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蓝玉奸污北元贵妃,为何朱元璋将其处死,斩杀全族两万人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世间安得双全法?多数的名臣武将在功成名就之后难得一个好的下场。有的功成身退,名留青史;有的功高震主,身首异处。

  “汉初三杰”是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下最可以体现出人生际遇的差异的人。张良、韩信和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皆是因为他们在反对暴秦、协助刘邦建立汉朝所表现出的杰出的智慧和谋略。

  

  张良,属于比较深谙人情世故的人,他清楚地知道,当一个人的功勋太大,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赏赐的时候,就只能赐之一死了。他在辅助汉高祖刘邦的过程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数次在危机之时出以良策,帮助刘邦转危为安,辅助其在楚汉之争中获得胜利、建立汉朝社稷。

  功成名就之时,他收敛锋芒,明白刘邦已不再需要谋臣,所幸他心中抱负已然实现,念及彭越、范蠡的悲惨结局,写下“功成应身退,盼与阿水归”的心愿,轻拂衣袂,携夫人开始游山玩水的生活,一段佳话至此传出,张良一家得以善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韩信一生的描述,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萧何。萧何是深得刘邦信任的谋士,帮助刘邦识别、留下人才,在战时稳定后方,在建国后制定律法,是“汉初三杰”中唯一得到善终的人。

  

  韩信的结局就较为惨烈了。与张良深谙人情世故相反,韩信更多的表现出孤高、骄傲。在人情世故方面,像一个赤子。在军事指挥上,倒是出人意料的表现出与他情商截然相反的一面。

  在指挥上,韩信精明缜密,屡献奇策,例如,暗度定秦,背水灭赵,四面楚歌……总是能计算到各种因素,将汉军打造成与楚军势均力敌的实力。在创作方面,还与张良协作,共同整理兵书,为后世贡献出《韩信兵法》这本遗世之作。

  

  大概是功高震主,尽管韩信并没有称帝的想法,仍架不住帝王内心的猜忌。刘邦不能容忍这位“国士无双”的才子,在架空了他的兵权之后,韩信的时代彻底落幕。

  这三位不同的结局令人唏嘘,归根来说,再大的功臣也挡不住帝王的猜忌。只是有的是无妄之灾,有的却是祸因已久。明朝的悍将蓝玉就是因为私德有亏、好大喜功,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导致了最后的惨烈结局。

  

  蓝玉可以说之所以没有获得更大的功绩,是因为出生太晚,有些“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他错过了朱元璋打天下的时代,所幸赶上了朱元璋稳天下的时代。

  

  元朝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漠北之地盘踞,三番两次的骚扰明朝边境,在明朝稳定之后,朱元璋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麻烦。三次的大军出境,终于在最后一次军官带来了捷报,这一次是蓝玉带来的。

  蓝玉初出茅庐,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依据天时、地利、人和,借助风沙的掩护,一举将躲在漠北腹地捕鱼儿海的元朝残余打得落花流水,元朝皇帝仓皇逃走,无数的王公贵族和金银家畜被明朝收入囊中。

  

  凯旋应该是一个喜大普奔的事情,蓝玉却在此期间犯下了两个让朱元璋难以容忍的错误。一是奸污元朝皇妃,让其不堪受辱,选择自杀;二是炮轰自家城门,嚣张跋扈。

  对于第一件事,在古代这种短兵相接、弱肉强食的时代,相较于蓝玉所创造功绩,属于胜利者的烧杀抢掠并不会引起当朝者太大的不满。只是蓝玉恰好违反了朱元璋实行的平和的民族政策,他的烧杀抢掠让蒙古人对明朝产生强大的不满和不信任,不利于其民族平等的政策的实行。

  

  其二,用自家的大炮打自家的门,就像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大逆不道。之所以没有被惩处,不过是他背后有朱标,让朱元璋忍下气愤,待百年后留给朱标一个相对较好的政治环境。可惜好景不长,朱标很快就因为感染风寒,离世了。种种罪行,让蓝玉获罪,累及全族。

  

  结语:蓝玉是一个难得的悍将,如果说韩信是遇人不淑,那么蓝玉就是咎由自取。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生身立命的基础,不爱生命,不爱惜羽毛,又如何能在浑浊的政治环境中长久的生存。

  举报/反馈

上一篇:如何解决,锂动力电池因机械碰撞,触发的热失控?
下一篇:沙盒游戏第一瓜落幕,和平共处才是未来大趋势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