是因为他来自基层,所以朱元璋更懂得百姓的生活之悲惨,古代老百姓位于权力结构的底端,上位者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间接或直接地造成毁灭性结果。

  朱元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惩治贪官,清明吏治,他本人更是身体强健,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据说他平均每天要阅读两百多份奏折,处理四百多件政务,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比较敬业的了。

  

  不过有可能是朱元璋当时的相关政策太严厉了,毕竟水至清则无鱼,在朱元璋之后,好像物极必反一样,明朝的官场又重新回归了黑暗混乱。

  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尽管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明朝的很多皇帝还是大举任用宦官,使大权旁落,最终宦官专政成为明朝的附骨之疽,跟随着明朝历代皇帝。

  宦官专政,贤臣被杀,皇帝却在宫廷中只顾享乐,耳朵里只有靡靡之音,没有天下万民的悲愤呼号。

  

  留给崇祯帝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崇祯帝怀揣着极大的理想登上皇位,他打算振兴明朝,造就一段中兴美谈。

  可是崇祯注定要失望了,任何事物都必定会走向消亡的结局,封建王朝制度也是如此。自问世以来,已经过了千百年,万事万物都在前进,原地踏步的制度注定要因为不合时宜而被舍弃。

  很多人都承认崇祯帝是一个好皇帝,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但一个人是无法与庞大的历史潮流所对抗的,明朝灭亡是必然的结局。

  

  但这位被认为是具有才能,只是生不逢时的亡国之君,为什么会在明朝危急存亡之际,却大发雷霆,在一天之内就处死了36个大臣呢?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地位不凡的人。

  这场大型杀戮出现在崇祯十二年,处刑地在京师西市,处决方法是轻易不用的斩首,执行斩首之刑之后,其首级还被示众。

  

  但这一地血色的贡献者可都是来头不小,他们都是朝中的大臣,其中有文官,有武将,不一而足,其中官职高的,甚至有巡抚总兵一类。他们很多人都为朝廷作出过贡献,为大明基业所服务,但那些在屠刀之下,都显得苍白无力。

  古代能获得教育资源,练就一身学识的人是很少的,朝廷就要在这有限的人群里选拔出优秀人才,为国家出谋划策,朝中的臣子可以说是得来不易了。也正是因此,很多朝代都有着刑不上大夫的不成文规定,毕竟稀有资源要谨慎对待。

  这场针对朝廷官员的大型杀戮不仅残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不过这在明朝历史上也绝不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就干过着同样的事情吗?

  

  不过朱元璋诛杀大臣是为了稳固江山,好传给子孙,但崇祯帝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一个王爷。

  在这场杀戮发生前的崇祯十一年,被农民起义军闹得焦头烂额的明朝悚然发现,自己关外的那位老邻居又开始不安分了,他们派出多尔衮率领几万铁骑,绕了远路,摸进了关内。

  颜继祖是当时领兵抗击多尔衮的将领之一,由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明朝这次军事行动失败的主要几项原因。

  

  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很受崇祯帝的赏识,之前也有过上战场的经验,可是这次对他来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因为交到他手里的兵马仅仅只有3000。

  兵力少还是其次,乱令的问题也很严重,颜继祖的那点人马,在50天的时间内就受到了三次调防命令,这样频繁的跋涉,使得人马俱疲,士兵战斗力被严重剥夺。

  最后颜继祖的镇守地定在了德州,敏锐地发现这一安排使南门户大开,他多次请求同僚将领正视这个问题,前去守护济南,但他的意见始终没有被重视。

  

  崇祯十二年,颜继祖所担忧的事情成真了,清军果然攻打济南,这身在德州的颜祭祖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济南失守。

  颜继祖因此受到了弹劾,他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官场,就上书给崇祯帝:在奏折中,他先是说明自己失败的客观原因,就是手中兵力太少,不足以和敌军对抗,随后诚恳认错,表达了自己想辞官回乡的想法。

  但他这个愿望不会被满足,崇祯帝绝无可能同意,因为济南城失守,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身在济南城中的德王朱由枢被俘虏了,连带着他的儿子也被绑出城外,父子二人苦哈哈地做了三年俘虏,最后于崇祯15年死在塞外。

  

  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济南失守,城中百姓受害可以用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来轻描淡写地带过去。但是德王被俘虏后,这件事意义就完全不一样,德王可是亲王,自家亲王都被人掳去了,这是面子都失去了。

  得知这一消息的崇祯帝心中又是气愤又是怨恨,他决心为朝廷洗刷这次耻辱——用涉事人员的鲜血。

  随后崇祯帝以失陷藩封罪判处颜继祖死刑,和他一起奔赴黄泉的,还有三十五人,这也就是开头所说的那场杀戮了。

  

  内有农民起义扰乱统治,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崇祯却任由自己的脾气发作,贸然在一天之内处死了36个大臣,这无疑会造成朝廷人才断层,明朝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行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个决定可算不得明智,崇祯帝真的没有想到这一点吗?还是他已经想到了,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呢?

  有人提出崇祯帝是一个嗜血的君主,除了这被处死的36人之外,他还以残忍的手法杀害了一系列大臣,其中就包括被剥皮的袁崇焕。

  在亡国之时,崇祯决定以身殉国,但他自己赴死还不够,他提剑挥向了自己的亲人,杀害了自己的后妃子女,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汝何故生我家”,显示出他极端的偏激个性。

  举报/反馈

上一篇:4本古言小说:《重生之将门毒后》天下归你,你归我,宠妻无下限
下一篇:7月新书汇总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