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杨炯《从军行》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烽火传到了西京长安,壮士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龙城。大雪弥漫,天空黯淡,军旗也褪了色彩;狂风吹起,风声夹杂着隆隆的战鼓声。我宁可做一名百夫长去冲锋陷阵,也不愿意手握笔墨做个书生。

  

  【赏析】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内容多为从军征战之事。在唐高宗时期,边境不时有突厥和吐蕃前来侵扰,一些士子渴望从军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本篇就是写一个怀有报国热情的读书人弃笔从戎、投军边塞、参加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述了人物的气概和豪情。

  全诗极为洗练,抓住几个有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并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用短短的四十个字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及闻警、从军、征战的全过程一一铺于纸上,大有一气呵成之势,笔力十分雄健。

  整首诗语言极其凝练形象,富有力感,结构紧凑,画面感强,从一个典型场景转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画面跳跃却衔接得当,又能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此诗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而其中传递出来的传统士子的爱国豪情及大无畏的精神,同样值得今人学习。

  

  【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杨炯,初唐著名诗人,华阴人,今属陕西,“初唐四杰”之一,因做过盈川县令,故后世称他为“杨盈川”。

  说起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那可真是绝佳的组合,唐朝文学史上最强阵容,有着完美的默契,更有着近乎相同的人生遭遇,让后世的人们唏嘘不已。

  说到他们的默契,那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所创作的诗文都革除了当时的靡靡之音,在诗歌的内容与艺术风格上都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己任,共同开启了一代新的文风。尽管他们自己并不以为然,并不彼此承认。

  至于共同的人生遭遇更是显而易见——人生都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甚至是折磨。

  《唐才子传》上说,杨炯于显庆六年举神童。即公元661年,这一年杨炯刚满十一周岁,虚岁十二。所以,后世许多学者都认为杨炯十二岁考的是“神童举”。

  所谓“神童举”也是一门考试,只不过考生的年龄比较小罢了。《新唐书·选举志》上规定:“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意思就是,若想参加神童科的考试,首先你得必须是十岁或者十岁以下的小朋友才行;那这考试都考哪些内容呢?三本书,五经中的任何一部,再加上《孝经》和《论语》,考试通过即可授官。

  这么说来,杨炯应该是在十岁那年应的“神童举”,也就是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而并非是十二岁,《唐才子传校笺》就是指这种说法。

  从此以后杨炯便有了“神童”的美誉,这实在是很了不起的。宋代的赵普凭借半部《论语》能平天下,而杨炯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已熟读整部《论语》了。

  

  当上神童之后的杨炯,先是待制弘文馆,后来又参加了朝廷的制举考试。结果,杨炯再次以他的高智商告诉我们,我杨炯就是比你们聪明。这一年为唐高宗上元三年,杨炯时年二十七岁。

  制举及第以后,杨炯被朝廷授予校书郎一职,兼崇玄馆学士。后来,皇太子因为爱惜人才,特地上表朝廷,要将那些青年才俊充入崇文馆。杨炯以其绝对的才情与声名光荣入选,成为一名崇文馆学士。这是一个八品官,比起九品的校书郎一职算是得到升迁了,杨炯时年三十三岁。

  小小年纪就有神童的美誉,入仕之后又一路升迁,加之自认为才华横溢,于是杨炯就飘飘然起来,动不动还讽刺挖苦别人,其中最著名的事例莫过于说那些朝官们是“驴”了:

  唐朝时的官员们都喜欢挺个大肚子,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在那里指手画脚。杨炯每每看到他们都很不爽,因为他觉得只有自己才有资格这样。于是,杨炯就发话了:“看这些个大臣们穿的,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麒麟楦’啊!”

  站在他旁边的人不懂便问:“怎么像是麒麟楦呢?”

  杨炯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过麒麟戏?那戏里的麒麟哪里是真麒麟,只不过是画个麒麟的样子,然后套在一头驴身上而已。”说完之后,好一阵哈哈大笑。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应该很明了了,可杨炯还觉得不过瘾,又补了一句:“别看这些个官员们穿着朱紫色的朝服,其实就像是那麒麟皮一样,等脱去了这一身皮,那就是一头驴。”

  此言一出,惹得那些官员们集体不爽,无不对杨炯这个刻薄的臭小子咬牙切齿。杨炯算是把满朝的大臣都给得罪了。

  这样嚣张的性格,最终导致杨炯仕途不顺。但与初唐四杰的其他三位相比,杨炯算是混得最好的了。那么,他的诗文是不是在这四人之中也是最好的呢?

  说起王、杨、卢、骆的座次排名,杨炯是很有想法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文人相轻我们是能够理解的,作为曾经的神童,后来的崇文馆学士,他瞧不上王勃是很正常的;那他为什么又说“愧在卢前”呢?想来是因为卢照邻比他大了十六岁。而王勃就不一样了,他可跟自己一般大。

  这首《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其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举报/反馈

上一篇:圣墟:楚风的来历有问题,其实他是个禁忌的弟子!原文早已提到!
下一篇:文明“星”推官巴特尔:赓续国粹文脉,赋能怀柔文明!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