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把「后来」拍成电影,说的全是你的故事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从没参加过这么特别的点映——

  电影结束,片尾曲响起。

  全场观众自动拿起手机,打开闪光。点点微光划破黑暗,汇成一片星海。震撼,又温暖。

  就像身处一场盛大的演唱会,所有人唱着: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错过就不再

  ……”

  有人偷偷抹去泪痕,有人已经泪流满面。

  

  这是电影《后来的我们》的路演现场。

  作为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从主创到片名都自带话题,之前发布的一系列物料,更是光看画面就十足戳心。

  因此,在看片之前,院长已经给自己做足心理准备。

  然而……我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腺,一度在男女主角交汇的目光和隐忍的微笑中泪奔。

  并非故事太过煽情;相反,刘若英拍得足够克制。

  但偏偏正是那段简单的爱情故事,那些生活里随处可见的细节,那些莫可名状却分外扎心的细微情感……成为了触动回忆的机关,让你忍不住跟随角色心情摇摆,又忍不住想起自己的那些过往。

  你想到了「我们」,想到那些年的苦辣酸甜、告别和错过,又想到了「后来」……

  你笑了,或哭了。

  这就是《后来的我们》最“可怕”的地方——

  它能让你共情。

  

  歌手出身的刘若英,把精准的节奏感和优越的讲述能力带进了电影中。

  使得《后来的我们》和她那些经典情歌一样,乍看风平浪静,细品却处处是暗涌。

  那些难以言喻的共鸣贯穿故事始终——

  十年前,两个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在过年回家的绿皮火车上相遇。

  正当青春,都是微时。

  林见清(井柏然 饰)刚大学毕业,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好让家里人刮目相看。

  方小晓(周冬雨 饰)一没上过大学,二没什么手艺,凭着一点乐观和努力,在北京独自打拼。

  

  他们的根在家乡,但心都在北京。

  男孩要实现梦想,女孩想要北京的一套房。

  说出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很难。

  那些进一步退两步、到头来一无所获的经历,让年轻气盛里掺进了些许自卑。

  见清会当面豪言壮语:

  “我要在北京买八套房子,送你一套。”

  背后却连表白的勇气都无。

  两人住都住一起了,还只能以“哥们”自居。

  昏黄灯光下,空气中暧昧的气息愈发浓烈,年轻人压抑不住的小心思就像初熟的果实,又酸又甜。

  

  他们当然走到了一起,过程不算曲折。

  一起住隔断房,一起看日出,一起在午夜的出租车上吼出对未来的期许,一起在春节时回老家吃一顿难得的团圆饭……

  那段日子,纵使再辛苦,回想起来,肯定也还是色彩斑斓的吧?

  

  不是不快乐。

  只是,只有快乐是不够的。

  “蜜月期”的欢欣感退去,年轻的恋人必须面对现实的压力。

  小晓梦想中北京的那套房还遥遥无期,见清只能拼命工作,拼命赚钱,卯着劲儿向上爬。

  但现实却不是你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纵使嚼碎尊严,却可能只落得一身伤。

  我们真的能改变生活吗?还是,生活一直在改变我们?

  爱情中最伤人的错过,莫过于——

  “我真的已经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但我已经不是我原来的那个样子了。”

  

  十年之间,从相遇到相爱再到相弃,这段爱情中没有狗血的外界因素……

  什么都没有发生,谁的错都不是错,却偏偏就走不下去了。

  这才更叫人难过。

  后来的我们终于懂了,原来就是那些看起来无关痛痒的小事,在爱人的心上扎下细细密密的伤口,一点点腐蚀了爱情,也扼杀了曾经一起做梦的勇气。

  最终,那个说要“买八套房子,送你一套”的男孩,送你最多的是他的背影。

  

  见清和小晓的故事实在是简单,光是一个片名——「后来的我们」,就足以把故事说完。

  曾经是“我们”,后来是“我和你”。

  这样稀松平常的爱情,每一刻都会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上演。

  可正因为平凡,想拍得抓人,才最难。

  初执导筒的刘若英很聪明,她选择用一些标志性的时代符号和当下年轻人务必经历过的生活细节,来加深观众对剧情的共感。

  比如,10年前人山人海的春运盛况。人们累得像刚打完仗,但脸上多挂着善意的笑容。

  又比如,见清和小晓在深夜分食的那一碗泡面。

  分离时,她给他又留下了一半,只是他没听到那句“我走了”……

  这对北漂青年用十年时间画就了爱情弧线。弧线上的每一点,都藏着你我的故事。

  音乐一响,你便全都想起了。

  

  更让我惊喜的,是刘若英在这部电影里安插了另一段情感关系——见清和父亲(田壮壮 饰)的父子情。

  亲情部分着墨不多,但足够亮眼。

  用刘若英的话说就是:

  这部电影和其他青春片相比,最大的独特性在于“我们有‘爸爸’啊!”

  

  这话一点都没错——

  大部分国产爱情片,男女主角都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只有两个人在那儿爱来爱去,却极少谈及各自的家庭。

  就算有,往往也是作为“反派”出场,拱出个恶婆婆负责棒打鸳鸯……

  可在《后来的我们》中,奶茶将非常多的耐心和善意,都投诸在田壮壮饰演的“见清父亲”身上。

  这是一位传统中国父亲的本色出演。

  年迈的身体,迟缓的动作。从不轻易表达所谓的“爱”与“情绪”,却把对孩子的期待,轻轻揉进每次过年的一蔬一饭里……

  他的孤独是真的,执拗是真的,沉默也是真的。

  他心里一直念着见清,知道他在异地打拼不容易,自己又帮不上忙,又不好正面问孩子混得怎样,只好在电话里一次次旁敲侧击,靠着想象担忧挂虑。

  他总想着,见清一个人在外不容易,却忘了,自己也只有一个人。

  

  家里有台老电视,遥控板总是出问题。

  父亲打电话问见清该怎么办,见清总是不耐烦,教也不好好教,对他大小声。

  后来幸亏是小晓,除夕去家里时才耐着性子把他教会……

  是小晓比见清更孝顺,更关心老人吗?

  不见得。

  奶茶在采访中讲到,国人身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大部分人,对自己家人总是不太热情;却把最多的耐心与陪伴,都留给了别人的家人。

  父母是真“傻”,学不会“高科技”吗?

  他们活到这把年纪,需要孩子教他们如何“独立”吗?

  都不是。

  他们只是想找个借口,一个给孩子、给自己,彼此关心的借口而已。

  

  

  我们总说,父母不知道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

  但我们又何曾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呢?

  在那个成功学最盛行的年代,年轻人都想着“北上打拼,衣锦还乡”,以为光宗耀祖,以为赚大把的钱,就能完成父母的心愿,他们就会开心。

  只是太忙了,忙到不愿意多回头去看看,他们在灯下的轻声叹息,与日渐佝偻的身躯……

  就像之前出的海报上,有句slogan格外戳心:

  后来的我们,为什么只有过年才想到回家?

  

  影片看到后半段,院长又想起海报上这句话,眼泪唰就下来了……

  我们这个时代啊,真不缺描绘爱情的幻想悲喜剧。

  缺的,是用针织细腻的笔触记述人心变幻、世事流转的作品。

  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别讲太多大道理,只要它能传达某种滚烫的情感,能够让观众相信:

  是那些好的坏的爱情、友情、亲情,以及生活里让人快乐、痛苦、失望、振奋的那些细节,一点点塑造了我们,又成就了后来的我们。

  即使,“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我不能说《后来的我们》有多么完美。

  但它的确可以在120分钟时间里,让观众主动沦陷在一场完美的回忆杀之中。

  电影里的那些细节,似乎就是在演绎你生活中的点滴片刻,神奇又戳心。

  谁的生命中没有度过那样一段时光?

  情投意合,苦中作乐,从干柴烈火到相见两厌。

  曾经以为十年很长,后来才发现,不过白驹过隙。

  时间太强大,让我们可以慢慢治愈心口上的疤,甚至,微笑着拔去身上的刺。

  后来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吗?

  未必,但我们的确不可避免地一步一回头地长大了。

  还好有这样一部电影,宛如一场逝去人生的告别式。

  它给足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上一篇:网剧《别跑!太子妃》象山开机,少女快穿狂撩太子爷
下一篇:西行纪:帝释天为何黑化?上古三清的选择失误?一念成神一念为魔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