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貌,常见地貌类型知识精讲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0·高考全国卷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1.D2.C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变化

  对地表

  的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水平

  运动

  

  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

  运动

  

  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根据地层的层序判断

  沉积岩是受外力作用沉积而成,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如上图中①岩层位于⑥岩层以下,①岩层的形成早于⑥岩层。

  (2)根据岩层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

  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新老关系可以根据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②侵入岩侵入①岩层,②侵入岩的形成晚于①岩层;⑤喷出岩切穿⑦岩层,⑤喷出岩的形成晚于⑦岩层。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判断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如上图中④岩层位于②岩浆岩与围岩(①或⑥)之间的接触带上,④岩层的形成晚于②岩浆岩。

  

  (2022·杭州期末)美国“魔鬼塔”耸立在怀俄明州的平原上,高度有264米,属于地质时期火山颈的残留物。下图为美国“魔鬼塔”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魔鬼塔”的岩石可能是()

  A.沉积岩 B.岩浆岩

  C.石灰岩 D.变质岩

  2.下列关于“魔鬼塔”地质形成过程的推测,正确的是()

  A.海洋沉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海洋沉积

  C.海洋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D.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侵蚀—海洋沉积

  (2022·合肥检测)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盆地,在5 000万年前形成了构造盆地,并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貌特征。下图为5 000万年以来,不同地质时期该地区沿东西方向的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距今5 000万年至1 600万年前后外力侵蚀平均强度最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推测1 000万年以来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是()

  A.地壳抬升、风力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降、风力沉积

  C.地壳下降、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力沉积

  D.地壳下降、风力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1.B2.A

  解析:第1题,距今五六千万年以前,地心的岩浆上涌,没有喷出地表,冷却下来成为坚硬的岩浆岩。历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无数次的地层变动和岩浆推挤,周围柔软的沉积岩被风化雨蚀而逐渐消失,只留下坚硬的岩浆岩成了“魔鬼塔”。故选B。第2题,“魔鬼塔”大约形成于五千万年前,当时怀俄明州还位于海平面以下,沉积了诸如砂岩、石灰岩、页岩等沉积岩层。同时,来自地壳深处的压力迫使岩浆侵入沉积岩,随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魔鬼塔”岩浆侵入所形成的岩浆岩比周围的沉积岩要硬得多。经过数百万年,当海底隆起形成坚硬的陆地,侵蚀作用就开始蚕食沉积岩,留下巨块岩浆岩。即使是坚硬的岩浆岩,也难免受到侵蚀。水渗进柱体之间的空隙,随着温度的变化而膨胀、收缩,迫使一些柱体从岩石主体上崩落下来。碎裂的柱体散布于塔基周围,形成岩屑斜坡。随着风化作用的继续,“魔鬼塔”迟早要彻底坍塌,但也可能再维持几百万年而不倒。所以,“魔鬼塔”地质形成过程是海洋沉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故选A。

  3.D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④地海拔最高,相对高差大,在基岩性质相同的条件下受外力侵蚀作用最强烈,平均侵蚀强度最大。故选D。第4题,读图分析,1 000万年以来,在原流水沉积物的基础上出现了风力沉积物,因此可能是地壳下降,气候变干,流水沉积转为风力沉积;现在在风力堆积之后出现河谷,河谷将原有的部分流水沉积物切割,表明地壳抬升,相对高差变大,气候趋于湿润,流水侵蚀作用变强。故选D。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1·湖南选择考)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1.D2.B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雅鲁藏布江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降水少,河流水位降低,河床河沙露出水面;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

  3.外力作用的区域差异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环境特点

  主导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

  作用

  上游山区侵蚀形成“V”形谷;中下游平原地区堆积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冰川

  作用

  高山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山下平原堆积形成冰碛平原、冰碛湖等

  风力

  作用

  干旱区以侵蚀为主,但在低洼处也有堆积作用

  海浪

  作用

  基岩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砂质海岸形成海滩等

  

  (2022·天津和平区高三期末)雅丹地貌,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图。据此完成1~2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地貌形成的大致过程是()

  A.沉积—抬升—侵蚀

  B.侵蚀—抬升—沉积

  C.侵蚀—下沉—沉积

  D.沉积—下沉—侵蚀

  2.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地区,该地貌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A.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D.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2022·杭州高三专题练习)“碛”表示沙、石等搬运颗粒物。下图为某外力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外力作用是()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海浪

  4.对该外力作用的沉积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描述正确的是()

  A.沉积较集中温度

  B.沉积较集中速度

  C.沉积较分散地形

  D.沉积较分散地质

  1.A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貌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形成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抬升到地表后,受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所以形成过程为沉积—抬升—侵蚀。故选A。第2题,雅丹地貌多分布在常年大风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选C。

  3.C4.A

  解析:第3题,图中的堆积物杂乱无章,物质颗粒大小不均表明不具有分选性,属于冰川堆积作用产物,C对。第4题,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冰川逐渐消融,冰运物也就随之堆积,所以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积的主要原因,与地形、速度、地质关系小;冰川搬运力随其消融而逐渐减弱时,冰运物便逐渐堆积下来。向下流动的冰川,当其能量逐渐减弱,流动变慢,最后在冰川末端停滞,因此沉积物分布较为集中,A对。

  常见地貌类型

  

  (2020·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1.喀斯特地貌

  (1)本质: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作用

  化学过程

  溶蚀

  CO2+H2O+CaCO3 ===Ca(HCO3)2

  淀积

  Ca(HCO3)2===CO2↑+H2O+CaCO3↓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水的溶蚀能力和合适的温度条件。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因素

  影响

  岩石

  岩石的

  可溶性

  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岩石的

  透水性

  岩石孔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

  蚀力

  有机酸、无机酸等酸性物质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的酸性物质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越弱

  水的流

  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溶蚀力越强;反之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合适的气候条件

  温度越高,植物分泌的有机酸越多,喀斯特作用越强

  2.风沙地貌

  (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

  地貌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风蚀柱

  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

  柱状岩石

  风蚀蘑菇

  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较多,磨蚀强烈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岩石

  雅丹地貌

  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河、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沟槽,沟槽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

  

  (3)水岸沙丘形成条件

  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堆积。

  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静止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上图所示。

  (3)根据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判断风向

  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风向垂直。

  (4)根据雅丹地貌判断风向

  雅丹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3.海岸地貌的类型

  主要地貌

  地貌特征

  图示

  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崖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

  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蚀穴

  波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断续续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

  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海蚀柱

  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抗侵蚀能力强的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柱状体

  

  海岸堆积地貌

  海滩

  海浪抵达海岸时,携带的物质发生沉积形成的海岸。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大致与海岸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离岸堤

  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沙堤

  沙嘴

  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海岸线进退的判断方法

  (1)地壳运动:地壳上升,海岸线向海洋前进;地壳下降,海岸线向陆地倒退。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海岸线向陆地倒退。

  (3)河流:输沙量增大,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输沙量减小,海岸线向外延伸速度变慢甚至向陆地倒退。

  (4)海浪:基岩海岸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倒退;砂质海岸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淤泥质海岸以陆地径流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海洋延伸。

  (5)人工方式:填海造陆等,海岸线向海洋延伸。

  

  (2022·济南高三模拟)只要两端呈开口状并通光的洞穴就可以被称为穿洞。张家界的砂岩地貌中共有穿洞5处。天生桥是一种特殊的穿洞地貌,它是继承穿洞发育而成。下图为穿洞和天生桥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穿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

  C.重力崩塌 D.风力吹蚀

  2.天生桥形成过程依次为()

  ①崖壁两侧洞穴互相贯通 ②形成扁平洞或额状洞穴

  ③发育顺层岩槽 ④洞顶继续崩塌

  A.③②①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2022·株洲测试)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照片,照片中的骆驼向西而行。据此完成3~4题。

  

  3.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主导风向是()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北风 D.偏南风

  4.图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2022·深圳高三一模)一位游客利用假期到海边旅游,拍摄了一幅海蚀柱照片(下图),并在网上查询海蚀柱的含义及形成原因。了解到海蚀柱指的是在沿海地带与海岸分离的岩柱。据此完成5~6题。

  

  5.该游客根据资料推断,塑造海蚀柱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与潮汐沉积

  B.风力与洋流搬运

  C.物理与化学风化

  D.海浪与风力侵蚀

  6.该游客对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A.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

  B.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C.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

  D.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柱

  1.B2.D

  解析:第1题,冰川作用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该地区无冰川作用,A错误;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且穿洞出现在岩石内部,风力作用不明显,D错误;流水溶蚀是穿洞形成的关键,重力崩塌是穿洞形成的次要原因,C错误,B正确。故选B。第2题,根据图示中的四个环节推断,先发育岩槽和地下发育的小的洞门;其次,岩槽加深后,崖壁两侧洞穴互相贯通;再次,地下洞穴发育成扁平洞或额状洞穴;最后,洞顶继续崩塌,洞穴扩大,形成天生桥,故顺序为③①②④。故选D。

  3.C4.B

  解析:第3题,根据骆驼向西前进,可定出图中方位,左侧是北,右侧是南。再根据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的原理,可知图片左侧是迎风坡,所以主导风向为偏北风。故选C。第4题,图中演示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最开始沙丘两侧坡度一致,后受风力影响形成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的形态,乙为最开始的形态,丙是最后的形态。故选B。

  5.D6.B

  解析:第5题,塑造海蚀柱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侵蚀,侵蚀包括海浪的直接物理冲击力,也包括海风的侵蚀力。D正确。第6题,海蚀柱指的是在沿海地带与海岸分离的岩柱,海岸被侵蚀出海蚀穴——海蚀穴被蚀穿变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坍塌,与海岸分离形成海蚀柱和海蚀崖。故选B。

上一篇:一名女子从复旦大学文科楼11楼高坠身亡,具体情况仍在调查
下一篇:“数”说2022|1-2895,这些教育数字与你息息相关……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