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为重要了。

  珍惜精力,追求早点入“道”;

  早点入“道”,就是为了多积“德”;

  多积攒“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

  没有什么不能胜任,那就无法估量他能力的极限;

  无法估量他能力的极限,他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国家就可以长久不衰。

  国家长久不衰,就叫做根深蒂固,也是长久存在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

  事天:保养天性,养生的意思。啬:吝啬,吝惜,这里表示爱惜精力。

  治理百姓和保养身心 ,莫过于爱护自己的精力。

  夫唯啬,是谓早服;

  服:从事、奉行。指早做准备,或指趁早服从道。

  爱惜自己的精力,就是奉行早入“道"。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重视,多的意思。

  早入“道"就是为了多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克:胜任。

  多积“德”后,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或胜任的。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极:极限、尽头。

  没有不能胜任的,则无法知道其能力极限,无法知道极限,则可以治理天下。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母:本源、根本,这里指“道”。

  治理天下有根本之道,则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柢(dǐ):树木的根。视:生活。

  这就是所谓的根深蒂固,是长治久安之道。

  本章老子主要讲的是养生和修德,但本质上还是讲治国。“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得养好身心,并且奉行“道”的原则 ,不断积“德”。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早点入道就是为了多积攒德,多积攒德就能无往而不胜。“啬”就等于早服,早服就等于早积累,即早保持生命的精气神。这里的“积德”与一般口语的“积德”并不同。老子的“德”是自然虚静之德,是人的秉性或禀赋;人们常说的“德”是儒家之德,是指人的品德和素质。老子修德是减损的过程,孔子修德是积累的过程。但老子在这里又说了个“积德”,而且要“重积德”,这个“积”实际不是“积累、增加”的意思,而是“逐渐”的意思,是逐渐地去接近和还原人的本性之德,是一个逐步有序地回归的过程,也就是“啬”的过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回归到人最初的德性,也就返璞归真,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这种无往而不胜的能力,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因为这是来自“道”的力量,它是无边无际、绵绵不绝的。当人拥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这个“母”就是最原始的根源,就是“道”,而我们依据根源表达出来就是“啬”,“啬”是“道”在外在表达。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都要遵从“啬”的原则,即爱护自己的身心,要保持简单朴素,而不要搞得纷繁复杂。这样才“深根固柢”和“长生久视”,也就是长久不衰。

  本章老子的意思其实是一种简单朴素的人生哲学,告诫我们要遵循减法原则,去掉多余的欲望,不断修“德”,不断接近于人最初的本性,回归于“道”。当能做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时,就可以治理国家,且长治久安了。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今社会背景,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故弄玄虚、不搬弄是非,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文章:

  如何理解《道德经》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举报/反馈

上一篇:高开高走,《进化狂潮》热度持续不减,书虫热议
下一篇:东汉的太监是狐狸,晚唐的太监是老虎,而明朝的皇帝则是家犬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