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学院:砥砺创新 跑出应用型汽车人才自主培养“加速度”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6-28
手机版

  在F1标准赛道上,一辆辆方程式赛车风驰电掣般驶过,其中部分赛车由吉利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独立制作完成。从制动系统到悬架系统,从复杂动力系统到底盘装配,从结构美学到精细化程度较高的变速器安装,展示了汽车工程学院学生杰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2023年春季校园招聘会上,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被企业提前“抢订”,吉利学院汽车产业相关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达到98%,部分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

  近年来,随着传统汽车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转型升级,新产业格局对复合型汽车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吉利学院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改革,跑出应用型汽车人才自主培养“加速度”。

  “建圈强链”人才赋能 跑出专业集群“加速度”

  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2023年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可达103万人。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下,吉利学院坚持以数字化为引领,聚焦成渝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做强“数字化+”智能科技专业集群,做优“数字化+”经济管理专业集群,做特“数字化+”人文艺术体育专业集群;覆盖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研产销服”全产业链专业设置,成为四川省汽车类专业门类最全的高校之一。

  专业集群思维打破了人才培养单一学科的界限,在智能科技专业集群中,除了车辆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制造专业外,还融入了网路工程、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专业,通过专业整合、结构优化培养学科领域内“通才”,促进传统优势学科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新鲜血液,实现学科创新和突破,提升学科专业融合“加速度” 。

  “三环共振”相互赋能 跑出课程改革“加速度”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能力融合,课程是关键。吉利学院打破原有的“课程壁垒”,构建“大循环—小循环—专业圈”的三环共振、相互赋能、相互带动的课程体系。在复合型人才市场导向下,学校围绕学生通识能力、专项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与模块,依照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进阶规律,筑牢基础知识“底盘”,强化人机工程学、汽车制造工艺、汽车原理与构造等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骨架”,拓展汽车文化、设计、管理等人文素养“高度”。

  学校充分利用集团在产业、技术、人才领域的优势,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协同打造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目前,汽车工程学院已重点打造新工科创新工坊孵化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开放实验室(协同创新研发室)等开放实验室。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比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五分之二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有效解决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过剩,动手实践能力弱”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双师双聘人才融通 跑出师资队伍建设“加速度”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吉利学院在《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强校”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优秀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和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双百计划”“双聘”“双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任教师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开放多元的师资体系。

  汽车工程学院校企“人才融通”成效显著,学院通过“内培外引 双向流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企业标准、岗位任职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行业需求精准匹配,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协同育人。

  三年来,汽车工程学院共聘请了60余名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级工程师、管理人员、技术员作为“企业导师”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选拔40余名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校企携手共同开发行业前沿的课程和教材。“人才融通”推动汽车学院双师型教师比超过80%,校企共同培育4个“创新团队”、3个教学“创新平台”,联合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77项,共同编写行业培训教材7部,联合攻关科研项目21项,实用新型专利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技术升级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跑出校企合作“加速度”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代提高应用型本科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依托集团办校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龙泉驿政府、成都东部新区,以及吉利汽车、领克、极氪、沃尔沃、蜂巢能源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创新“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推行“揭榜挂帅”制,与企业共建支撑人才培养、高水平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一流科创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平台;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实施“成蝶计划”,推动校企“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岗位高匹配人才。汽车工程学院率先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之外,积极考取新能源(电动)汽车诊断维修技师培训认证、二手车鉴定评估师培训认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增强职场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共建新能源整车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将汽车数字化生产线搬到学校,搬到课堂,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跑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加速度”。

  以赛促学赛教融合 跑出创新人才培养“加速度”

  创新人才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吉利学院深知产业升级与迭代中,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深化赛教融合,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工作领导小组,不断优化学科竞赛工作机制,构建了智能科技类、汽车工程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创新创业类5类高水平学科竞赛集群,成立学科竞赛指导团队,为每项赛事配备总教练,推动竞赛培训过程体系化、内容普及化、作品成果化;设置高水平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完善和修订学科竞赛管理和奖励办法,鼓励师生踊跃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为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点,实现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入,课程高阶性与竞赛创新性同频共振,竞赛内容与科研成果融合、学赛融通、能力融合,以赛教融合开辟创新人才培养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一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吉利学院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产教融合、数字赋能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坚持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在产教融合上下功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担当服务国家、区域、行业发展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阙海宝 何琳 吴丽娟)

  举报/反馈

上一篇:努力且有能力,却得不到晋升?因为你没有搞懂这件事!
下一篇:23同济建院夏令营安排已出:3h快题&A1图纸!内附极限救急指南!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