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11《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至第五十二章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详细解读《道德经》49

  无我无为的世界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圣人:本文专指观道,体道,悟道,行道而明道的人,简称有道之人。

  无常心: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我心意。意为无我无为。

  德善:真正的善德。

  歙歙焉:和善憨厚的样子。

  浑其心:使百姓的心和善淳朴。浑:淳厚,质朴。

  注其耳目:比喻耳濡目染产生各种欲望。耳目:比喻感官上的诱惑。

  孩之:像孩子般淳朴。

  〈译文〉

  有道的圣人无我无为,没有自我私心,总是站在世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友善的人,友善的对待。不友善的人,也是友善的对待,这是真正的善德。诚信的人,以诚相待。不诚信的人,也以诚相待,这是真正的诚信之德。

  圣人生活在社会上,和和气气的,使大家相互间淳朴和谐。世人很迷念各种尘世诱惑,圣人总是引导他们保持孩子般的淳朴。

  〈解读〉

  本章主要是以有道的圣人在生活中以无我无为的态度与人相处的事为例,阐述修心为道在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方法。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修身正心而明道,明白了万物都是一体的,相互依存,相依为命,只能相互慈爱成全,不可相互对立伤害。所以,圣人坚守道心立身处世,生活在社会上,无我无为,平等、公正、包容、慈爱,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自私自利固执己见,总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不明道的人,不明白无我本心,生活在自我意识里,用自我分别心认识世界,符合我的,我喜欢的,就认为是对的、美的、善的等等,于是去追,去争,去贪。不符合我的,我不喜欢的,就认为是错的、丑的、恶的等等,于是排斥,厌恶,打击。对我好的人,认定为善人,对我不好的,认定为恶人。对我不诚信的,认定为不诚信的人。于是,对自我认定的不善人,不诚信的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变本加厉,不知退,不肯让,得理不饶人,由此,自我的人生尖酸刻薄,纷扰不断,生活百般不顺,社会争斗不止,眼中的世界越来越丑恶。

  圣人无我无为,没有自我分别心,平等、包容、慈爱对待每一个人,用真正的善德和诚信之德让世界充满爱。对不善者,不信者,不对抗、不树敌,更不以牙还牙。而是理解、包容、接纳与帮助。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内观内省,内修其心,严于律已,永远做好自己,不受他人干扰而变质。面对不善者,不信者,自己的善德信德不改。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天道的运行以“无”发挥大用,无为是人生的大用。不明道的人,体悟不到生命无、无我的本质,颠倒认知,产生了自我,自我则私心私欲而有为。世人耳闻目染,受尘世的诱惑,常常执着于各种欲望的追逐,不知足,贪得无厌,社会因此纷争混乱,所以圣人生活在社会上,和和气气的,以无我无为的态度与人相处。总是引导人们保持孩子般的淳朴,返璞归真,见素抱扑,回归无我本心,使社会和谐太平。

  生活中,以无我无为的态度与人相处,对待每一个人平等、公正、包容、慈爱,谦虚,恭敬,处下。则生活无是非纷扰,人生平安、和谐、安心自在,亲人更亲,邻里和善,社会温暖,自己的世界越来越美好。

  自我有为的世界

  (注:

  详细解读《道德经》50

  自我动之死地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陵行不避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徒:同一类。

  十有三:十分之三。

  动之死地:因为养生过度而死亡。动:指养护身体和经营人生的行为。之:往。死地:死亡之地。

  生生之厚:养护身体和经营人生的行为过度了。

  盖闻:听说。

  摄生:养护身体,经营人生。

  陵行:山上行走。陵:丘陵。

  避:躲开。

  兕(sì):犀牛。

  入军:到军队里。

  被:同“披”,穿着。

  甲兵:铠甲。

  〈译文〉

  从出生到死亡,大概寿终正寝的人约有十分之三,中途意外夭亡的人约有十分之三,活得好好的却因为养生而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养生做得太过了。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山上行走不用躲避犀牛、猛虎,到军中参战不用穿铠甲。犀牛没有地方投角,猛虎没有地方落爪,兵器没有地方下刀。什么原因呢?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没有死地。

  〈解读〉

  本章主要是以日常养生为例,阐述修心为道做到无我无为的意义,无为则人生无死地。

  不明道的人,不明白无我本心,生活在自我意识里,用私我小我运作人生,受外物的诱惑,产生了满足于“我”的私心私欲,虚荣心,名利心,贪欲心愈演愈烈,不知足,贪得无厌。

  因不知足而“生生之厚”,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贪求不止,有的人保健品、药品不离口,练神功魔法走火入魔,过度保养导致伤身丧身。有的人为虚名、功利、享乐心力交瘁,胡作非为步入凶险,过度经营人生导致伤身丧身。那些自以为是,斤斤计较,钩心斗角,争名夺利,损人利己,不知足,贪得无厌等等自我行为都是“动之死地”。

  明道的人,明白万物与道是同源同根同性,同一个整体,根本本性都是无,本心是无我,天人合一。道依靠无,常无为而无不为,生养万物,产生了天地大用。无为是人生的大用。所以,明道的人,生活中处无为之事,知足知止。对待养生做到“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身心内外调和。不会去“生生之厚”,所以,不会“动之死地”。

  不明道的人,有了自我分别心,会用自我的标准把完整的、天人合一的同一世界划分割裂开,符合我的,我喜欢的,就认为是对的、美的、善的,……,于是去追,去争,去贪。不符合我的,我不喜欢的,就认为是错的、丑的、恶的,……,于是排斥,憎恨,打击。把自我的世界圈起来,画地为牢,圈内就是自己的团体,圈外就是被排斥的世界。圈圈的界线就是纷争、伤害、冲突的导火索,圈外就是自己的“死地”。

  明道的人,没有自我,没有分别心,没有圈圈和界线。无我无为,平等、公正、包容、慈爱,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生活的世界没有纷争冲突,没有敌人,“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走到哪儿都不会遇到世人所认为的“不善者”,“不信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因为没有分别心,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去伤害他,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理由。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明道的人,无我无为立身处世,知足知止,不贪得无厌,不损人利己,为而不争,所以,人生无祸无咎,“无死地”。

  无为无死地

  (注:)

  详细解读《道德经》51

  红尘不染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生:产生,创生。

  德:道呈现出来的玄德。

  畜:饲养。

  物形之:有了物的形状。

  势成之:有了生存的环境。势:形势,环境。

  尊:敬重。

  贵:珍贵。

  莫之命:没有谁命令。

  自然:本来如此,天命本性。

  长:生长。

  育:发育。

  亭:本义驿亭,形容成熟独立。

  毒:本义毒草滋生,形容繁荣。

  养:抚育,修炼,教养。

  覆:本义翻转。引申义保护,庇护。

  有:占有。

  为(wéi):做,作为。

  恃:依赖。

  宰:主宰,控制。

  玄德:深厚的德行。特指道呈现出来的德。玄:深,厚。

  〈译文〉

  道创生万物,道之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有了各自的形状,给万物营造生存的环境。所以,万物没有不敬重道并且珍贵德的。

  道被敬重,德被珍贵,并不是谁的指使,一直是道的本性使然。

  所以,道创生万物,道之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繁荣,受到教养,得到护佑。可是,道创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成就了万物却不去依恃,长养了万物却不去主宰,这就是道的深厚德行。

  〈解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日常生活中修心为道尊道贵德,效法道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意义。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方能获得被敬重被珍贵的人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产生了万物,又用德养育万物,是万物的总源头。所以,万物知恩感恩,尊道而贯德。而且,道使万物有了各自的形状,给万物营造生存的环境,因此,形成和决定了万物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所以万物只有尊道贵德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天之道。否则就是背道而行,背道而行必定受到天道的惩罚而消亡。“养之覆之”,道教养万物,就是用天道惩罚万物,道保护万物,就是用天道护佑万物。

  “物形之,势成之”,道形成和决定了万物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所以,万物都有了各自独特的形状和特有的存在状态,天地之间万物千姿万态,都是道之子,是完全平等的,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的,万物齐一。世人所有的优越感,轻悔,蔑视,自大,恃强凌弱,都是背道行为。自以为比别人高人一等,只是在制造“死地”。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被敬重,德被珍贵,是道的根本本性决定的。道的本体是无,根本本性是无,道心是无我,“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呈现出来的玄德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自然本性。

  道坚守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本性,所以,道被敬重,德被珍贵。天地万物坚守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本性,所以,尊道贵德。不坚守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本性,就是背道而驰,就会受到天道的惩罚。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生养爱护自己的孩子,不讲任何条件,不计任何得失,不图任何回报,不辞任何辛劳,没有任何私心,没有任何怨气,默默耕耘,默默奉献,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德。

  道依靠无,“常无为而无不为”,生养了万物,产生了天地大用。道,万物,人,同源同根同性同心,天人合一,天性就是人性,人性是天性的表现。所以,人也只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这就是天之道。

  天道的运行和人类的历史事实证明,人生存在的意义和最大价值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创造辉煌人生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民族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舍生取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劳模精神,都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日常具体呈现。

  只可惜,世人受到世俗诱惑染污,迷失了无我本心,颠倒认知,迷执于自我,以为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人生就围绕“我”忙忙碌碌的,虚荣,名利,贪得无厌,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损人利己,一叶障目,困顿于私我小我,失去了广阔的世界,到头来一场空,反而带来自身的痛苦和世界的危害,形成了悄无声息的渺小庸碌人生。自我意识是后天的社会经验形成的,不是人的自然本性。

  《道德经》的中心主旨就是指引世人“尊道而贵德”。

  尊道,就是明白道是万物的总源头,道,万物,人,同源,同根,同心,同性,天人合一,人的本心就是道心。道依靠无,常无为而无不为,生养万物,产生了天地大用。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人生的大用,这就是天之道。

  贵德,就是效法道之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以此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创造出人生的最大价值。

  尊道贵德是人的固有本质属性决定的,“莫之命而常自然”。世人之所以不能尊道贵德,是因为自然本性迷失,用自我,私我小我控制人生。修心为道,就是要去染还净,回归本性。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将自我行为一个个的损掉,直至破除自我,达到无我,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如此,就是保持了人的自然本性,方能获得被敬重被珍贵的人生。

  尊道贵德

  (注:

  详细解读《道德经》52

  众缘和合,知恩感恩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注释〉

  始:起头,最初。

  天下母:万物之母。引申为总源头,代指道。

  复:往复,反回。

  守:坚持,保持。

  没身不殆:终身没有危险。没身:终身。没(mò):终结。殆(dài):危险。

  兑:口。兑、门,泛指人的五官。

  勤:劳累,劳苦。

  济其事:增加欲望的诱惑。济:增加。事:代指各种世间诱惑。

  救:挽救。

  见:看到。

  明:明了,明白。

  遗:留下。

  殃:祸害。

  袭常:沿袭了道的特征。意为明道得道,与道合一。袭:沿袭,继承。常:恒常不变的,固定的,代指“道”。

  〈译文〉

  天地万物有个总源头,称之为道。明白了道,就知道了万物的来源。知道了万物的来源,坚守道心与道合一,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堵住贪欲之口,关闭贪念之门,终身都不会烦苦。

  敞开贪念之门,增添世俗诱惑,终身都无可救药。

  甘当无名小卒称为明白人,能坚守柔弱称为强者。

  应用道的光芒,又能够体悟和效法“光芒”背后的德,就不会给自身留下灾祸,这就是悟道明道,与道合一的方法。

  〈解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日常生活中观道,体道,悟道,行道而明道,与道合一的方法和意义。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言有宗,事有君。任何事物,任何事理都是有源头的。天地万物也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称为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观”,是圣人老子认识、探求天地万物真理实相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何认识道进而效法道?不是从语言文字上去推敲琢磨,不是在头恼中逻辑推理,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观”天地万物,读懂大自然无字天书,依此明白道,明白生命真相。

  道,是圣人老子通过“观”而发现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逐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证明了圣人老子的发现是客观科学的。

  从“无”的角度,老子观察到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天人合一。从“有”的角度,老子观察到道的运动特征以及道呈现出来的玄德。

  明白了道,就明白了万物是怎么来的,将归向何处,由此就能够从真理的、科学的层面明白“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样就能够真正了悟生死大事,超脱生死,与道合一,与天地融为一体。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好比母与子的关系。道像慈爱的母亲生养自己的孩子,展现出无我无为玄德。孩子应该像孝敬父母一样尊道贵德,做到无我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找到了道,明白了万物的总源头和特征,而后坚守道心立身天下,终身都不会有危险。这就是修心为道,观道,体道,悟道,行道而明道,与道合一的方法和意义。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门,泛指眼,耳,鼻,舌,身这些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信息通道。“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行道,需要时刻警惕被世俗诱惑而误入歧途。滚滚红尘弥漫着“五色,五音,五味”等等迷失心性的诱惑。明道的人,明白无、无我的人生本质,堵住、关闭了这些世俗诱惑之门,坚守道心立身天下,无我无为,平等,公正,包容,慈爱,为而不争。所以,人生安、平、太,终身没有烦苦,坦坦荡荡,明明白白过一生。

  不明道的人,迷失于自我意识,不能堵住、关闭这些世俗诱惑之门。虚荣,名利,逞强,斤斤计较,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损人利己,不知足,贪得无厌。困顿于私我小我,心力交瘁,纷争烦苦,糊里糊涂一辈子。

  修心为道,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做到坚定、坚决、彻底的塞兑闭门,尊道贵德,则终身无忧。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行道的精要是什么呢?就是“见小”,“守柔”。道生养万物,依靠无,产生了天地大用。并且不彰显,不炫耀,不居功,默默无闻,像个无名小卒。但是,天下莫能臣,可名为大。能够效法道,默默无闻奉献付出,甘当无名小卒,就是明白了道的人。

  明白了道的人,了悟生命真相,明白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大道特征,体悟到柔弱胜刚强的天道法则,坚守道心,无我无为,生活中自觉做到坚守柔弱,就称得上真正的强者。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应用道的光芒,还要“复归其明”,体悟到光芒背后的德,并且效法德,在生活中践行德。这就是读懂大自然无字天书的方法,是找到隐藏在书本文字背后的道而后坚守道心的方法。比如,太阳普照大地,给我们光明温暖,供我们能量,我们才能够生存,发展,成就。沐浴着阳光温暖,要知恩感恩,体悟到太阳不讲条件,不计回报,不谋功名,平等公正,默默的牺牲奉献,“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无我无为大德。不要认为阳光温暖是自己的本领得到的,是自己了不起,是自己的厉害。要感恩太阳的恩赐,常怀感恩知恩之心。

  人生最大的恶,就是不知感恩。反而认为自己很厉害,自以为是。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千万因缘的助力。一个人的台上聚光,是台下无数人的付出。不知感恩,就会自我傲慢。

  “复归其明”,知恩感恩。破除自我,对天地万物常怀知恩感恩之心,才会知恩图报,就不会给自身留下灾祸。这就是永远保持与道合一的方法。

  知恩图报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媒体:揭秘与副国级官员同坐主席台的基层代表
下一篇:阴阳师手游红叶的羁绊10层攻略 红叶副本10层平民阵容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