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有两千门劳动教育实践课,初步形成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体系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设计智能灌溉系统,芯片根据土壤干湿程度自动发送灌溉指令;从种葫芦、观察葫芦生长到摘葫芦、画葫芦,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葫芦乐园”;将中草药铡断、捣烂、碾碎,放进香囊袋,制成各式功效不同的中药香包……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上,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作品和笑脸展示了对学校劳动课程的喜爱和期待。据悉,北京市已经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凸显学校特点的“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密云区学生劳动素养展示中,学生在画葫芦。图/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开发融合课程、制定评价体系,市少年宫等分享经验做法在交流发言环节,北京市少年宫、东城区教委、密云区教委等七家单位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故事案例。北京市少年宫依托平台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5个系列、共计29门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组织实施了8大项市级有关劳动教育学生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劳动体验;同时通过召开培训会、下校指导、录制教学视频等方式,服务北京市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东城区制定综合性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指导学校将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课时、职业体验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密云区借力区位优势,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基地共同体”,开发“精品课程路线”;并进一步探索生物、地理、历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创新,推进新中考改革;探索科技与劳动教育的协同互融,“科技+劳动”,以劳促创新,筑牢人才培养之基。学生现场展示如何用泥塑捏出京剧人物。图/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首师大一分校通过构建劳动“四修”课程体系,聚焦“耕读”劳动教育,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园走向社会,探索出家庭“微农场”、室内“蔬菜种植”等德智体美劳互相融合的大课堂,引导孩子们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门头沟区军庄中心小学通过与当地村委会开展党建共建,征得与学校院墙一墙之隔的一亩半土地,开门建园,取名“五谷园”并开设五谷文化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劳动、实践和研究之所,增进孩子们的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在社区公园里争取空间,建设“悦染园”,放置了240个种植箱,围绕“中草药”主题,将劳动教育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从“种、学、用、讲、创、联”六个维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密云区劳动研学基地依托自身产业优势,依据劳动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研发推行精品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安全、沉浸、全形态的教育基地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学生现场制作泥塑摆件。图/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未来要实施“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据了解,通过政策持续推进、实施多方协调、教研跟进指导、成果推广应用等多种方式,北京市已经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凸显学校特点的“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师资队伍上,北京已配备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课程上,各区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积极做好劳动拓展课程规划,实现劳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后劳动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层次劳动课程体系。同时,初步形成聚焦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教-学-评”整体构建与实施的劳动课程实施策略,将素养培养渗透到从备课、上课,到学生学习与体验,以及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各个环节。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记录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北京还实施了市级学工学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作用,700多家资源单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2000多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下一步要强化组织领导,在统筹规划上下功夫,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完善家校社合力推进机制,把劳动教育与中考改革、“双减”提质增效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相结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强化劳动与其他课程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施“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我们要加强劳动教育的体系化、系统性构建,形成对内对外的新型劳动教育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在校内要跨越学科边界,渗入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外要跨出校园边界,渗入到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中。”李奕说。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举报/反馈

上一篇:安徽合肥:靶向破题 推进教育系统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下一篇: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荣获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