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同济人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 他们“带着国家使命出征”,在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专长

  ● 他们帮助受援国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防控和救治体系

  ● 他们从青丝到白发,即使长眠他乡,也始终心向祖国

  1963年4月6日,一支由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国医疗队从北京出发,辗转10天,抵达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赛伊达。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单独以医疗队支援国外,奏响了中国向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的序曲。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内科医生卓上智便是其中一员。

  从这天开始,同济医院扛起了中非医学交流的旗帜。据不完全统计,1963年4月至今,同济医院共派出援非医疗队39批、医疗队员170多人执行援非医疗任务。他们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搭建起中非友谊的坚实桥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带着国家使命出征”

  睡在病房里,电话一响就起来

  

  同济医院医疗队员与阿尔及利亚人民交流。

  阿尔及利亚小城赛伊达,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被称为“沙漠之门”。每当沙尘暴来袭,就算门窗紧闭,沙尘暴过后“屋里沙尘都有几厘米厚”。

  医疗条件也极度落后。1963年,阿尔及利亚刚独立不久,全国医疗事业几近空白。中国医疗队到达之前,赛伊达的医院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病房只有体温计、血压计,连心电图机器都没有,但病床有280张。队员们不仅要承担所有住院、门诊治疗任务,还要在牧区进行巡回医疗。

  “我当时分在了麦蒂亚医院,孕产妇特别多。一开始只有我一名妇产科医生,几乎要负责医院全部妇产工作。”同济第二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队员闻良珍教授回忆,阿尔及利亚不限制生育,产妇多,难产多,高危新生儿也多。她和同去援阿的儿科医生程佩萱教授就在病房里睡觉,根本回不了寝室,电话一响就起来。

  “通知我援非任务的时候,我的孩子才断奶,母亲刚做完白内障手术。”闻良珍说,那时候白内障手术和现在不一样,要在床上躺一个星期。闻良珍既要照顾小孩,又要照顾母亲,但她还是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我们当时是带着国家使命出征的,从心底里觉得很光荣。”回忆起这段援非经历,闻良珍依然很有荣誉感。她说,医者无国界,能在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她感受到了人生不一样的价值。

  时至今日,阿尔及利亚的中国妇产科医生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第27批中国援阿医疗队塞地夫分队队长、同济医院妇产科朱涛副教授介绍,中国医生团队成了当地医疗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了受援医院绝大部分妇产科临床工作,如剖宫产手术、分娩助产等。

  “受条件限制,当地妇产医院危急重症抢救实力比较弱,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死亡率较高。”朱涛说,在中国医生的努力下,两年内受援医院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63%和80%,新生儿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我是汉子一条,春蚕到死丝方尽”

  用精湛医术发出一张张闪亮名片

  

  戴植本教授实施非洲首例断手再植手术,图为戴植本教授为患者做术后检查。

  中国医生的到来引起了阿尔及利亚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其中不乏因不了解中国而对中国医生医术持怀疑态度的声音。但不久后,中国医生便以精湛的医术发出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1974年12月,在阿尔及利亚赫利赞医院,27岁的县印刷厂工人奥斯曼的手不幸被机器切断。按照通常的处理办法,只要把残端伤口包扎止血,皮肤缝合就行了。因此,患者来医院前将断手遗弃在了车间。

  接诊医生考虑断手再植方案,并电告300公里外阿尔及尔杜也哈镇中国医疗队队部。

  第5批援阿医疗队队员、同济外科医生戴植本教授当时在毗邻赫利赞的马斯卡拉省医院援助,接到队部求助后,马不停蹄驱车赶到赫利赞医院。

  “断手再植,在当时整个非洲所有医院都没有先例。”第12批援阿医疗队队员、今年已80岁高龄的同济骨科医生夏仁云教授,援阿期间也进行过断手再植手术。“缺设备、缺器材,连手术线都要就地取材。”

  据介绍,断手端的血管十分纤细,最粗的只火柴梗般大,而且尺、桡动静脉瘪了,变得痉挛灰白,模糊难辨,不容易固定。没有手术显微镜,也没有显微外科特制针头,戴植本和团队医生们只能一根一根拨动血管尝试,几个小时后,总算把一根根血管都找到了。

  “血管吻合、缝血管是再植手术的关键。”夏仁云说,但是阿尔及利亚医疗条件太差,既没有无损伤的小血管夹,也没有合适的手术线,更别提手术显微镜了。即便如此,手术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名医风流在北非》记载了这一载入非洲医疗史的手术。据记载,手术进行了整整8个小时。血管吻合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医生们没有放弃。在戴植本的建议下,医生们改用“间断缝合法”,一针一线,终于成功了。

  断手再植的奇迹在中阿两国的友谊史上谱写了一页崭新的篇章。阿尔及利亚总统顾问发来贺电:“中国医生用精益求精的医术在我国开创了断手再植的先河,我国政府深表感谢!”

  奇迹没有停止。1975年,面对阿尔及利亚的一位断肢患者,第6批援阿医疗队队员、同济外科夏穗生教授与医疗队专家们紧急会诊,决定为患者进行断肢再植。清洗、修剪、吻合,经过6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断肢再植手术获得成功,患者的小腿保住了。次年春天,夏穗生成为第一个在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首都)作学术报告的中国医生。

  一代又一代同济人前仆后继,跨越国界、民族、肤色和信仰,用大爱和真诚为阿尔及利亚人民送去了平安和健康,有些队员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94年6月30日凌晨,第20批医疗队分队长、妇产科医生唐春海教授带领医疗队员24小时连轴转,完成了阿尔及利亚首例巨大卵巢肿瘤切除手术。而积劳成疾的他,却在援非的第19个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唐队长一忙就是一晚上,非常辛苦。”同济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黄红彦说,他们驻守在佛伦达县医院,妇产科、外科医生人手不足,时常有子宫破裂、肠穿孔等抢救性手术,像她这样的耳鼻喉、眼科等医生都要当助手,上手术。“经常看到唐队长清早才回到驻地,手术衣里头的洗手衣上都浸满了血。”

  在唐春海生前给总队长的工作汇报中,他写道:“我是汉子一条,春蚕到死丝方尽,服从祖国的安排,完成祖国赋予的使命。”

  从青丝到白发,即使长眠于他乡,同济人也始终心向祖国。

  “留下一支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

  合作帮扶,援外医疗迈进“新时代”

  

  唐春海教授(左一)完成阿尔及利亚首例巨大卵巢肿瘤切除手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援外医疗也逐渐由单纯输出人员、技术向培育受援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各国“留下一支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方向努力。

  为了做好这一点,同济援阿医疗队以妇产科为突破口,通过临床带教、手术演示、学术交流、健康讲座、防疫宣教、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与阿尔及利亚多家医院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

  2017年11月,同济医院妇产科与阿尔及利亚穆斯塔法医院妇产科正式签订对口合作协议;2018年11月,同济医院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中非妇产中心”合作协议备忘录;2018年12月5日,同济医院妇产科王世宣教授和李亚副教授来到阿尔及利亚穆斯塔法医院妇产科,开

  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

  “中国医生在阿尔及利亚享有极高的声誉,教授、医生、医学生、护士都对中国医生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技能称赞有加,我们也希望能帮助他们快速提高医学专业知识技能。”2021年,朱涛在来到阿尔及利亚援助之初,就将教学贯穿于临床工作之中,床边教学、分娩教学、手术教学等等,将他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

  除了手把手教学,朱涛还组织了多次专题讲座,针对当地临床工作最迫切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化讲授。每次授课,他都会提前查阅大量资料,制作包含大量图表、手术照片及视频的幻灯片,然后用英文讲课,并且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朱涛自费购买了手术头灯、新生儿呼吸面罩及球囊、胎心监护绑带、骨盆外测量尺、腹腔镜模拟训练器等临床上迫切需要的器材。

  从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到专科疾病疑难重症的诊治;从推广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学,到开展断肢再植、心脏外科等高端技术;从捐赠药品设备到开展专业培训,同济援非医疗队员携手当地医务人员,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用爱心和勇气书写了伟大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她们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中国援外医生的荣耀”

  接棒前行,中非友谊永流传

  

  2020年,同济医院带队组建中国医疗专家组赴非洲指导当地抗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当年9月27日,应莱索托和安哥拉两国政府的要求,国家卫健委组建了中国赴莱索托、安哥拉抗疫医疗10人专家组。

  其中同济医院7人,副院长刘争教授担任组长。“无论是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还是疾病的防控管理,莱索托、安哥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刘争说,他和队员们过去时,两国连基本的核酸检测能力都没法完全保障,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莱索托、安哥拉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防控和救治体系。

  在援非工作的25天里,专家组还先后考察了两国卫生部、新冠感染定点医院、核酸检测机构、WHO驻当地机构,为当地社区防控人员及医务人员开展培训,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开展经验交流活动。

  “这次经历,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中非之间的真挚情谊,你能从很多很小的细节里,真切地感受到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对中国真诚的感情。”刘争说,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人民都给了医疗队员们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一点一滴都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内心温暖。

  黄红彦至今都很怀念“古斯”的美味。“‘古斯’是阿尔及利亚的主食,是一种用清水、橄榄油、牛羊肉、蔬菜和面粉等做成的馒头。阿方人民对中国医生是非常尊敬和感激的,经常会自己做古斯送给我们吃。”

  “每当听到当地人民说‘中国医生真棒’,我都无比自豪和欣慰。”第25批援非医疗队队长、同济妇产科冯玲教授,在援助莱索托的两年时光中,深深被当地人民的真情打动。“患者和家属经常会在路上拦下中国医生表达谢意,还会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中做客,用最隆重的款待来表达对中国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

  什么是使命感? 从朱涛的援非日记中可以看到答案:

  “被成功救治的产妇对中国医生的努力工作都十分感激,她们有的在苏醒之后紧紧握住我的手,口中说着‘谢谢你们,中国医生真了不起’;有的在出院以后又专程回到医院,只为了给我们送来她亲手制作的传统糕点。看着照片里她们幸福的笑容,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中国援外医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那份荣耀。”

  沿着先辈的足迹,新一代的同济人已接过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接力棒”,在中非友好的大道上勇毅前行,继续闪耀中国医生的温暖光芒。

  【同济医院援非足迹】

  20世纪60年代扛起中非医学交流的旗帜

  1963年,同济内科医生卓上智作为首批援阿医疗队队员,出征阿尔及利亚小城赛伊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扎根非洲擦亮中国医疗名片

  1971年,同济外科专家吴在德教授带领医疗队成功抢救因车祸颈部受伤的阿尔及利亚梅迪亚省伤员,赢得当地广泛信任。

  1974年,同济外科专家戴植本教授带领中国医疗队完成非洲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引发轰动。

  1975年,同济腹部外科专家夏穗生教授在阿尔及利亚梅迪亚省医院,成功为一农民做了非洲首例断腿再植手术,轰动阿拉伯及西欧国家。夏穗生受邀在首都阿尔及尔穆斯塔法医院作了中国医疗队在非洲首场学术报告。

  1982年,同济心内科余枢教授成功判断抢救一位心率失常、濒临死亡的梅迪亚当地教师,赢得阿方卫生部高度信任,专门授权余枢享有和该国首都医院主任医师同等的出国医疗批准权。

  20世纪80年代,同济胸外科沈远仲教授带领医疗队开展多例高难度手术,成功抢救心瓣膜破裂和肺支气管破裂的病人。

  20世纪90年代始薪火相传打造“金字招牌”

  1994年,同济医院妇产科唐春海教授带领团队完成阿尔及利亚首例巨大卵巢肿瘤切除手术。积劳成疾的他,在援非的第19个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1世纪共建共享构筑中非健康共同体

  2017年11月,同济医院妇产科与阿尔及利亚穆斯塔法医院妇产科正式签订对口合作协议,通过对口合作,提高穆斯塔法医院妇产科整体医疗水平。

  2018年11月,同济医院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中非妇产中心”合作协议备忘录。

  2020年9月,同济医院刘争副院长作为组长,率领中国赴莱索托、安哥拉抗疫医疗10人专家组奔赴非洲指导当地抗击新冠疫情,其中同济医院防疫专家成员7人。

  1963-2023年同济医院援非人数173人次

  20世纪60年代 11人

  20世纪70年代 44人

  20世纪80年代 61人

  20世纪90年代 23人

  21世纪 34人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举报/反馈

上一篇:西南交通大学: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奋力跑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丨主题教育进
下一篇:红色动漫大赛发布百强名单,他们以笔绘就英烈信仰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