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继承“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哪个强?嫡长子制PK夺嫡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题记

  从大禹建立夏朝后,“家天下”就开始了,皇位的继承不再是禅让制,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也许自古就有“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说,父子、兄弟间有牢不可破的关系吧,把皇位传给儿子、兄弟靠谱!那么,古人是怎么看的呢?先不做评论,我们先看看夏、商、周的帝王们是怎么做的,来个数据说话——

  

  皇帝

  家天下开始后,帝位该传给谁

  根据《史记》记载,夏启驾崩后,其子太康继位;

  太康驾崩,其弟中康继位

  ;中康驾崩,其子帝相继位;帝相逝世,其子少康继位;少康驾崩,其子帝予继位。

  就这段而言,只有太康把帝位传给弟弟,其余都给了儿子。

  夏朝末代皇帝夏桀,他也是从他爹帝发那里接班的。

  可见,夏朝大多数传给儿子,是不是嫡长子,不得而知!个别的也有把皇位传位给弟弟的,比如太康传给中康。

  再看商朝,开国皇帝成汤死后,由于太子太丁早逝,

  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

  外丙继位三年后驾崩,外丙的弟弟中壬继位

  ;中壬在位四年后驾崩,太丁的儿子太甲继位。

  外丙、中壬,和他哥哥太丁一样,都是短命,中壬死后,帝位又回到太丁的儿子太甲手中。

  太甲死后,其子沃丁继位;

  沃丁死后,其弟太庚继位

  ;太庚死后,其子小甲继位;

  小甲死后,其弟雍己继位

  雍己死后,其弟太戊继位

  ;太戊死后,其子中丁继位;

  中丁死后,其弟外壬继位

  可见,商朝的继承比较随意,一会传给儿子,一会又传给弟弟。

  但是,商朝的末代皇帝商纣王,是个货真价实的嫡长子:

  辛(商纣王)是先王帝乙的小儿子

  ,帝乙的长子叫启,但由于母亲地位卑贱,不能接班;辛的母亲是正宫皇后,辛得以继位。由此可见,商朝末年就有了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又是什么东东?

  

  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这就是为什么辛(商纣王)成功继位;而他的哥哥启,不能继位的原因所在。再如,刘邦的长子叫刘肥,是刘邦和曹氏非婚内生子,只能算庶长子;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刘盈是嫡长子,才有资格被被立为太子,后来成了汉惠帝。

  我们知道,中国早在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夏朝之前,比如夏禹贵为黄帝的玄孙,可是夏禹的爹名叫鲧,是尧帝时代治理水患的总负责人,九年治水没有成果,被处罚。

  舜帝时代,大禹被提拔为治水总负责人,大禹吸收了父亲失败的经验,由堵变疏,奔波十三年,路过家门不敢进去探望,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治愈水患。鉴于大禹成功治水的卓越功勋,被舜推荐为自己的接班人。大禹死后,儿子启接班,家天下正式开始。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几乎就很少传位于弟弟了。如周武王驾崩,太子诵继位,就是周成王,这时候成王年幼,靠周公辅政;成王驾崩,太子钊康王接班;康王驾崩,其子瑕接班为昭王,周昭王爱巡视,在楚地被楚民用沉船喂鱼;昭王以后,儿子满继位为睦王。就列举的这段而言,清一色的都是儿子接班。

  血雨腥风的夺嫡,几多欢喜几多愁

  1.周幽王、伯服夺嫡

  

  周幽王与褒姒浮雕

  西周的末代皇帝周幽王,

  宠爱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

  ,由于爱屋及乌,就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把褒姒提拔为皇后,把伯服提拔为太子。

  这时候

  原太子宜臼的老爷申侯不干了,找来外援犬戎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褒姒是冷血美人,不爱笑),曾烽火戏诸侯,“狼来了”喊的多了就没有效力了;当犬戎打过来,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又在开玩笑,都没来救驾。最后周幽王被犬戎灭国,周幽王自己被杀,西周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掉的华夏政权。

  这次夺嫡事件,开创了流血夺嫡的先河。原太子老爷申侯成功地捍卫了宜臼的太子地位,周幽王被杀后,诸侯们拥立宜臼继位,即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迁都洛邑(洛阳),东周开始了。

  2.赵高、胡亥夺嫡

  

  赵高

  秦始皇时期,在众多皇子中,他更偏向长子扶苏,虽然他和扶苏的政见不同,他把扶苏安排在最信任的大将蒙恬身边,就是要让扶苏守卫边疆立功,磨练自己的品行,相当于“镀金”,提升政治资本。

  在秦始皇第五次巡视中,突然暴病,他马上发出诏令让扶苏接班。但诏令还没发出秦始皇就驾鹤西游了,赵高、李斯在利益熏心下,篡改遗诏,怂恿秦始皇少子胡亥夺嫡,就这样,不该当皇帝的胡亥当上了秦二世。

  赵高、李斯、胡亥的行为给后世帝王们上了一课,一定要早立太子,以防不测。

  3.隋文帝次子杨广夺嫡

  隋文帝从外甥手里夺得皇位建立隋朝。隋文帝吸取了陈后主亡国的教训,提倡节俭,打击贪污腐败,对自己的儿子也要求十分严格。

  太子杨勇是个很真实的人

  ,不善于矫饰,他喜欢讲排场,生活奢侈,隋文帝很不爽;

  次子杨广很狡猾

  ,摸透了老爸的脾气,平时艰苦朴素,谨小慎微,娇言饰行,还乘机屡进谗言,

  文帝于是废掉杨勇立杨广为太子

  文帝病重后,杨广的狐狸尾巴漏了出来,公然调戏文帝的陈妃,文帝后悔不已,紧急召见废太子杨勇。

  可是一切都晚了,

  杨广抢先杀掉文帝

  ,夺得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暴君隋炀帝,隋炀帝继位后,赐死杨勇。

  4.李世民夺嫡

  

  宣武门之变

  唐高祖立李建成为太子。

  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的功勋(从晋阳起兵到长安建国,功不可没)加深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

  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不和;齐王李元吉野心勃勃,盘算着借力打力,用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然后再除掉李建成嗣位。三方磨刀霍霍,机关算尽。最后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取得了帝位的继承权。

  结语

  家天下以来,究竟是该"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是摆着帝王面前的两个选项,总体而言选择"父死子继"的多,选择"兄终弟及"的少,商朝"兄终弟及"的不少,是个特例。

  西周以来,绝大多数选择"父死子继",而且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即使有个别的"兄终弟及",比如宋朝赵匡胤把政权交给弟弟赵光义或许是情非得已吧。

上一篇:酸梅汤也能“治病”,健脾消食还降脂,赶紧学起来
下一篇:熄灯号丨姜汁撞奶,妈妈的味道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