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制,和我们认为的并不一样,绝大多数人并不靠这个做官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开创了一个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朝的科举制和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不同,他们并不看出身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而是把才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隋朝的科举制是在两汉时的察举制上进行改良的,这个新的制度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总体素质。隋朝灭亡了,唐朝继承了科举制,并对科举制加以改良。不过唐朝虽然改良了科举制,但和后来的科举制完全不一样,也和我们心目中的科举制不是一回事。

  绝大多数人对科举制并不陌生,在大家的心目中,科举制就是国家设定一定的考试标准,从中择优录取,按照才学的高低之后授予一定的官职。确实,科举制就是根据才学的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但并不意味着考上了就一定会被授予官职。而录取的多少,和凭借什么录取都是国家决定的。隋朝刚创立科举制没多久就灭亡了,所以这个制度对于唐朝来说仍然是个新的制度。任何一个王朝在面临一个新制度的时候,都不能全面铺开。唐朝对这个新的制度可以说是非常谨慎。

  唐朝建立后,继续沿用隋朝的科举制,不过唐朝对科举制加以改善。比如唐朝规定参加考试的人不需要有人推荐,可以自行参加考试;考生要参加很多科目考试,以考试成绩决定优劣;考生必须定期参加考试,要通过全方位的考察,才能决定是否被录取。隋朝只是开了个头,唐朝把所有的框架都做好了。唐朝对这个新的制度接受和改良的非常快,在622年就把科举制的框架完全做出来了,之后就开始运行。可见,唐朝的统治者也认为这是个可以完好运行的制度。武则天时期,除了文举还开创了武举。习武之人也可以参加专门的武举以此来获取功名。

  框架打好了,唐朝开始试运营这个制度,这个试运营一下就试了几百年,而且进展得非常缓慢。我们先看一下文举。

  文举一般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种。两种考试的内容不同,录取的标准也不一样。唐朝的文举按照考试时间又分为常科、制科两种。所谓的常科就是定期举行的考试,而制科是皇帝自己临时举行的。不过制科是否举行,以及录取的标准都是皇帝自己决定的,看皇帝个人的爱好而已。这些看着和后来的科举差不多,不过在录取人数上,以及录取之后这些人的用途却完全不一样。

  唐朝花了这么大的心思做好了这套制度,在运行的时候录取的人数非常少好。进士科每次录取的人数最多不过二三十人,唐玄宗时期还出现过一个人都不录取。明经科最多也不过录取七八十人。就是说这文举每次录取的人数最多不过才一百人,少的时候二三十人也都算正常。试想一下,一个有几千万人口的大帝国,拥有无数的官员。而文举每次录取最多才百十来人,录取的人数根本跟不上官员的更换速度。这就说明,唐朝的官员绝大多数文官都不是靠科举制上来的。

  录取人数少只是唐朝科举制的一个特点,唐朝科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科举出身的人地位非常低。我们熟悉的诗佛王维,人家还出身世家大族,考中了状元,结果只是做太乐丞,相当于从八品。当时官制有九品十八级,王维的级别是第十六级。这说明即使你考中了,做官也只能做一些级别非常低的官。确实,唐朝对于科举出身的人并不重视,正常状况下,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科举出身的人都做不了大官。唐朝后期,80%以上的宰相都是进士科出身。可见,科举出身的人在唐朝还是很吃香的,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科举出身想要当宰相,除了有才学,还有就是出身比较好。真正能做到平民参加科举当上宰相的,真的比登天还难。

  说完文举,我们再看一下武举。武举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说的。武举虽然在武则天时期就出现了,但并不是常设的考试,没有形成惯例。武举的举行都是看皇帝个人的意愿,皇帝想开考才开考。而且考中武举的话,一般也都是基层的武官,并不会授予太大的官职。毕竟军人都是在战场上厮杀才能获取功名的,并不会因为你考试厉害就被授予太高的军权。

  看完这些我们就能发现,唐朝虽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很重视。可以说唐朝的科举主要是为选拔基层官员进行的,并不是用来选拔所有岗位的官职。换句话说,唐朝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没什么差别,选拔的都是最基层人员。这样看的话,唐朝中举的人地位和明清时期完全不能比。明清时中举的人有无数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很多特权,很多人一辈子都想考中。

  既然科举制不是唐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而唐朝的官制还能很好运行,这就说明唐朝还有其他的选官制度来保障官制的运行。这个制度就是门荫入仕。门荫入仕和世卿世禄制差不多,简单的说就是祖上有官职,后世的人也会被授予一定的官职,这主要是对这些人的关照。有时候,也会对这些人的门生或者推荐的人进行关照。唐朝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这个制度上来的。

  我们看这个制度的特点就能发现,有很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出身而忽略其他的方面。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制度有问题,而唐朝又一直实行这个制度,就说明这个制度一定有唐朝不能取消的原因。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些人在唐朝掌握很大的权力,对唐朝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和皇权对抗。一旦要是废除的话,可能会导致政局动荡,甚至王朝覆灭。唐朝的大权几乎都被这些人掌控了,而其中的代表就是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在北魏的时候出现的,他们最初是镇守边疆的一些人。后来这些人入关后,和关内的地主互相通婚,主将掌控地方的大权。北魏分裂的时候,这些人建立了西魏。在西魏时期,他们都是出将入相,不仅掌握军权,还掌控朝政。西魏、北周就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的。后来杨坚建立隋朝的时候,也就是有这些人的支持。李渊反对隋朝之所以能成功,也离不开这些人支持。况且李唐本来就是关陇集团的一分子。所以唐朝建立后,这些人继续掌握大权。当然,皇帝也削弱这些人的影响力,但很少有成功的。武则天时期,这些人的势力遭到打压,不过后来还是崛起了。唐朝末期的牛李之争,也有这些人的参与。可见,这些人的势力影响贯穿整个唐朝。

  现在看来,在唐朝想通过科举制做大官,真的比登天还难。即使再有学问,如果出身不好,也未必能坐上大官。可以说唐朝是真正的学得好不如生得好。科举制真正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从北宋开始的,想要考试做官,还是穿越到北宋以后的王朝比较靠谱。

  举报/反馈

上一篇:《雪中悍刀行》吴家九剑为何赴北莽?李淳罡说西剑东引什么意思?
下一篇: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回忆:与邓小平谈完钓鱼岛问题,我浑身瘫软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