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之路与成都华德福探索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0-02-07
手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积极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不仅是对我国教育事业更高水平发展需求的适应,更是进一步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趋势。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教育的特性,一切先进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都是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而逐渐形成的。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教育资源被引入中国,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在不断汲取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丰富、发扬我国本土教育,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要课题。

  近期,人民智库课题调研组以“探索新时代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之路”为主题,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研讨及相关访谈座谈的基础上,对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期待能够为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更符合人民需要的教育,贡献智慧。

  ——人民智库课题调研组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近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步伐不断加快,质量不断提高,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和办学资本日趋多元化,国际教育理念、国际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广泛进入中国。一方面,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中国已经有1028所国际学校,市场规模超过500亿人民币,就读学生超过43万人;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400个。另一方面,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高瞻等国际教育理念广泛应用于早教、幼教机构的教学环节中,伴随着早教幼教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规范化程度的提升,这些国际教育理念在中国广为传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更加迫切要求教育事业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样的教育,更好回应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热切期待,是现阶段摆在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国际教育理念的传播应用、国际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育实践,一定程度上回应和满足了教育领域多元利益群体的诉求,在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服务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必须重视的是,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国情民情,新时代,教育事业也面对着新的更高要求,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变,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权不能变,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能变。这就对国际教育资源的本土化提出了现实要求和更高标准。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教育理念中的先进经验,努力吸收国际教育理念中的成果,引导学生更加认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益补充。

  成都华德福学校成立十五年来,始终坚持“国际教育,非常本土”的发展定位,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教育发展要求的华德福本土化办学模式。为深入了解成都华德福学校在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实践中进行的有益尝试,系统总结成都华德福学校不断提升和改进办学质量、推动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做深做实的实践经验,2019年5月,人民智库发起“新时代如何推进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成都华德福学校教育实践创新专题调研”,并成立课题组,邀请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和从业者开展实地调研和理论总结,以期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慧。

  成都华德福学校“国际教育,非常本土”的实践与经验

  将育人理念与国家教育要求有效衔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成都华德福教育秉承国际教育理念,在孩子善、美、真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中,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孕育自由的精神。通过15年的教育实践,成都华德福学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华德福教育理念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将其贯穿到课程目标规划、特色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发展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新样态。

  课程目标规划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华德福教育理念将学生按照成长规律划分为三个阶段:0—7岁的孩子以意志为主导,通过模仿来学习成长;7—14岁的儿童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权威的带领来学习成长;14—21岁的学生以思考为主导,以探索和研究为学习成长的手段。成都华德福学校通过系统的阶段性课程规划,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情感能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要求。调查发现,87.33%的成都华德福学生家长认为“学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对儿童心理发育规律的遵循”。

  特色课程设置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成都华德福学校在实践中打造了大量选择性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类似于社会的空间里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另一方面,成都华德福学校用健康、平衡、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将国家教学大纲中的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核心课程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社会道德责任感和实践力的人。实地调研发现,成都华德福幼儿园混龄班的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餐具清理工作,小学生们则开始接受建筑、农业等课程实践教育,校园中处处展示着学生的手工作品和亲自搭建的实用建筑。调查显示,94.20%的成都华德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教师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具体实践上,成都华德福学校教职工在日常教学中对家长和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展现出更具有亲和性、贴近心灵的教育风格。例如,华德福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求语调清晰柔和,包含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点头、微笑、赞同的眼神温暖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76.58%的成都华德福学生家长对成都华德福学校“教师的专业性及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与热爱”印象深刻。

  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本土化改造

  成都华德福学校秉承“国际教育,非常本土”的办学宗旨,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国学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学人员本土化的基础上,办真正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经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根植于本土、根植于传统、具有世界视野、面向未来的新教育之路。

  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国际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出当地学生的生存环境和日常生活,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情感,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并赢得学生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具体实践上,成都华德福学校开发了家乡地理、家乡植物、家乡动物等课程,通过农耕体验、实地参观、绘本阅读等多种形式,了解成都当地的农业、商业、风俗等各方面发展变迁。在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样的传统民俗节日,通过仪式感强化学生和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对成都华德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71.90%的家长认为,成都华德福的教育实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让人印象深刻。

  教育资源的本土化。本土教学资源根植于本土的人文背景和教育传统,任何一种外来教育只有依托或借鉴本土教育资源,才能在当地立足并发展壮大。具体实践上,成都华德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挖掘是其教育资源本土化的一个亮点。调查结果显示,72.20%的成都华德福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成都华德福学校接受教育,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人员的本土化。国际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本土教师在本土教学内容的熟悉和驾驭、本土教育资源的占有和支配方面都有着外来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比外来教师更具有归属感、事业心和稳定性。一方面,不同于一般国际教育学校以“外教”作为办学特色,成都华德福学校由中国人创办,教师队伍基本由热爱教育事业的当地人组成。另一方面,成都华德福学校与四川师范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强化了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2019年,川师大授牌成都华德福学校为学生实践基地,为川师大本科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

  家校共建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的教育现代化理念。从华德福家庭到华德福社区,成都华德福将学校教育置于更大的社群背景中,注重构建社群与学校的良性互动,为如何有效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积累了丰富经验。

  成立“家委会”搭建家校共建的桥梁。成都华德福学校家委会组织架构完善,深度支持教育教学。家委会主导家长工作,各班家委会负责本班事务的上传下达,小学、幼儿园有各自的家校沟通会和家长培训。家长每学期至少可以参加一次听课开放日,通过各种家长会、主题会以及与班级老师的沟通等渠道,知晓和反馈各种信息。在家委会工作中,家长自发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高、参与程度深,同时,家长自身也获得了成长。华德福教育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学校一同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真正实现了“同呼吸,共命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22%的成都华德福学生家长认为,成都华德福学校将“家长与学校充分打通,使家长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

  举办丰富的活动牢系家校共建纽带。成都华德福家校合作涉及组织交流活动、节庆活动、提供课堂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例如,家校共同管理农耕菜园,家长参与学生的烘焙课程、家长偶戏小组、家长合唱团、家长读书会。成都华德福学校打造家校合作的教育空间,为学生营造出了真诚、分享、无私、有序,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成长氛围。根据此前人民智库针对我国家长群体的调查,超过四分之一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出现着急、心慌、烦躁等焦虑情绪,而这一比例在成都华德福学生家长中不足5%。同时,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家长有九成左右“经常性”地体会到快乐、享受、温暖等积极情绪体验,而在此前受访家长群体中这一比例还不足一半。

  以共建共享促进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在《成都华德福幼儿园教师手册》中可以看到,幼儿园教委会不仅承担着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职工作,还要领导和组织教师委员会成员负责教师和家长的自我成长工作。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教职工群体中有很多志愿者家长的身影,他们在成都华德福学校打造的教育空间中有感有学有悟,实现了与学生一同“快乐成长”。一位成都华德福幼儿园教师感言,华德福教育理念主张充分尊重和引导每个幼儿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更多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经常被孩子们的创造性想象和淳朴的好奇心所打动,进而反思自己教学的方向和课程内容安排,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制度落实细化学校管理

  学校制度是确保学校教育理念规范运行的重要举措,是教育理念落地的关键步骤。成都华德福学校通过党建工作、家校共建、教师培养、校园建设等校园管理制度的系统化建设,保障了成都华德福教育理念的落实。

  办学坚持党建引领。成都华德福学校坚持党建引领,于2012年成立党支部,做细做实做强基层党建。在组织结构上,党委书记是学校理事会成员之一;在工作实践中,党员同志是教育教学队伍中的骨干教师。党员不仅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也参与到学校发展的决策之中。学校对内规范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对外联合社区及卫生学校举办了端午关爱老人送关怀、重阳敬老等活动。成都华德福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以党建引领的示范效应推动教师思想业务进步,以德育为抓手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全面提升。

  学校章程为家长深度参与学校事务提供前提。一方面,学校章程介绍了成都华德福学校是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对投入学校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在这一基础之上,家长对学校的运营和维护是信任的,对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是认同的。学校的创办者、老师和家长形成了实践理想的共同体,确保了家校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成都华德福学校的经费来源包括开办(出资)资金、政府资助、在业务范围内开展服务(教育)活动的收入、利息、捐赠及其他合法收入。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经济情况与硬件设施大多数是靠学费收入与捐赠维护的。家长可以真正参与到学校运转过程中,切切实实地行使他们的监督义务。

  学校管理制度为育人理念的实施提供保障。一方面,在成都华德福学校教职工三年制在职或一年制脱产的岗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思想上高度认同成都华德福学校育人理念、能力上完全适应学校“全科”教育需求,才能满足学校规定的上岗条件。另一方面,在学生招募的过程中,成都华德福学校没有采用“面试学生”的传统路径,而是更注重对家长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进行“面试”,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孩子才能够进入学校。在此基础上,学校规划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盲目扩张,不大搞宣传,专注于教育工作,建构完善的学生学业评估体系,制作详尽的教师手册,与家长签订家校共育公约,从方方面面将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看到,成都华德福学校相较于传统学校,行政管理的痕迹并不明显,校理事会中的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都处在一种平等融洽的状态中。

  成都华德福学校的教育实践对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的启示

  思想层面上,国际教育在中国办学需要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具有清晰的认识

  教育理念无国界,但是教育本身是有国界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任何一个国家办教育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对下一代开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服务于本国未来发展的人才。任何国际教育想要扎根当地,都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培养为本国人民服务、符合本国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追求的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在华办学的国际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

  当前,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中不乏“为海外留学做准备”的功利化思想。除了民办学校之外,很多公办普通高中也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设置国际班、国际部,开设国际课程,不少“国际班”成了海外高校的“预科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在中国办教育的根本遵循,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民办教育亦或是“国际班”“国际校”,只要受教育的是中国的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都需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传承中华文化,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而确立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教学实践上看,成都华德福学校对在华办学的这一根本遵循有着清晰的认识。从教师党建工作到学生少先队的建设,从对学生戴红领巾、升国旗唱国歌的明确要求,到《祝福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的创作,再到在成都商业街区《我爱你,中国》的快闪表演,无不体现出成都华德福学校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培养。

  教育供给上,国际教育需要扎根中国办学,在教育供给侧进行本土化改造

  越来越多在华办学的国际学校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国际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在中国是否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如何进行本土化改造?种类繁多的国际课程、国际教育理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都有其特定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追求,如果不加研究地生搬硬套,必然会在本国办学中水土不服。现在有很多在华办学的国际学校,请的是“洋老师”,教的是“洋课本”,并没有考虑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当地的生活习惯,所教内容并不能照顾到中国学生的情感体验。一些国际课程尽管被引入我国多年,但总体上并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操作规范。因此,在推动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国际课程的类型、内涵和属性等进行进一步探究,揭示其本质,发掘其教育功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课程改革和实践。

  从教学实践上看,成都华德福学校在教育供给侧进行了充分的本土化改造。一方面,遵循华德福教育的国际大纲,将不同科目的教学指导和特定年龄阶段的说明作为课题设计的指导纲领;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资源本土化和教师队伍本土化的过程,将华德福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大纲融入到本土的具体实践中。教学内容上选取反映本地学生生存环境、日常生活、真实情感的内容,开发了家乡建筑、家乡地理、家乡的动物、家乡的植物等校本课程。在教育资源的运用上就地取材,参观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教师配置上,除了2名外语课外教,其余都是中国人甚至是成都当地人。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将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丰富教育实践通过两本书记录下来:《为未来而教:中国大陆首位华德福主课教师教学日志》《学习的斑斓世界——华德福学校的主课课程》。

  教学实践上,厚植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文化

  教育有其民族性的一面。在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教育需要在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唯其如此,国际教育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才不至于迷失自我。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化体系,蕴含着民族的命运、历史、语言、风俗、信仰和文化等。民族意识使我们保留了既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是我们理解和统整外来文化的基础。只有建立了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在推进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汲取外来教育文化成果。

  从教学实践看,成都华德福学校注重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民族性,开发了课本课程教学参考用书,如《书写的历史》《农耕》《建筑》《家乡地理》等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成都当地的课程用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体验式教育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深度联结,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手工、木工、泥塑、雕刻、绘画、音乐、空间体育、戏剧、园艺等艺术学习,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植入学生心灵。

  办学机制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代教育中呈现的众多问题都与教师有关,教师的心灵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对于国际学校而言,如何建设一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如何将国际教学理念通过本土化改造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看,华德福教育关注教师成长,帮助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情感丰富、意识清晰、具有创造性思维、保持开放和不断自我成长的人,是学校选拔、培养和照顾教师的重要遵循。此外,在教师培训上,让老师们对“学与教”进行充分的分享与思考,实施校际的、地区的、全国的、国际的、专科的华德福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全国华德福教师备课会、暑期培训和专题论坛等形式促进教学交流。

  同时,“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融合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共建共享,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构建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是实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从教学实践上看,学校管理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教师会、董事会、家委会之间建立了真正的伙伴关系。学校还成立了理事会,九个理事中有四个是家长,他们不是摆设,而是在全局层面上深度参与。家长通过家委会、家校沟通会、家长培训、听课开放日、主题会等渠道,共同参与学校建设。此外,重视社区教育也是一大亮点,学校通过家长的支持,把学校置于华德福社区文化中心,还举行联合活动将学校活动扩大到相邻社区。

  对成都华德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形式的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办15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未来高质量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对此,成都华德福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发挥办学特色,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成都华德福学校的教学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做了大量探索并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未来,可以进一步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设置中,通过书法、绘画、音乐、手工作品等形式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展并深化成都华德福学校“国际教育,非常本土”的办学宗旨。

  加强党建引领,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促发展

  一方面,以党建促教学业务。成都华德福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关键是要在政治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学校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党建工作上水平,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

  另一方面,以党建促学校发展。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学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学校未来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深入密切的沟通。无论是与公立学校建立联系还是与地方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党建活动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抓手。成都华德福学校可以以党建为纽带,打通打透学校与成都公立学校以及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创新宣传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动与公立教育的学习互鉴

  一方面,创新宣传进行阶段性总结。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办15年来对华德福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实践创新积累了大量经验。在现有的宣传基础上,华德福学校需要加强与政府、高校、中央媒体、智库机构等多元交流合作,从政界、学界、媒体、第三方等多元化视角解读、分析华德福教育扎根中国15年的教育实践成果,及时梳理总结阶段性办学经验,集结多方智慧,推动华德福学校未来在中国更好发展。

  另一方面,成都华德福学校还要广泛吸收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经验。2019年该校第一届参加高考的5位毕业生中有3人考取一本,取得了开门红的好成绩。未来想要进一步融入中国本土教育,还需要大力借鉴公办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尤其是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经验,与其他兄弟学校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通过教师培训、科研成果交流、学生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互鉴。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对国际教育资源的本土化探索给予一定空间

  教育国际化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教育治理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推进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际教育资源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把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内化为我国教育实践,实现教育资源理念等的本土化,需要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进行自我创新;在具体实践中,要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学校、市场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共治模式。学校进行大胆探索,社会进行市场评价,政府需要对国际教育的中国化探索释放一定的政策空间。具而言之,政府在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真正释放基层教育改革的活力和创造力,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型格局。

  【课题组负责人:李雪林, 执笔:石 晶、郭 尧、李思琪、尹泽轩】

  责编:周素丽 / 杨 阳

  

上一篇:2019中国教育发展论坛举行 聚焦 “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
下一篇:山东推迟春季开学时间,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