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不该早死 大明,不该早亡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3
手机版

  原创

  乡湾

  暮萍滢暄

  2022-01-03 21:16

  收录于话题

  #崇祯

  1个

  #明朝

  2个

  作者:田振建

  性格决定命运,不唯人若此,在一个极权国家,苍生福祉,社稷国祚,当权者性格系之自不待言。中国有句老话:皇上没福民遭难,是之谓也。崇祯皇位来自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朱由校不理朝政,天天在后宫叮叮当当做木匠活,没有子嗣,临死前突然把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这就是崇祯皇帝。崇祯16岁登基,有小聪明而无大格局,徒虚名而实受祸,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当婊子立牌坊,死要面子活受罪,既没有菩萨心肠,更没有霹雳手段。中国历史在他这里拐了一个大弯,纵然历史规律不容置辩,但其性格缺陷导致明朝过早地灭亡是显而易见的。

  一 耻于讲和

  后金女真人长期游猎不事稼穑居无定所,生活必需品粮食布匹全靠掠夺或者抢掠汉人为奴,强迫耕种。

  明清战争在个人层面可以说是皇太极同崇祯两个人的博弈,因为他们上位和死亡的时间大体相当。皇太极1626年继成后金汗位,1643年死亡;朱由检1627年继成皇帝位,1644年死亡。

  经过多年的战争,皇太极发现,打仗不如互市贸易,互市贸易不如明朝输地赔款年年供养。那时候,还没有全面入主中原建国封邦的宏伟构想,只是蛮酋部落的温饱而已。明清初期战争,无论胜负,皇太极十多次主动同明朝讲和,但是明朝上自君主下至臣工,惮于宋朝的“靖康之耻”,谁也不愿落得卖国的骂名。特别是袁崇焕被杀后,私下义和成了一条重罪。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张献忠攻占襄阳,李自成占领洛阳,他采纳举人李岩的建议,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饥饿农民数十万参加起义军。明朝南北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一些看清时势的大臣建议和谈安抚后金,腾出手来剿灭内乱。崇祯皇帝色厉内荏,一派豪气断然否决:“胆敢言和者,斩”。就像一个虚弱垂死的病人突然诈尸坐起,干吼了一嗓子,又扑通一下倒地,众臣再无敢言者。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明清“松锦大会战”如火如荼,明朝统帅洪承畴被困在松山城内,冬季大雪,双方运输粮草兵员极其困难,皇太极再次派人同明军和谈。兵部尚书陈新甲鼓足勇气奉劝崇祯同清军坐下来和谈,然而这位皇帝仍然端着空虚的架子,怒斥陈新甲,“切责良久”。以天朝上国自居,玩弄词藻以壮国威,对皇太极极尽蔑视羞辱不屑一顾,结果城破帅降,洪承畴归顺了皇太极。洪承畴进士出身,接替被杀的袁崇焕任冀辽督师,他先跟起义军作战,后同清军博弈,扔掉文人士子的节操降清是看透了大明的即将灭亡。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张献忠霍乱中原,皇太极啸马山海关,明大厦倾覆在即,崇祯这才慌了手脚,他想和谈,但碍于龙颜之尊,言不轻诺,就征求内阁首辅周延儒的意见,想借他之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这位宰相深知皇帝首鼠两端不肯为大臣担责的秉性,故意装聋作哑,闭着眼一言不发。皇帝只好私下让陈新甲派人秘密同清军和谈,前提是:绝对保密!

  皇太极对明提出的和谈相当重视,马上下令前线停战,派大臣出城三十里迎接,高规格接待明朝使者。皇太极明确表示,大清征服的土地已经足够大,足够统治,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痛苦,他不想继续打仗,也没有入住中原的打算。他开出的条件军事上维持现状,经济上要求通过互市占些小便宜,政治上,只要明朝同意讲和,他宁愿去掉皇帝称号,自己为属国称臣,尊明朝为上国。他在给崇祯的长信中,态度诚恳,隐含着大明如果真心讲和,他还能退步。至此,双方立场已经很接近,如果就此达成和解,大明会马上从腹背受敌的困窘中解脱出来,全力对付农民起义军,此后的中国历史将会改写。也该大明将亡,偏偏这个时候,大明朝野接连发生了几件怪事,明最后的喘息机会永远的丧失!

  正当双方密议条款具体事项,和谈的消息传到北京,那帮子清谈误国的酸腐文人满怀一腔热血,炸开了锅:“堂堂天朝,何至于讲和输款?”内阁大学士谢升对此予以反驳:和谈是皇上定的,大家就不要多说了。皇帝太爱耍小聪明,才导致江山到了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句话可捅了大漏子,那些主战的监察言官,纷纷弹劾谢升对此“诽谤君父”“大不道”。皇帝大怒,将谢升撤职。

  在主战派的喧闹中,陈新甲秘密派出去的和谈使臣回来了,交给他一分和谈的清样。陈新甲阅后随手放在桌子上,他的仆人以为这是朝报,就安排人拿走传抄。这下引起轩然大波,那些士大夫的爱国热情再次被点燃,空前高涨,纷纷上书谴责和谈卖国,要求对投降派严加惩处!在这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崇祯皇帝治国乏术的平庸无能和卑鄙下流失于担当的人格缺陷暴露的淋漓尽致!他坚决否认密令和谈,下旨严斥陈新甲,责令悔过自新。陈新甲拒不认错,称一切都按皇帝的意思办事,就是不肯给皇上背锅。崇祯急火攻心,以私自义和的罪名处死了陈新甲。

  经过几番这样的瞎折腾,和谈自然是无疾而终。当年十月,皇太极第五次派遣军队讨伐明朝。崇祯十六年,皇太极去世,崇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多尔衮,大明帝国再也没有机会自救了。

  

  二 拒绝迁都

  崇祯十六年三月,多尔衮的清军第五次打进关内,一天内攻克二十六座城池,并且在山东莒县驻兵牧马一月之久。闲庭信步,就像出入自己的家一样随便。李自成在河南湖北山西陕西势力逐渐坐大,兵锋直抵北京。张献忠沿长江西进占领四川。全国来看,只有江浙一带稍微安宁。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把南京作为留守首都,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官员配置齐全,这个时候还有重兵把守。

  一个叫李明睿的官员,直接建议崇祯:值此天下汹汹之际,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迁都,回到大明开创祖业的南京去。其实,崇祯早有此意,为此他在天津海边准备了二百艘海船,一千名精兵,随时准备启航扬帆直下南京。但他毫无立场的性格又开始作祟闹鬼,他害怕臣民说他软弱,他告诉李明睿:此事干系重大,务必保密,否则你的罪过不小。

  崇祯有个周皇后,是个稳重聪慧的女子,熟读经书,史书记载,凡是见过她的人皆“瞑眩不自持”,是个貌美的女人。她曾经委婉的对崇祯说:“我们在南京不是还有一个家吗?”。崇祯紧张的问:你什么意思?你听谁说的迁都?吓得周皇后再不敢吱声。

  随着李自成日益迫近北京城,李明睿索性公开上书迁都,皇帝犹豫不决。左都御史李邦华退一步,建议皇帝留在北京,太子去南京监国。皇帝还是犹豫不决。史书记载,崇祯“拿着奏疏,绕殿徘徊,一边读,一边叹气”。恰在此时,出了一个“精忠爱国”的大臣叫光时亭,他慷慨激昂,上书弹劾李明睿。如此一来,我们的崇祯大帝又犹豫了,一反私下主张,在朝堂上

  朗朗宣言:“国君死社稷,正也,我下定决心了。”

  城破,起义军汹涌闯入北京城。

  农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公元1644年4月25号,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爬上了煤山。

  崇祯 站在煤山上,俯瞰紫禁城,他看到了什么?他是否看到了天津港的二百艘海船,是否看到了南京城翘首以待的守军和官员?他只看到了起义军漫天的旌旗。他只能走向那棵歪脖子树了。那里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

  跟随崇祯一起从死的还有太监王承恩,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等诸臣。而那个疯狂叫嚣的光时亭第一时间就投降了李自成。

  

  三 反思

  可以这样说,是崇祯皇帝的优柔寡断葬送了大明王朝。作为一个帝王,他缺少乾刚独断的魄力,作为一个平常人,他是一个背信弃义极度虚荣毫无良心不知廉耻的小人。他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名声,甚至让太监在他死后的脸上盖一块白布,因为他觉得丢了江山,无颜面对地下的烈祖烈宗。一个寻常人的死可以视为气节,一个皇帝的死,并且选择了如此令人不齿的死法——上吊,只能令人作呕!他这种人的最好归处就是那棵歪脖子槐树。

  崇祯一朝十七年,他起用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史称“崇祯五十相”,并且这五十个宰相中,他杀死了两个,成为了大明朝唯一一个杀死两个宰相的皇帝。其用人之狐疑不定,举止失措,可见一斑。大明这艘破船纵然强疮百孔,但尚不至于沉没,维修还可以远航,遇到这么一个混蛋舵手,结果玩了个底儿掉!!!

  两宋之后的大汉文明经过蒙元近一百年的蹂躏尚存筋骨,如果不是崇祯这样不自量力的穷折腾,大汉文明有可能在明朝再续香火并能发扬光大。后来满清入住中原,汉人后脑勺长出了一截猪尾巴,并且撅搭了二百六十年!汉文明也成了杂种。这一切,崇祯罪魁,其责天大!

  专制王朝政治统治缺乏纠偏机制,因为凡事当权者一个人说了算,其余官员都是应声虫,明哲保身。至于百姓,天下是皇上的,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那些貌似义愤填膺的主战派,也是隔岸观火,看皇帝的热闹,体弱用猛药,故意捧杀皇帝。他们在李自成破城后第一时间选择了投降,反观那些主和派或者自杀殉国,或者逃到江南继续抗清。专制政权倘若遇到一个“明君”,还能当个“舵手”带领这个国家前行发展,否则,摊到崇祯这样的混蛋,遭殃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王朝,一共493个皇帝,有几个是明君?

  举报/反馈

上一篇:银行“出问题”?有5家银行受到通报“批评”,暴露两个主要问题
下一篇:《山河令》导演再出新剧《四海重明》即将开机,定角成毅李一桐?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