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普好书超千万关注 让好书走近更多读者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3-31
手机版

  近日,随着天气回暖,北京的实体书店里也恢复了往日的人气。在西单图书大厦,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读书的周末时光又回来了。2023年开年时,北京市科协组织评选出的2022年度30本科普好书正式发布,并且通过组织31场线上线下活动,让作者与读者见面,开展线下读书分享会。截至3月初,有关“2022首都科普好书”全媒体端收听、收看人次超过1000万。

  “不是简单的评选,而是通过线下见面和线上持续的活动,让读者更加了解图书和作者。”科普读物出版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市场上的科普读物越来越多,通过评选科普好书,可以让更多好作品走近读者,也能让更多读者甄别出科普好书。

  西单图书大厦,家长带着孩子参加科普好书活动。受访者供图

  科普图书逆势增长

  科普图书,即以自然科学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读者对象,通过通俗易懂为表达方式,以科普为目的的书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普出版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开卷图书市场观测系统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1.77%,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非畅销门类,科普读物虽然在整体市场中占比不高,但是其成长性却好于整体市场,科普读物零售同比增长率呈现逆势增长。

  新华出版社入选2022首都科普好书的《大国脊梁》,讲述的是35位最高奖科学家的故事,包括袁隆平、屠呦呦等在各自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2019年初,一条人民日报介绍最高科学家奖项的微博引起了新华出版社编辑的注意,编辑祝玉婷也因此有了策划一本最高奖科学家故事书的想法。“经过了解,市场上面对青少年讲述最高奖科学家故事的书籍也相对欠缺,因此就定下来做这本书的选题。”

  任福君分享科普好书《大国脊梁》。受访者供图

  祝玉婷全程参与了这本书的策划编辑工作,她向记者介绍,“在图书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缺乏足够的资料。辗转了解到中国科协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为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经历了三年创作时间,2022年5月《大国脊梁》正式出版。

  经过持续几年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2022首都科普好书的《看不见的大自然:生命和健康的微生物根源》发行时,赶上了新冠疫情。这本书的责编周志刚说,这本书遇到人们关心的疫情话题,是一个偶然,在当初决定要引进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暴发新冠疫情,但是这本关于微生物的科学故事书,确实为人们认知新冠提供了一些知识储备甚至思想框架。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对科学家夫妇,他们把自家花园作为观察园地,从一个个生活小故事入手,向读者展示有趣的微生物世界,很接地气。周志刚向记者介绍,这是一本写给现代有教养人士的微生物故事书,带有通识的趣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阅读。自从2021年8月出版以来,这本书颇受中国读者青睐,即将进行第五次印刷。

  本土科普读物的崛起

  科普图书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媒介,科普图书是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抓手。近年来,在图书出版界,科普读物的品类增多,出版社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倾斜,提高了成书产品的效果。

  现在,科普读物的创作越来越重视向内看,从小切口关注优秀的文化成果,这是科普读物发展的新趋势。祝玉婷观察到,在《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什么是什么》等长期畅销的科普读物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畅销书品种,打破了以往科普知识追求大而全的印象,转而向这种小而精的方向发展,从自然科学等常识领域,向高精尖的科技领域拓展,在载人航天科学、北斗导航、海陆空军事装备、高铁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好的科普图书,在市场上也比较亮眼,“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在图书出版上的一个展现。”

  清华大学出版社入选2022首都科普好书《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科技》,是一本在调研气象科普图书大数据的基础上,以产品设计的视角,携图解力,用严谨的文字、实物照片、实物结构科技信息爆炸图的形式,展现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科技和设计古往今来融合之美。除了入选首都科普好书,该书还获得了北京市科协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并入选中国好书2022年4月榜。

  清华大学出版社是涉足科普出版领域比较早的出版社之一,其中原点阅读是致力于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品牌,多年来已经形成了科普品牌和特色出版方向。刘杨表示,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科普出版作为国家整体科普工作的一部分,做科普出版的同行,与其说是互相竞争,不如说是众人拾柴。科普出版正朝着品牌化、精品化方向发展,选题策划、科普创作、图书宣发等各环节会更加考究和完善,科普的平台和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是好事,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多年的出版工作中,周志刚明显感受到,国家对科普出版工作非常重视,也设立了多种科普奖项,社会自上而下营造了一种科学学习的氛围。在周志刚看来,好的科普书,做的是“接引”工作,即把大众引进科学之门。不过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它的要点在于不能讲大众听不懂的玄之又玄的专业黑话,要引人入胜,要有趣,要把人带进丰富多彩的科学场景中来,但这种有趣不是抖包袱、抖机灵、灌输一些七零八碎的科学冷知识,而是要引发人们关注科学问题,甚至是时代大问题,以及科学发现背后的思维机制,要提供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

  科普图书发展仍面临瓶颈

  目前,国内每年有大量的科普图书出版,还需要更多的渠道曝光,让更多读者看到更多科普好书。科普图书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如优质选题和优质作者相对缺乏。刘杨认为,科普图书的读者群其实并不局限于青少年,作者和读者也不应是说教的关系,尽管现阶段的科普读物尚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但整体来看,科普图书的出版会更加规范,增长的潜力比较广阔,前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在周志刚的记忆里,1993年上大学的时候,市面上的科普图书非常少,人们看得多的只有湖南科技出版社《时间简史》等科普图书,现在大不相同,可供读者选择的科普书太多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读书的风尚在改变,科普书籍的种类也在推陈出新。

  周志刚表示,读书是一种深度认知活动,影响科普图书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的读书氛围,不论是做人文图书,还是做科普图书,所面临的压力是共性的。现阶段社会正处在一个容易分心的时代,只有当从沉浸式阅读中获得乐趣的人变多的时候,科普图书也将迎来真正的未来。

  同样作为科普出版业内人士,祝玉婷对于科普读物未来的发展表示乐观,“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学创新的两翼,出版人在科普读物方面还有热情和使命,希望为建设更好的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做一些贡献,这也值得出版人投入精力去做,毕竟科普读物是有可能影响青少年未来的书籍。”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举报/反馈

上一篇:【禁毒宣传】禁毒知识小科普
下一篇:怎样提高八年级英语成绩?大神全方位为大家分析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