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一场航天“嘉年华”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王晴 本报记者 王巍 焦健

  “东方红,太阳升……”寻声而望,一颗硕大的卫星模型映入眼帘。作为中华民族进军太空里程碑式的标识物,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为2018年“中国航天日”科普展“开场”显得再合适不过了。

  4月24日,2018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内外航天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活动通过主旨报告、专业论坛、青年活动和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航天强国建设思路。其中,航天日科普展尤为引人注目,展厅内人潮涌动,很多展位前都站满了参观体验者。

  走进“天宫二号”切换太空视角

  “天啊!原来天宫二号是这样完成对接的,看上去令人惊心动魄,太空可真奇妙!”上午活动刚刚开始,设在哈工大的展厅前就排满了前来体验的市民和学生。这里摆放着按照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1:1制作的飞船模型,只要体验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戴上VR眼镜就可以切换到“太空视角”,身临其境地体验飞船对接的全过程。

  “孩子一直特别喜欢航天知识,平时也经常看这方面的书籍,听说今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哈尔滨举行,还有难得一见的航天科普展,就带他来了。能有一次这样的亲身体验真的是比看多少本书都过瘾。”刚刚同儿子一起在模拟舱体验了“天宫二号”对接过程的哈尔滨市民江女士说。

  来到展厅,头顶是一片“浩瀚星海”,一轮明月当空高悬。跨过“时空之门”,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航天员舱内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火箭发射残骸、嫦娥三号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一大批珍贵展品让记者“眼花缭乱”。

  很多参观者被神舟十号返回舱吸引了,“原来能容纳三位航天员的返回舱才这么大啊!返回舱下落时的速度是多少呢?”大家围在返回舱前拍照讨论。带孩子赶来参观的王女士说,孩子这么小就有机会看到航天英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坐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实物,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值得记录的一件大事。

  在返回舱后面是一个巨大的红白条相间降落伞,是神舟九号降落时的备用伞。伞前展出的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汇对接时宇航员穿的舱内宇航服。宇航服如同一名宇航员端坐,让记者仿佛瞬间穿越了星辰大海。几名学生围在航空服前仔细观察着,这几名学生是从大庆特意赶到航展现场的。李戈说:“我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之前就对航天比较感兴趣,这次‘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设在哈尔滨,作为龙江人真的很自豪!这次参观科普展更加坚定了我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的决心。”

  航天英雄讲述“神秘”太空生活

  10时30分,航天英雄刘伯明来到载人航天展区同中小学生互动。“在太空里航天员都吃什么啊?喝水会受到影响吗?睡觉和在地球上的时间一样吗?要想成为像您一样的英雄航天员需要经过怎样严格的训练呢?”刘伯明一出现,同学们马上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是特制的航天食品,其实菜单还是很丰盛的,航天食品的首要目标是满足载人航天任务基本需求,包括适应轨道上的失重环境、发射时的振动、各种辐射和噪音、对体积和重量的严格限制,以及航天员的特殊营养需求等。”“航天员在太空中因为失重环境,喝水是要用吸管的。”“我们平时都是天亮起床天黑睡觉,但在太空中飞行器绕地球一圈是90分钟,60分钟是白天,30分钟是夜晚,所以就不能看天色来进行睡眠了,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也使用北京时间。”针对同学们的提问,刘伯明一一耐心解答。

  “哇!好大个!”航空育种的“巨型南瓜”引来现场观众纷纷驻足拍照。现场摆放着众多利用航天技术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保健品和原料药品等。航茄4号、航椒5号、航椒9号、航椒12号,来自复华小学的李红忙着叫同学:“哇,快看!这个太酷了!这辣椒真苗条。吃了会是什么味道呢?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

  “太空蔬菜种子是将普通蔬菜种子搭载于航天卫星,经过太空失重、缺氧等特殊环境变化,内部结构发生激变,返回地面后,经农业专家多年培育而成。太空蔬菜的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工作人员的讲解吸引来一大批参观者。

  据了解,从1987年起,我国航天科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就把航天与农业相结合,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目前,我国已在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等作物上诱变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

  3、2、1……“神箭”在展厅“升空”

  据了解,整个科普展由“航天放飞中国梦”展区、“改革开放四十年”航天集团展区和商业航天产业企业展区三个主题展区构成。除了大量航天实物展品,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增加了展会的互动性,让体验者更加直观真实的探索航天奥秘。体验者可以现场观看载人航天任务模拟发射,进入“天宫二号”空间站模拟舱,或者亲自“设计”卫星云图,了解卫星对地球进行观测的过程。

  AR月球表面互动展区以探月工程获得的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等数据资源,结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全景模拟月球球体,让体验者获得置身月球表面的逼真感受。记者看到,一位嘉宾正在体验区挥动手臂,在虚拟的月球表面召唤“嫦娥三号”并与之互动。

  助推器,整流罩……在模拟火箭发射展区,体验者可以通过大屏幕完成火箭所有部件的拼装。按下发射按钮,塔架展开……3、2、1,点火!“神舟五号”在展厅中腾空而起,围观者齐声喝彩,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起重温“神箭”升空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展厅,珠海一号卫星和紫丁香卫星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紫丁香”团队累计吸纳了100多名哈工大学子,平均年龄不到24周岁的他们研制的“紫丁香一号”卫星和“紫丁香二号”卫星均已成功发射,闪耀在神秘浩瀚的星空中。现场的航天爱好者纷纷与“紫丁香”合影,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

  同时,科普展还推出了系列航天文创产品,设计精美独具匠心的火箭模型、纪念章等吸引大批参观者驻足。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蒋国红郭俊峰苏强摄

上一篇:福海检察:“不起诉+社会志愿服务” 助力社会治理新路径 传播法治正能量
下一篇:保育师大比武,看看这18位决赛圈选手的表现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