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白居易的《捕蝗》诗看唐朝对待天灾的消极态度
白居易是我们熟悉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据说他经常把自己的诗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如果老人听不懂他就做修改。
他的诗歌有很多内容来源于民间,反映民间疾苦的,比如《观刈麦》就是他在当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点出了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是繁重的租税。《卖炭翁》控诉了万恶的宫市制度,《买花》则反映京城富贵人家的奢华,竞相追逐的极品牡丹,竟然价值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白居易还写过很多反映自然灾害的诗,其中有一首《捕蝗》诗就写到了令人恐惧的蝗灾。该诗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蝗虫带来的灾害,但也有很多认识的误区,比如白居易相信天人感应,认为蝗虫是兵灾而引发的,并且认为人力不能战胜天灾,最要命的是他还反对捕蝗。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首《捕蝗》诗: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兴元兵后伤阴阳, 和气蛊蠹化为蝗。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河南长吏言忧农, 课人昼夜捕蝗虫。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 岂将人力定天灾。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白居易描述的这场蝗灾起自唐德宗兴元年间,最初在黄河、淮河之间,后来发展到关中地区,当时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几乎都受到波及。白居易认为这些蝗虫的起因是兴元兵灾导致阴阳失调,和气被毒害侵蚀化为蝗虫,这样的看法自然是不对的。
蝗灾有多厉害呢,吃东西像蚕吃桑叶一样把植物的叶子吃掉,数量就像下雨一样一个挨一个,蝗虫绵延千里造成赤土千里。
蝗灾发生后,河南府的长吏开始让百姓昼夜不停地捕蝗虫以降低灾害,采取以粟价回购蝗虫的措施鼓励灭蝗,并可以用蝗虫冲抵赋税。于是人们竞相捕蝗,但在白居易看来抓了一个虫子又来了一百个虫子,根本不顶事,人力怎么能战胜天灾呢?
捕蝗在后世看来是行之有效的对付蝗灾的方法,以后的朝代很多地方官也采取类似的方法,却受到了称赞。那难道白居易就像今天网上的喷子一样吗,只知道批评别人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经历和对蝗灾这件事的认识。
兵灾、蝗灾交替的少年时代
白居易出生在公元772年,《捕蝗》诗中提到的兴元这个年号其实只用了一年,就是公元784年,这一年白居易只有12岁。而诗中提到的兵灾其实从兴元元年前三年的建中二年就开始了,先是地方的节度使和部下之间的内斗,白居易的父白季庚就因为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拒李纳有功,被授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少年时光。
此后地方节度使之间互相攻伐开始,而朝廷趁机消弱藩镇的举动,反而促使地方的节度使联合起来反抗朝廷,于是从李希烈、朱泚到李怀光相继反叛朝廷,都城长安被攻陷,天子出逃。直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各地战乱才逐渐平息下来。如果算上在此之前的安史之乱,那么白居易从童年一直到少年一直生活在兵荒马乱之中。
那为什么只提到兴元这个用了一年的年号呢,因为从这一年开始,连续发生了两年的蝗灾。据《旧唐书》记载兴元元年:是秋,螟蝗蔽野,草木无遗。朝廷下诏,赈济饥荒:诏宋亳、淄青、泽潞、河东、恆冀、幽、易定、魏博等八节度,螟蝗为害,蒸民饥馑,每节度赐米五万石,河阳、东畿各赐三万石,所司般运,于楚州分付。
第二年改元贞元元年,正月里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出奇的冷,饥民被冻死无数。到了四月又开始闹蝗灾:
夏四月……时关东大饥,赋调不入,由是国用益窘。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五月癸卯,分命朝臣祷群神以祈雨。蝗自海而至,飞蔽天,每下则草木及畜毛无复孑遗。谷价腾踊。
连续两年的蝗灾几乎波及到了当时全国的粮食主产区,朝廷也无力赈灾,造成了大面积的饥荒。白居易所在的宿州也不例外,兵荒马乱惊恐加之蝗灾带来的饥饿,给白居易留下了惨痛记忆。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指出: "夫兵乱岁饥,乃贞元当时人民最怵目惊心之事。乐天于此,既余悸尚存,故追述时,下笔犹有隐痛。"可谓一语中的!
对蝗灾认识的不足
除了惨痛的记忆,还有认识的不足以至于白居易认为蝗虫来源于兵灾带来的邪气。
自汉朝以来,董仲舒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感应思想,他利用用五行学说说明了灾异产生,人的行为会破坏天的秩序而导致灾异,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董仲舒还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包融中,如果人之气邪乱乖谬,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天地之序即乱,灾异乃出。
董仲舒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成了唐代知识分子解释与推占灾害的理论工具,普遍认为蝗虫作为天灾,其根源为政德有失。
如前文所言,兵乱蝗灾交替发生,到底是兵乱引发蝗灾还是蝗灾引发兵灾,诗人其实也傻傻分不清,只是依照天人感应学说应该是兵乱引发蝗灾。
因此,诗中白居易认为兴元兵乱有伤阴阳,使邪气作而蝗虫生,蝗灾的发生乃上天对政道之失的谴告,人力难除天灾,故统治者只有行"善政"才能"驱蝗"也就不足为怪了。
诗的题注写着"刺长吏也",但是仅从诗中的描述,似乎看不出长吏做的有什么不对,蝗灾来了,才是扑灭蝗灾是当务之急!
其实唐代统治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着捕蝗与放蝗之争,史载玄宗时,宰相姚崇根据"蝗既解飞,夜必赴火"的特性,采取"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的方法,组织人力进行大规模灭蝗,收效颇著。但姚崇灭蝗却受到朝中大臣非议,"皆以驱蝗为不便"。
当时人们的思想普遍如此,白居易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时政的讽刺
唐德宗登基后收罢兵权、清明节俭、严禁宦官当政,颇有中兴迹象,但是不几年就发生了变乱,变乱之后,李适开始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其中间税相当于存量房产税,只要有房子就得交税,因百姓反对不得不中止。
这一点在他的《杜陵叟》中有更深刻的表现:"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酷吏"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到最后即使朝廷下旨免除税负,也已经是"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饿殍遍野,朝廷却没有赈济,所以他才在后面提到了文皇也就是唐太宗。
对良政的期待
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不再,大唐只剩下空架子,像杜甫这样见过盛唐气象的人还可以吹吹牛皮说百余年来没有什么灾害,回忆一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对出生于中唐,没有盛唐气象的白居易来说,只有对良政的憧憬,期待盛唐气象再现。所以诗中说"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固然又是受天人感应影响,但是如果政治清明,兴修水利,重农兴稼,抵御灾害能力较强,即使偶然遇上自然灾害,也不致于出现重灾。
最后他还引用了唐太宗李世民吞蝗的典故,说明良政是可以抵御蝗灾的:"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殊不知李世民吞蝗后蝗灾并没有消失,史书上记载的蝗不为害是因为强大国力的支撑,国家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赈济,才使百姓感觉到蝗灾没有那么厉害。这或许就是诗人说的良政吧!
总之,从《捕蝗》诗可以看出唐德宗兴元、贞元年间蝗灾肆虐场景,但河南府长吏有作为的扑灭蝗虫,反被白居易讽刺,白居易作为了解民间疾苦的高级知识分子,尚且如此,足以说明说明唐人对待蝗灾认识还很落后,很难做出积极应对。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