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名人】“国宝”陈垣的考试岁月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新学期伊始,年轻学子们回归校园,

  奔赴下一场求知的山海。

  在一百多年前,国学大师陈垣也跟大家一样,

  有着考试的压力和烦恼……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又字圆庵,出生于新会县石头乡(今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曾经被毛主席誉为“国宝”,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在走上革命道路之前,青年陈垣曾参加多次科举考试,以求拜官入仕,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一波三折,从踌躇满志却名落孙山,到发奋苦练修成正果,一路高歌猛进却又尴尬收场……

  一、天才神童,天赋异禀

  -

  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陈垣5岁时便随父亲陈维启从新会到广州去读书。12岁时,陈垣偶得一本由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书中开列了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的导读目录。陈垣兴趣盎然,照此书单阅读了大量好书,从中深受启发。第二年,他又读到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眼界大开,开始广泛阅读所能看到的书籍。少年陈垣天赋很高,记忆力超群,博览群书,博闻强识,为日后成为史学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 《书目答问》 清光绪五年(1879年)陈文珊刻本

  国家图书馆馆藏

  图片来源:西大古典文献

  当时有长辈认为陈垣应该苦读四书五经,而非不务正业地阅览对科举毫无帮助的“杂书”,但陈维启力排众议,尽力支持儿子买书、读书。正是在父亲的支持下,陈垣得以遍览群书拓宽眼界。为感念父恩,后来陈垣以陈维启的号“励耘”来命名自己的书斋,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励耘书屋”,以此作为纪念。

  ? 励耘书屋

  二、文不就范,名落孙山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陈父为陈垣捐了一个监生资格,陈垣得以直接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在北京,陈垣结识到了同乡翰林伍铨萃,交谈之下,伍铨萃对陈垣渊博的学识十分惊奇赏识,每出去拜客集会,都会把陈垣带上,让陈垣能够有机会跟在北京的文人墨客交流学习。

  伍铨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伍铨萃(生卒年不详,一说1863-1932),清末民初学者、书法家、官员。字选青,号叔葆,室名葆庵。广东新会棠下横江人(今属蓬江区棠下镇横江村人)。少年时就读于广雅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后官至湖北郧阳知府。

  伍铨萃曾是黄飞鸿的徒弟,故而精通医学,民国十三年(1924年)与人创办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后从学校辞职,致力于国学研究,成为岭南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学大家。

  不久之后,陈垣踌躇满志地踏入科举考场,在考试中下笔如有神,自信满满。然而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成绩出来却是名落孙山。陈垣大受打击。伍铨萃认为,究其原因,是陈垣的文章气势虽好,但体式不符合八股文规范。陈垣虽然因为考试的失败而深受刺激,但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考试经验,多年后忆及此事,陈垣虽然“颇以为耻”,但还是很感激伍铨萃对他在北京生活时的照顾。之后,陈垣在伍铨萃的劝慰下返回广州,发愤苦练八股文,为下一次的科考做准备。

  三、全县第一,一鸣惊人

  -

  回到广州之后,陈垣一边苦学八股文,一边在蒙馆(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教书。为了学好八股文,陈垣把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前十科乡试、会试中式的试卷买来细细品读,看到合意的文章,就在这篇文章上画一个圈,把选出的再读一遍,认为好的画两个圈,再读第三遍,认为更好的画三个圈,最后把三个圈的文章抽出,研究其文究竟好在哪里,认为满意的文章甚至背熟。两年之间,他尽得八股文奥秘。

  ? 新会学宫

  清代新会县试考棚就设在县学旁

  经过对八股文仔细研究,陈垣不仅能够做到手到文成,纵横捭阖,还能不拘束在八股文之中,议论风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20岁的陈垣参加新会县县试,列第二名,被取为佾生,主考的知县左学易认为陈垣“前途无量”。又过了一年,陈垣继续参加新会县县试,当时的新会县知县杨介康思想开放,很欣赏陈垣的文章,陈垣在此次县试中被取为新会县的案首(第一名),震惊了全县,被推送往广州参加府试。

  四、“直 类 孙 汶 之 徒”

  -

  ? 广州药洲遗址 清代的提督学政署设在此

  为当时广州府府试的地方

  图片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在府试开始的时候,陈垣的文章继续秉持着议论风生的风格,主持府试的广州知府施典章思想保守,对陈垣的进步思想很不满,并在试卷上批曰:“直类孙汶(文)之徒。”意思是说,陈垣的文章思想,跟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很相似。按照惯例,各县推送的优等生,府试是必然被录取的,但这次府试公布的第一、二榜上,竟然没有陈垣的名字,舆论一片哗然。

  就在出榜的当晚,新会县的教官忽然来到陈垣家中,告诉他,施典章已经把他的名字补在了最后一圈的第一名,让他马上随教官进入考场。陈垣认为自己是新会县的案首,竟被补在了最末圈,仍坚决不去,后来是在家人和教官的劝说下,才肯去应试。

  待到考试结束,陈垣正要交卷,却被差官带到施典章处问话。施典章褂袍整齐,端坐堂上,陈垣把考卷递与施典章评阅。因为前场考试受挫,陈垣在这场考试中文章写得四平八稳,虽然很不高明,但也无懈可击,施典章看罢考卷也无话可说,只得阴阳怪气地问了陈垣几个问题,就放他离开。后面的几场考试陈垣也顺利通过,又通过了院试,考取了秀才。

  后来,施典章特意嘱咐杨介康说:“陈垣虽已考取,但今后不能让他主持风气。”意思是说,不能让陈垣去教书,因为陈垣的开放思想传播开来,可能会让清朝的封建思想根基产生动摇。

  在陈垣50岁生日的当天,他回忆起了这次的经历,还写下了“犹忆当年施太守,嗤余狂妄亦知音”的一句诗,将当年差点让他落榜的施典章奉为“知音”。那是因为,陈垣在科举之后不仅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了一个与孙中山思想相似的人,还当上了大学校长,真正地成为了主持风气之人,施典章当年担心的事真的应验了。

  陈垣的教育事业

  1957年,陈垣(右)与在篁庄小学教书时的学生欧阳锦棠在北京相聚

  图片来源:江门发布

  陈垣一生的主要活动总是与教育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他自18岁开始做蒙馆老师,先后教过蒙馆、小学、中学、大学,作过中学校长、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大学系主任、副校长、校长,主管过教育部的工作,从事教育工作达70余年,

  1906年,陈垣回到家乡,在篁庄小学教课。陈垣开展新式教育,经常带孩子们到郊外远足,并采集动、植物标本。他对学生不打板、不体罚,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同学们与陈垣师生关系融洽,数十年难忘。

  五、尴 尬 的 落 榜 生

  -

  考上秀才的这一年,踌躇满志的陈垣北上开封府去参加乡试。在考试前,一位甄姓的同乡想请陈垣代考,而陈垣自认为自己作文较快,便答应了下来。在考试时他写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署上了甄某的名字。等到发榜时,结果又一次让陈垣大跌眼镜——自己用心写的文章居然名落孙山,而更讽刺的是,同乡甄某金榜题名,以第62名中举人。陈垣只能尴尬地将3000元的代考酬金接过。父亲对此很不高兴,但是也无可奈何。

  ? 河南贡院

  1902年光绪帝三旬万寿恩科的考场

  图片来源:出版六家

  事后,陈垣总结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文章思路奇特,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越用心却越南辕北辙,而代别人作文,不下功夫,做普通文章,反而中了。

  落榜的陈垣并未放弃,一年后,他再度前往开封府参加乡试,却因为清末新政的科举制度改革运动,考试内容改试策论,而不是传统的八股文,好不容易练就的八股文写作能力因不逢时而前功尽弃。

  ? 《废除科举制度谕旨》(局部)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四颁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图片来源: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陈垣在不断蹉跎的科考岁月中也并不是毫无收获。后来陈垣回忆道:“等到八股学好,科举也废了,白白糟塌了两年时间。不过也得到一些读书的办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刻苦钻研,专心致志,逐渐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自此以后,陈垣绝意于科举考试,开始走上了为国为民的报国之路。清政府可能少了一名良臣清官,而中国却因此而多了一名享誉海内外的史学大师、教育家。

  原标题:《【蓬江名人】“国宝”陈垣的考试岁月》

  阅读原文

上一篇:肯特大学2023年QS世界排名第375
下一篇:【政策解读】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