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农村孩子的“启蒙老师” 一人一校坚守43年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大茅村委会新村村小组距离三亚市区将近30公里,几十年来,村里孩子与外界的联系,除了海榆中线上日夜奔驰的汽车,就是林启光在课堂上告诉他们的知识。

这位从教43年的乡村教师,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新村,黝黑的面容像校园里的大榕树一样古朴。说是校园,其实只是一片拥有两个房间,外加一块篮球场的土地,以及一颗1977年就挂在树枝上的苏联产十轮卡车的轮毂,小铁棒一敲,作为上下课的钟声。

40多年来,这钟声从未停过。直到2015年退休,林启光都是大茅小学新村教学点的老师,期间的30多年里,他是唯一的老师。几乎整个大茅村委会的村民都认识“林老师”,退休之后重回讲台,他有了孙子辈的学生——他们的爷爷都曾是他的学生。

今年65岁的林启光,依然站在讲台上,他是附近数千位村民的“启蒙老师”,也是一位让自己自豪的乡村教师。

一个选择

43年守住小小教学点

“一个教学点,就是一个村子的希望”

创建于1967年的新村教学点,学生主要来自大茅村委会下辖的上、下新村,上、下岭村,以及更加偏远的三郎村小组,如果没有新村教学点,村里的孩子要在车水马龙的海榆中线上多走几公里,才能来到大茅小学。

对于这群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多出来的几公里,也意味着多出来的几分危险。43年来,是林启光守着新村教学点,为农村孩子守住一条求学路。

1976年,新村青年林启光从临高师范学校毕业,成为新村教学点的一名老师。那时,教学点仅有他一位老师,整整一个学期,林启光面对着4个年级100多位孩子,“上午4节语文课,下午4节数学课,讲到喉咙沙哑。”一学期坚持下来,林启光终于有了同事,学区安排3位老师来到新村教学点。

那时的新村教学点只有一排茅草房,上下课只能靠老师来喊。为了完善教学设备,1977年,林启光找到一颗苏联产十轮卡车的轮毂,打算将就着作为上下课的钟声。拿起铁棒一敲,声音响彻新村。从那时起,这颗轮毂一直伴随着他。

十年之后,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大茅小学的4个教学点实行撤并,林启光和同事们将被撤往大茅小学。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林启光终于有机会,走向更高的教学岗位。可是到了临走的那一天,看着亲手种下的小树,看着挂在枝头的旧轮毂,林启光却有些依依不舍。

“撤并之后,新村教学点没有了,村里的孩子要走更远的路。”站在大茅小学的讲台上,林启光的心,仿佛还留在小小的新村教学点。他找到校领导,提出回到新村教学点的愿望,“一个教学点,就是一个村子的希望。”

1986年秋天,新村教学点重新开学,只有一个年级,孩子却不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他们的,依然是林启光。从此,他成了这里唯一的老师。2015年退休之后,林启光还是留在这里。

一句承诺

三代人的“启蒙老师”

“哪怕只有一位学生,我也要站在讲台上”

上午9点,林启光为孩子们上起数学课。这个学期,班上一共有16名学生,多是新村及附近村子的孩子。上个学期,班上还有38名学生。

“哪怕只有一位学生,我也要站在讲台上。”对林启光而言,讲台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站上去,所有的情绪只剩下一种——快乐。站上讲台,他不再是65岁的退休老人,他可以笑着为学生讲课,认真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1 1=?”,他也不厌其烦地回答一遍又一遍。

“喜欢林老师。”说完,学生李怡沫笑着跑开。20年前,李怡沫的父亲李洪专曾在这里读书,林启光还记得他,是个认真学习的孩子。40年前,李怡沫的爷爷李学民也在这里上学,那时的林启光刚参加工作几年,下课后,李学民会缠着他一起玩球。

小小的校园里,只有两个房间,小的那间是林启光的办公室,大的那间是教室。校园不大,却承载着林启光与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美好回忆。

临近上午10点,孩子们放学,抱着篮球奔向操场。林启光守在一旁,等着家长们过来接孩子。“以前是林老师的学生,他与过去变化不大,一直戴着眼镜,瘦瘦的,说话很亲切。”村民李亚愿骑着摩托车来接孩子,见到林启光,依然喊一声“林老师”。

林启光笑着不说话,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被接走,他才回到校园一角的老旧瓦房里,简单吃点东西,准备午休。房间里摆着一张床,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块破旧的黑板。

几年前,林启光贷款十多万元,在附近修了一间房子,一大家子终于有新房子住。可是没住几天,林启光总觉得睡不着觉,悄悄搬回老教室,这才感觉舒服,“还是离不开学校,舍不得孩子。”

林启光总说在家里太寂寞,只有站在讲台上,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一生使命

退休后仍回校执教

“希望孩子们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几公里之外,大茅小学也迎来了上午放学,各个班级的孩子站成一排,交警在校门口疏导车辆,引导孩子们过马路。副校长李文斌和教师们挨个清点学生人数,眼前的海榆中线,是他们护送学生的安全线。

“大孩子比较让人放心,主要刚入学的小孩子,如果回家的路程太远,担心路上不安全。”李文斌算了算,大茅村委会各个村小组沿海榆中线散布,新村教学点附近至少有五六个村小组,“有了这个教学点,附近的孩子能够少走一些路。”

2015年,林启光到了退休年龄,如果他离开,新村教学点没有老师,将面临关停撤并。大茅小学共有400多名学生,教职人员只有22名,师资力量很紧凑,校长罗明雄和李文斌在教师花名册上划来划去,打算让几位老师身兼两校教学任务。可是两校之间来回奔波,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没想到,就在办理退休手续的那一天,林启光对罗明雄说,他不走,还要继续和孩子们在一起。“问他为什么,他只说舍不得孩子们,舍不得新村教学点。”罗明雄不是本村人,来到大茅小学,他听过很多关于林启光的故事。

“以前教学设备有限,新村教学点缺少桌椅,林老师上山捡木材,锯成一截一截的木板,自己拼装成桌子板凳。”罗明雄说,林启光从教43年,没有给家人积累什么财产,新建的房子用的都是便宜材料,如今也时常漏水。

近几年,新村教学点的学生有所减少,林启光却有一丝欣慰,“这意味着,有很多当初的孩子走出农村,在更广阔的世界立足。”对于未来,林启光很矛盾,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无论何种结局,林启光还是打算留在这里,守住这方小小校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花都竟有这么多名校!不数还真不知道
下一篇:无学区不热点,这里未来将成沈阳教育硬件条件最好的板块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