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红色基因代代传 鱼水之情今更深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全力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红色基因代代传 鱼水之情今更深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马忆玲

  通讯员 薛晶晖 张永祥 练红宁

  编者按 南京素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双拥情怀深植于南京军民的血脉之中,历久而弥坚。近年来,南京积极探索创新拥军工作举措,建强用好双拥平台,持续丰富双拥活动载体,扎实筑牢双拥文化阵地,聚焦“三前”“三后”用心服务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让双拥工作底色更红更亮。今年适逢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之年。即日起,本报推出“全力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南京双拥工作创新亮点、典型经验,进一步激励广大军民投身新时代双拥工作,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为抓手,不断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前夕,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军人在内的50对新婚夫妇向雨花英烈献花。9年来,南京已有626对新人将这一仪式作为他们步入婚姻殿堂的“第一课”。

  这是我市强化双拥文化建设、深化军民鱼水之情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南京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电子地图、《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等形式,赋予双拥文化新内涵,打造双拥文化新品牌。同时积极依托国防教育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等平台阵地,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地方特色与双拥文化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双拥工作出新出彩。

  红色文化贯穿南京军民“第一课”

  每年开学前夕,许多“准大学生”都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迎来“开学第一课”,感受“信仰的力量”。与此同时,自今年5月起,2000余名驻宁部队官兵及军校学员陆续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受特殊的“入伍一课”……

  红色文化贯穿着南京军民各个阶段的“人生课堂”,与南京浓厚的红色氛围密不可分。除了现有的29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和27所原特色学校带头推进国防教育等现实课堂以外,将军文化、雷锋文化、英烈文化、共建文化、红色文化成为南京军民入学、入营的党史“教材”,为整座城市的国防教育、双拥氛围打下了扎实根基。

  由雷锋战友赵明才,军校教授杨松河、张晓林、解文欣,党史专家张兰生、纪安卢,革命后代袁晓刚、刘凯军等人组成的南京军休讲师团,在南京颇有名气。老兵们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用亲身经历讲述党史军史、开展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2007年以来,宣讲活动已达4000多场次,听众达200多万人,获评“江苏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江苏省百佳优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和“全国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等荣誉。

  如今,红色遗迹正在活化并融入南京百姓的生活。每年4月23日,既是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纪念日,又是人民海军诞生纪念日,渡江胜利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南京城区“灯光秀”展示海军文化成了“惯例”。今年,“南京舰优秀官兵看南京”和市民代表参加舰艇开放日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更深融入群众生活,让双拥共建观念更深根植群众心中。

  红色地标成为南京城内“遍地景”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爱我人民爱我军”“党政军民齐努力,共创双拥模范城”……漫步南京街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暖心的双拥标语和宣传画墙,处处都能感受到尊军崇军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南京一方面依托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实境课堂,做好沉浸式、立体式、数字化展陈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红色场馆志愿者宣讲、红色资源点寻访阅读等活动,策划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打卡红色地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七一”前夕,南京上线了首张红色文化资源电子地图,全面展示了165个红色文化资源点,让红色地标成为南京遍地可寻的特色景点。

  红帆映长江,红墙写历史。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和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览,“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感扑面而来,恰恰体现了党史军史上双拥工作的不可或缺、新时代“爱我人民爱我军”的传承发展。“渡江战役红色文化不但扎根企业、军营,我们还面向孩童开展‘我是小小解放军’等活动,引导孩子从小学军爱军。”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吴小宝说,该馆从2010年开始,采访了近200位渡江战役老战士,整理出约5800分钟的音视频资料,并出版了《渡江战役亲历者口述史》,激励社会各界报效国防事业。另一头,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副馆长盛军深有同感。他说,随着南京双拥氛围日渐浓厚,纪念馆也呈现出人如潮涌的景象,越来越多人自发来此感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

  南京作为英雄城市,在保护和利用红色地名包括烈士地名方面动作频频,先后出台《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守护红色文化和弘扬英烈精神提供了法治保障。近年来,南京市遴选公布了3批共50条红色地名,包括王荷波纪念馆、恽代英殉难处、邓仲铭殉难处等,相关部门在显要位置设置红色地名标志牌及文化标识,守护烈士英名,筑起永恒地标。

  鱼水之情成为城市精神“最核心”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黄金周”和九月“全民国防教育月”,南京玄武湖公园热闹非凡,在这举办的《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再度吸引了一波“流量”,市民、游人纷纷驻足打卡。304米长的玄武湖樱洲长廊,460多期500多个版面,150多万字、上千张图片组成50块展板,生动再现了新时代南京军民鱼水深情和强国强军事业的新征程。

  《金陵晚报·双拥周刊》由南京市双拥办、南京警备区政治部(现政治工作处)、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金陵晚报社创刊于2012年5月7日,开创“都市报创办双拥周刊”的先河,成为双拥宣传品牌之一,到2023年10月9日已出刊521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展览展出一年多来不断完善丰富内容,形成了正向的品牌效应,深受南京军民和外地双拥同仁的青睐。“不少老兵已经来过多次,每次看总能心潮澎湃、产生共鸣。国庆长假期间,还有驻宁部队官兵带着家人来接受国防教育洗礼。”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办公室主任戎飞霞认为,《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深受欢迎,是因为双拥故事感人、军营文化震撼。

  “长大了,我也要当解放军!”9月4日是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二(5)班的部分“红领巾”就来到《双拥周刊》十周年版面展前,上了一堂深刻而难忘的国防教育课,孩子们听得入了迷,连连喊出“豪言壮语”。不久后,玄武湖樱洲长廊又迎来了南京理工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参观后,不少学生主动当起讲解志愿者,为更多的参观者讲解《双拥周刊》,为国防教育注入新时代青年力量。

  《双拥周刊》是南京双拥文化的代表和缩影,鱼水之情已然成为这座英雄城市的“最核心”。近些年,南京充分运用城市文化资源,向驻宁部队献演杂技剧《渡江侦察记》、话剧《雨花台》、越剧《八女投江》等经典红色演出,组织市委讲师团、南京军休讲师团的宣讲专家送课进军营,让驻宁部队官兵、退役军人、军人军属的获得感更足、荣誉感更强、幸福感更满。

上一篇:部分招生单位发布2024硕士统考报名提醒,考生需及时自查
下一篇:牡丹江 多措并举多业融合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