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大保送北大,她获得博士生最高奖!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原创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从吉林大学来到北京大学

  她开启了对植物学世界的探索

  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房

  成为她播种希望的王国

  而这片方寸之外

  她还将绘画特长应用于植物领域科普

  参与了科普系列丛书的插图绘制

  她参与的垃圾分类宣传动画

  北大版《达拉崩吧》

  甚至登上了网络热搜

  四年多的燕园生活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获得北大博士生荣誉性最高的奖项

  ——“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

  她是生命与科学学院博士生万苗苗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植物王国

  

  探知温度的触手

  大千世界,异彩纷呈。自然科学领域充满了未知的奥秘,植物学的世界更是如此。万苗苗就读的生命科学学院,正是致力于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妙。她在导师李磊的指引下,一步步揭开植物感知温度的真相。

  获得了2022-2023学年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的万苗苗,正在生命科学学院读博士五年级。四年多的北大求学之旅中,她进行着“铜信号调控植物响应温度胁迫”的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自然背景下,极端高温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挖掘植物高温相关基因资源,探究植物高温响应机制以及培育耐高温作物品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得知当植物面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时,需要及时有效地将温度这一物理信号“解码”成生物信号,从而实现对温度胁迫的快速应答。目前,关于植物感知热的原始信号事件,有三个基础且关键的科学问题尚未被解决:一是植物如何感知高温;二是高温信号的本质是什么;三是植物产生的高温信号是如何被接受和传导的。目前,万苗苗的研究致力于解答的问题是:植物是如何感知高温的?

  不同于其他围绕温度感受器蛋白的研究,导师李磊和万苗苗相信,在植物体内一定存在更为古老和保守的感应温度的机制。在远古时期,生物血液在氧化后呈现蓝色,这是因为其血液中含有铜离子。血蓝蛋白运载氧气时,与铜离子结合呈现蓝色。后来,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铁离子取代铜离子,运载氧气的血红蛋白与铁离子结合呈现红色。而在她的研究中发现,铜可以作为一个古老信号调控植物感知高温。以此为切入点,她在导师的指引下,展开了植物响应温度胁迫中铜信号调控作用的研究。

  

  万苗苗在实验室

  植物学博士生的生活,主旋律是做实验和读文献。尽管课题开展的过程一波三折,万苗苗依然维持着稳定的心态,制定好每一阶段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听起来也许会有些枯燥,但身处其中的人,自会感受到“规律的生活”带来的安全感。当看到自己所设想的生物模型随实验数据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修正时,夹杂着一丝自豪的欣慰感便从心底涌上来。

  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不是一个热门的领域,一篇优秀的研究文章,需要长达数年的锤炼和沉淀。也正因如此,热爱成为驱动选择的动力。中国科研的每一寸领域,无关乎名和利,都应该有新一代青年站出来承担和耕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她坚信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终会收获意义和成功。

  她的植物王国

  马路边的花坛,阳台上的草木,我们生活在以植物为背景的世界里。万苗苗走进植物学的世界,并不是一场偶然。

  在中学时代,生物就是她最喜爱也最擅长的一门课程。本科时,万苗苗就读于吉林大学农学专业。选择农学专业,一方面期望自己可以发挥所长,在喜欢且擅长的领域深耕;一方面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将植物学的研究应用到农作物的培育,从实验室培养转化为万亩良田。本科结束后,万苗苗免试推荐录取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开启了植物学世界的探索。

  

  万苗苗所在的实验室合照

  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房,是万苗苗心爱的植物王国。

  由于实验的需求,她在植物房培育过水稻、番茄、拟南芥和大豆等模式植物。热爱植物的她,在宿舍里也种过杜鹃、茉莉、桂花和水仙等花卉。一天清晨醒来,她忽然闻到一股清新的花香。四处寻找了许久,终于发现阳台上枝叶掩映深处,有一朵白色的茉莉花在悄然绽放。“未见其花,先闻其香”的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许多植物科研学者一样,她时常感到植物也是有灵性的,哪怕只是多看几眼,被关爱的植物似乎也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我最喜欢的植物是向日葵。一是因为它的花语,代表着信念和光辉;二是因为我很喜欢梵高,他一生画了许多向日葵和太阳之光。向日葵花期短,正如他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三是因为我的课题是研究温度与植物的,而有趣的是,向日葵之所以能面向太阳转动,背后的科学原理是由花头处的温度控制的。这一研究结果对我颇有启发。

  

  万苗苗种植的花

  对植物学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植物房、课题研究的方寸之间。在四年多的读博生涯中,万苗苗曾担任过《舌尖上的植物学》课程助教。这是北大的一门网红课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教授,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邓兴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李磊研究员三位老师共同授课,旨在向全校同学推广植物学的通识教育。新奇的课程形式,有趣的授课内容,还有学识渊博的老师们风趣幽默的讲解,开启了万苗苗科普的大门。她始终记得,在这门课程中,老师曾传达“科普呈现知识,而不左右判断”的观点,也在日后的科普中践行。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万苗苗参与了邓兴旺教授主编的科普系列丛书《植物与食物》和《植物私生活》的插图绘制。这是一次成功的科普尝试,正如她的导师李磊所言:“不做科普的诗人,不是好的植物学家。”

  

  

  

  

  万苗苗的科普绘画

  成为一颗种子

  醉心植物学科研的万苗苗,生活中也像一株向日葵,热烈又阳光。

  四年来,她一直担任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研2班班长的职务,在团结有爱的班级中,承担着重要的组织角色。《舌尖上的植物学》《事业与人生》和2022年生科思政实践团北京队的助教经历,使她与同学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这不仅锻炼了她的个人能力,也启迪着她对植物学领域之外的思考。

  

  担任助教时与班上同学的合影

  和许多同学一样,万苗苗也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小时候学过画画的她,后来对电子绘画颇感兴趣。她曾在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美编组工作,参与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动画——北大版《达拉崩吧》——这期作品甚至登上了网络热搜。“这使我有机会为北大和社会的垃圾分类宣传尽一份绵薄之力。”

  点击视频,欣赏北大版《达拉崩吧》

  2019年国庆,万苗苗参与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活动。三个月紧锣密鼓的训练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长安街。那一刻,自己是北大人、中国人的归属感越发强烈,民族荣誉感铭刻在她的心间。而在怀柔集训期间,她也培养了一个新的爱好——双截棍。集训期间,一些喜爱双截棍的同学自发聚集起来,在闲暇时间练习这项集健身、防身、表演、竞技于一体的新兴运动。后来,这一行人成立了北京大学星火双截棍协会,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合影

  从四年前走入北大,万苗苗清晰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的成长。

  入学后,对她的科研与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正是她的导师李磊。他是一位榜样型导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做科研的人一定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觉得做什么东西没有前途。真正热爱科学,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然后通过你的方式把热情传递给年轻人。

  这是导师对万苗苗的教诲,也是导师的自我写照。

  

  万苗苗与导师李磊

  万苗苗的名字,本身就饱含着欣欣向荣之意。万顷禾苗,是生机,是希望,是充满韧性的破土,和向天而生的茁壮。在北大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万苗苗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卑不亢,与身边的同学们资源互助,寻找共赢,不忘初心。经过几年的锤炼后,她更能从容地面对实验失败的窘迫和科研思维的瓶颈,也更清晰明确未来的方向。李磊导师将她引入植物学的大门,未来的日子依旧很长。她期望能够继续深耕,从事基础但关键的植物学研究。

  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今正在一步步向着实现梦想迈进。她最敬佩的科学家——袁隆平曾有一个“禾下乘凉梦”,这个梦想在无数植物学家、农学家身上延续着。

  “或许我们都可以成为那其中一颗种子,早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入生产,与相同领域的同行共同进步成长。”

  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

  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奖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全校研究生以这些优秀的博士生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采写:王静宇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唐儒雅

  原标题:《从吉大保送北大,她获得博士生最高奖!》

上一篇:SISU ┆ 第四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暨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下一篇:中考改革往何处走?到底是减负还是增负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