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为何允许“九王夺嫡”的发生?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原标题:英明睿智的康熙皇帝,为何允许“九王夺嫡”的发生?

  康熙晚年发生的“九王夺嫡”事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亲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手段残忍、用计阴险,令人咋舌。康熙皇帝是被称为“千古一帝”,聪明睿智、英明伟大的一代帝王,怎么会允许“九王夺嫡”事件的发生呢?

  以康熙皇帝当时对政权的掌握,没有他的默许,皇子们是断然不敢阴谋阳谋、你来我往的。那么康熙皇帝为何默许呢?

  一、晚年疲惫、倦政消极,不想管

  康熙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噶尔丹。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对外频繁战争、拓展疆土,可谓是一代明主,彪炳史册。但是,康熙皇帝到了晚年似乎善心大发,推行仁政。上了年岁的康熙皇帝甚至有些昏聩,早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奋发图强、英勇果敢。似乎早年的矫枉过正和杀伐果断让康熙皇帝不愿过问朝政、纵容官员贪腐。面对儿子们的夺嫡,康熙皇帝自然是心力交瘁,面对贪官都不愿下手的仁慈老年人又怎么会舍得下手处理自己的亲儿子呢?无可奈何的康熙皇帝也只有放任儿子们的争夺,自己黯然神伤。

  二、优胜劣汰、强者胜出,不用管

  “九王夺嫡”虽然是康熙的九个儿子参与,但是却分为四党,那就是以皇长子胤褆为首的“大爷党”;皇三子胤祉为首的“三爷党”;皇太子为首的“太子党”;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皇八子为首的“八爷党”。

  四个党派各有支持拥护者,而且巧合的是每个党派的拥护者文武官员、京官外官皆有,也就是说,不管哪一党最后夺嫡成功,仅靠支持拥护的官员也能支撑朝政、开拓局面。况且,康熙的这九个儿子都是人中龙凤,实力相当,让康熙皇帝选择困难的传位问题上,“九王夺嫡”的出现似乎解决了他的麻烦。

  让皇子之间先行优胜劣汰,然后再做出选择。如果连皇子之间的争斗都赢不了的话,又怎么能驾驭群臣、君临天下呢?事实证明,康熙皇帝的做法是正确的。

  三、遏制大臣、解决弊端,不是不管

  上面已经说到,康熙晚年疲于管理朝政,对待官员贪腐也宽宏大量以致朝廷风气不正,怨言极大。面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难道真不知道吗?难道他真不愿意动手清理,重整朝纲吗?“九王夺嫡”的出现,让康熙皇帝看到了机会和希望,不用自己出手,后继之君会做的!

  “九王夺嫡”事件发生以后,朝廷的官员和外放官员纷纷站队,也就是说“九王夺嫡”几乎牵扯到了当时所有的官员。不管谁最后夺嫡成功,该如何对待那些不支持自己的政敌大臣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胤祉支持者陈梦雷,被雍正皇帝流放黑龙江,囚禁至死;八爷支持者揆叙、阿灵阿,雍正继位时已经死了,仍被雍正列数揆叙及阿灵阿罪状,追夺两人官职,去掉谥号。

  也就是说,康熙的后继之君会逐步清理这些因为攀附皇子而违法乱纪、祸乱朝纲的大臣。

  就算这类大臣牵扯甚广、人数众多,后继之君一时半会无法也不能全部除掉,因为牵扯新君夺嫡、被新君政敌拖累的大臣们也会惶惶不可终日,不能好好表现、勤勉为官,还会贪腐?还会懒政?

  康熙皇帝这一招虽然狠毒,但是却也高瞻远瞩、无可奈何!

  四、规划周密、心有所属,爱管不管

  从康熙五十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是“九王夺嫡”至为关键的十年,也是形式逐渐明朗的时期。当时,皇长子胤褆已经被削爵圈禁;皇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复立几无可能;皇八子胤禩失去圣心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三子胤祥支持皇四子胤禛。

  也就是说,这十年就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这两个一母同胞之间的争夺。

  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康熙皇帝再参与,只需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出手,便能决定乾坤。

  事实证明,康熙预感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将皇十四子胤禵封为大将军王外出征战,远离京城。为保皇位传承的万无一失,康熙皇帝派遣皇四子胤禛的心腹年羹尧负责后勤补给,“四爷党”主要人物隆科多负责京畿守卫。这样就算皇十四子胤禵手握大军,有造反之心,也会因为粮草的断给、京城的守护而放弃挣扎。

  可见,康熙对于后继之君的选择早已经胸有成竹,安排妥当,不必再费心过问“九王夺嫡”而让自己晚年不安、心力交瘁。

  你认为康熙晚年出现“九王夺嫡”是不是康熙皇帝有意为之?

  雍正胜出到底是不是康熙皇帝刻意安排?

  康熙皇帝最后封皇十四子大将军王,外出作战的真正目的何在?

  欢迎关注评论!

  责任编辑:

上一篇:逆天邪神:彩脂才是“仪式”的核心?天狼星神之力,启动!
下一篇:两年逆生长《率土之滨》居然在日本成了“第一三国手游”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