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事相的根本,真妄皆在一念间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2-12-13
手机版

  每个人对世间万物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大多都是执着自己的理论,基本无有例外。

  

  譬如:有人说:“一只手有五个手指”;还有人说:“一只手有六个手指”。数了一下,他确实一只有六个手指,比别人多长了一个。自己明明有六个,若说五个怕别人取笑。所以,只好说六个。

  五个有道理,还是六个有道理呢?皆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人都没有妄语,在世俗习性分别智面前说的都是实话,没有违背正念之心。

  无论对任何事物怎么看、怎么分别,起心动念是清净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不要一味地只看表面现象,而是看他的心是否正,是否有正知正念在约束。

  

  一位大德说:“出发点不正讲出来的,就没有道理;出发点正,讲出来的就有道理。”也就是所谓的歪心讲歪理,正心讲正理。所以,理正不正不在于理,而在于心。

  做事也是一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反心自问。我这样对别人,别人反过来这样对我会怎样?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受到伤害?等等如是,你就会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慈悲。

  “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这句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很多人只是一点片面的认知,没有领悟其真正的般若妙义。

  

  一切有相虽然是虚妄,但不是什么都没有毕竟还是有个相呈现在世人面前。譬如:我们的身体、梦中的境相、飘渺的虚空等等。如是一切虽然不究竟,但皆有相可观。

  很多人执著空,把一切有相看成了虚妄的空。这就是一种偏见,不明了般若妙义的执着。其实,一切有相虽然是虚妄的,但是他的本性是自性空,这个空可生妙有。不是,人们执著的断灭空、虚妄空。

  这里的自性,就是“一切有相皆是虚妄”反观的般若妙义,即“一切无相皆是真如。”简单说,就是一切无相皆自具足真如自性。其实,有、无皆蕴藏很深的般若妙义。

  

  众生的本性是什么?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我们众生本具无形无相的真如自性。所以,有相的是虚妄假有,无相的是真如自性。觉知事相的根本,真妄皆在一念间。

  《楞严经》曰:“一真一切真”,很多人持有疑惑的态度,这种现象很正常,若没有疑惑就开悟了。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表面,没有觉悟其根本。

  此句的般若妙义,就是说一切众生、境相的本性,皆是本具的真如自性。一真法界一切真。

  我们的真心非真非假、非有非空,他会现真现假、现有现空。通教、别教认为空性是我;圆教认为这个我非空非有,空也是我现出来的。而且,空当下即是有,有当下即是空。

  

  如果,只从有相上来说就很难理解了,甚至难以置信。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怎么会真呢?所以,不要执著哪句话、哪一法,要学会圆融的觉悟一切。

  譬如:不但要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要觉知一真一切真。我们的相是虚妄的,但自性是真如。故真即是妄,妄即是真,圆融无碍一如之境。等等如是,一切万物也是如此,本性皆是真如自性,不要只看其表面,要懂得见性开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都可以提示我们开智慧。譬如:当他人初喊醒你的时候?听到人家叫你后:“嗯”?动了一下一个念,当下就是“一念业相无明”。

  

  这时候的境界已经产生了虚空的感觉,首先第一念感觉有一个空间了。阿赖耶识形成,真心和妄心已经和合在一起。

  举报/反馈

上一篇:招摇撞骗散谣言,前科累犯再进监!自称“疫情防控大队长”被刑拘
下一篇:《偏偏宠爱》宠文:神通广大的桀骜校霸VS外刚内柔的颓废少女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